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2 17:50: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现代教育体系中,要求学校不仅仅只关注到学生的成绩考核,更多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层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伴随着青少年的整个学习生涯,心理发展的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代我国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同样也是社会各界需要深思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心理成熟期延长的现状,唯有更好地分析、了解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最终帮助青少年走向成熟,步入社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发展 教育对策

心理发展是人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的表现,心理年龄的发展主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发展好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积极地工作、学习;而心理发展较差的人不仅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会不适应外部环境。心理发展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同样也会影响人的社会化行为举止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冲动过激、萎靡不振、厌学、自卑等现象。人类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通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进一步探讨其心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而言,心理的成熟不仅关乎到青少年学业的成功与否,更加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人的一生之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幼年时期,其次就是青春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春期,不仅在生理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心理上的变化也是巨大的。据调查显示,当代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期相对于以往而言平均提前了两年左右[1]。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远不及生理上的变化速度。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个体心理发展是较为平缓的过程,有时会滞后于其生理发展。

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使得青少年对自我认知提升以及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不喜欢被他人当作小孩来对待,希望能够具有成年人的某些权力,从而更好地在社会角色上得到转换。但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够成熟,往往期望过高而自身能力达不到,美好愿望无法实现,就容易产生自卑感,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更加关注自尊、独立,更期望能够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当遇到不公正对待、批评、挫折等不利局面时,往往自我情绪、行为控制、心理承受力会出现偏差。若青少年身心发展失衡,则易导致其在青春期出现“逆反”情绪,其主要表现为对父母、教师的约束产生反感情绪,拒绝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情绪波动较为强烈,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采取冷漠、对抗等消极处理方式。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的主要表现为:做事情没有耐心,不能够抵抗诱惑,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对于自己情绪没有很好的控制力,感性思维凌驾于理性思维之上,情绪波动幅度很大;对事情的判断并不是依据事实、真相,而是由自己的情感倾向进行判断;等等。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一方面,心理是内在的,教师只能通过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很多方面拒绝与教师沟通交流,使得教师无法了解其真正的诉求。青少年心理成熟期的延长使得他们的情绪、行为容易产生偏差,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不利的影响。

1.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

青少年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背景、家中老人及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是孩子最初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和谐程度,家庭周围环境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现代青少年的家庭成分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主要形式构成了“6+1”的模式,即父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孩子转。无论大小事皆不让孩子动手做,一心只希望孩子能够用更多的精力在读书上。无论孩子的要求多么过分,只要孩子能在成绩上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一概听之任之,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得孩子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以至于孩子除了在成绩考核上有所斩获,缺乏实际基本生活常识及技能,无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无法独立面对今后的人生挫折和磨难。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逆反的心理会更加严重,从而导致其心理成熟期延长,身心发展失衡。

对于青少年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而不是家长的一味代劳。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希望青少年从小事做起,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绩的考核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要关注他们的综合能力。家庭的过分包容、遷就不仅影响青少年的独立能力,也会延长他们的心理成熟期。

2.正确认识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非常看重,以至于无论是家长、学校均只以分数评价,青少年的优异完全取决于成绩的好坏。过重的学业压力使得青少年没有“喘息”的机会,他们的关注点同样集中在学习上,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校园环境之中,无法了解外面的社会。学习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但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生活。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过多的学业任务使得青少年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对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

3.沉迷网络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青少年更为广泛地吸取知识、增长见识,同时也会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使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把平时用来休闲娱乐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当成了自己的全部生活。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上一些极端思想的宣传,垃圾信息、语言暴力的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三观”的构成,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过分沉迷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隘,无法很好地与他人沟通,缺乏正常人际关系的交往。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终会有走向社会的过程,而青少年的心理成熟程度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不成熟、不理性的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样也是困难重重[3]。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方面的提升,更应该加大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程度。青少年最终还是需要走向社会,心理的成熟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进行良好人际交往。

1.教学课程的合理设定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發展

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不仅要明确教育方向,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纲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既要保证学生群体的教学进度,又要关注单个学生的不同情况[4]。

2.构建平等的师生沟通桥梁

每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表现各不相同,课堂中教师难免会更倾向于成绩优异、行为良好的学生,因此在对学生评判的时候会有失偏颇。现阶段的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成绩上的变化,更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室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指挥者,同样也需要积极成为班级的一份子,与青少年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愿意表达诉求,从而避免情绪上的强烈波动而引起的行为过失。现代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应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公正的评判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层面上的抵抗、反感,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同样也给今后的沟通交流形成了障碍。

3.引导青少年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

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从而使得他们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成熟的人在遇到负面刺激时不会突然产生不良情绪。应当教会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合理的情绪宣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与好友、同伴倾诉,帮助他们掌握自身情绪控制的方法。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学习、进步,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在学业上有所突破,更能加速他们的心理成熟。

4.青少年应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青少年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以至于他们无法充分了解人际关系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人际关系的和谐、善于交往的能力,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如若想要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双方建立互相平等的前提条件,更要讲诚信,切勿盲目自信,也不畏首畏尾。

5.积极探索青少年的群体效应

青少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集体的环境,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气氛,可以让青少年对于群体有认知感、归属感,让青少年觉得自己是群体的一份子,并且与同伴相互分享、相互帮助。青少年对于群体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与群体保持一致,良好的集体氛围使得青少年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青少年对于集体荣誉有向往和追求,让他们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在一个良好氛围的集体中,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小,即便是出现心理问题也很容易化解,不会积累到相对严重的地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于青少年来说,心理发展的成熟与否决定了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情绪控制力、朋友交际能力等。当代青少年心理成熟期的延长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影响,不仅学校教师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认真教学引导,而且要呼吁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更需要密切关注青少年心理成熟期延长的问题,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更能影响到青少年成长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事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慧.青少年性教育的"三理"诠释[J].道德与文明,2008(5).

[2] 罗慧兰,王中会.教养方式研究简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6).

[3] 郝孚逸.“人的本质”新解漫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

[4] 郎瑞冰,吴吉惠.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8).

[作者:刘彩梅(1970-),女,内蒙古清水河人,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