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比较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2 17:45: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概括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在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方法上作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此希望能对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1-0004-03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林崇德, 1999)。

国内外与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控制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认知压力理论、教师心理适应不良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教师工作倦怠成因的相关研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教师工作压力及其相关研究等。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涉及的面广而复杂,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但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作为其两大基础标准却是不容置疑的。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不但应具备一般人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特质,而且还应具有职业角色赋予的必备的健康心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心理学家兰肯(RanKin,P.T.)认为,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优秀教师应具备:(1)喜欢儿童和青少年;(2)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明了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了解儿童及他们的需要;(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唐迅(2000)指出,现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2)悦纳教师职业;(3)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5)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俞国良等(2001)研究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美国学者通过对教师的实地调查,根据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意见,认为应以下列各项标准来测定教师的职业心理是否有问题:(1)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2)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3)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4)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在理论研究上,有遗传论、特质论、压力论、挫折论、学习论、环境论等理论解释。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何鹏、王芳芳(1997)采用自拟的负性生活事件调查表,对太原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经济困难、与爱人或父母不和、工作学习中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子女管教困难,这与中小学教师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关。徐学俊、魏礼飞(2001)认为,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低而产生的潜在心理压力,社会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混杂。二是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的管理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的影响,和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三是家庭因素,如家庭牵累较多,闲暇时间难消闲,子女升学与就业压力大,为子女前途操心多。四是个人因素,如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自卑感较强;教师队伍中约有10%左右的人从遗传学上来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往往遇事敏感、羞怯、退缩、紧张。

二、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内容和结果

(一)国外研究内容及结果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有的认为教师与他人无差异,如美国许多实证研究表明,6~8%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心理不健康的数字大约接近。有的认为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更易患神经症,如Smith和Hightower(1976)通过调查指出,在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教师和修女中,教师患神经官能症有相对高的比率。日本文部省的统计显示,1998年因病而辞去教职的教师共有3710人,其中患精神方面疾病者多达1017人,占总人数的33%左右。有的则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人,如Horrocks和Mussman (1990)在对大量的教师与非教师的样本进行比较中发现,教师比非教师调节更好。可见,国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尚不统一。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是高压力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普通人群,至少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从整体来看,国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微观、量化研究,如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自尊、人际关系与沟通、适应不良、焦虑反应、生涯发展等。

在国外,关于教师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为广泛。如Natrass(1991),认为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Traver和 Cooper(1993)发现教师的压力水平比一般普通人群(如医生、护士、医院服务人员等)高;而在荷兰的一项调查中,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量比工人的还大。Blase(1986)和Huston(1989)强调,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Farber(1991)又一次强调,在美国大约有5%~20%的教师有职业倦怠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关于教师压力源的研究,研究者试图找出导致教师压力的因素,为寻求维护策略奠定基础。如柯礼柯夫和苏利夫曾列举51项教师压力来源,并调查英国综合中学的257名教师的压力,发现工作压力来源于四个因素: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足的工作条件、时间的紧迫感、不良的学校风气。耶鲁大学心理系的Litt等人指出在工作量表(Job Tension Scale)中“角色冲突”、“与上司的关系”是压力最为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Will J G Evers、Andre Brouwers和Welko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自我效能感中,认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更好地从事与执行新的教育任务。研究者调查教师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探寻压力的来源以及导致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最终都是为了寻求解决教师压力及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问题。国外学者在教师压力及教师职业倦怠解决策略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如Cockburn等关于教师如何对付压力的研究表明,教师常用的有效解决策略如下:正确地看待问题避免对抗,工作后设法使自己放松,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控制情绪,在某些特殊任务中投入更多时间,乐于同他人讨论问题,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保持家庭生活幸福,做事预先计划,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Griffith(1999)等人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调查了780位伦敦中小学教师。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对外部要求的认识是受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程度影响的,社会支持及成功对策能创造一个有效的外部环境缓解教师的压力。Lames R Cheek等人对职业倦怠的教师采用音乐疗法,音乐疗法与认知行为的干预能够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症状。国外目前已将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列入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成为整个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研究内容及结果

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基本状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方面。调查的结果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如贾善德(1993)调查了赣、浙、苏的176名中小学教师,他们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李作佳等人(1998)调查山东某市520名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焦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群体等。但也有相当多的资料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1191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四川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周福初等人(1998)对自贡市三所乡村中学和两所城市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了SCL-90的调查,结果各因子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常模。郭晋武、汤迪高等人(2000)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中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约占总数的15%~20%左右,情况不容乐观。甘静(2006)调查发现,内蒙古高校中年教师SCL-90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5.9%,其中11%的人心理症状在中度以上。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较为突出,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见,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也尚不统一。

在我国,也有很多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只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如朱丛书等人(2001)采用因素分析进行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的主要因素有: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以及职业期望六个因素。邵光华和顾泠沅(2002)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种压力程度颇高的职业,我国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较重的压力,不同类别的教师压力感有所不同,压力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普通学校教师压力感比重点学校教师压力感强,乡村教师的压力感比县(市)城教师压力感较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陈华(2000)关于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及工作压力的调查表明,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评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学历差异;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于工作负荷、人际困扰、环境污染等方面,其中工作压力多与学生的成绩、升学率、纪律,与教师自身的学历、业务提高等因素有关。张积家等(2003)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来自于家庭生活、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以及兴趣和满意感等六个方面。但是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我国的实证研究较少,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分析或一般经验的总结上,没有实践的支持,关于教师压力解决策略方面更是如此。

同时我国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如王金道(2004)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心理卫生状况比较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高于大学教师家庭,人均收入在500~1000元和教龄大于20年的教师心理卫生问题最明显。李百珍等(2004)对教师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应付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受损状况之间有相关,但其相关程度并不显著,并认为应付方式是应激和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不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李林、刘建榕(2007)的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幸福度有显著相关,这与宫宇轩(1994)和陈华(2004)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进一步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发现,幸福度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

目前对于教学工作中对教师情绪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中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是一大热点,西南师范大学刘衍玲2007年的博士论文《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即是一个特例,它拓宽了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三、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国内外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社会适应判定法、临床症状判定法、访谈法、调查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国外的心理学者很注重访谈法与调查法,如Marie Brown在研究英国教师工作压力时,其数据是通过教育系的老师在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时访谈而得到的;Myburgh和Poggenpoel在研究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时,也是通过访谈法。他们认为访谈法可以让教师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心声,这样获得的资料较符合现实。

从采用的量表来看主要有:《康奈尔健康问卷》(CNI)、《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评定量表》(HAMD、HAMA)、《焦虑症状和特质问题》(STAI)、《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SCL-90量表。国内修订的SCL-90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具有容量大、反映精神症状面广、能较准确判断各症状程度、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限定回答近一星期内的体验。采用5分制评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尚不存在。

参考文献:

[1]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20~27.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4]林小群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3):44~46.

[5]吴樟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2,(5).

[6]陈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1.

[7]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8]王晓春等.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567~572.

[9]朱宝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3):42.

[10]甘静.内蒙古高校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1]王金道.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心理卫生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4,(5).

[12]李百珍,王凯,李焕稳. 对教师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3(23):62~64.

[13]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34~39.

[14]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2(4).

[15]李林、刘建榕.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社会支持、幸福度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2):181~18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电邮:sunwhr@126.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