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日学校德育状况及启示

美日学校德育状况及启示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2 17:35:05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六种德育模式

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权威研究机构的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提出了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六大支柱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得到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这六大支柱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美国人把这六大支柱视为能够超越各民族文化、超越不同宗教信仰,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一、当今美国存在六种主要的学校德育模式,这些模式具有下列特点:

1,多元化与针对性共存。美国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政体决定了其多元的德育模式。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1)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注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2)以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模式为突出代表的注重形式的榜样示范的社会学习德育模式。(3)以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和库姆斯等人的价值分析模式为代表的导引学生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4)以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代表的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上述各种模式涉及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更能有的放矢,德育也因此而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美国的德育模式注重科学的实证研究,从而把“要这么做”建立在“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客观依据上,而不是从条条本本出发的主观设计。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这种模式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在构建这一模式的过程中,科尔伯格及其同事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注重调查,注重科学实证的结果,就是这些模式在建构时大都向教育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方法以及处理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策略和手段,使这些模式具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3.各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美国的德育模式注重个体教育的渗透性与非直接性,反对统一的模式和硬性的灌输,大多数模式都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代美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复兴的源流中就是以反对传统的道德管束作为共同的呼声和起点,特别是杜威所倡导的“新教育”中合理的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因此,这些德育模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培养积极能动的德育主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模式研究趋向于多学科整合,综合性强。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理想的德育模式是美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共同特点。研究者在继承历史上一些教育家及教育流派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从其他学科诸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中汲取营养,作为构建德育模式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从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德育模式并存是德育工作获得生机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如果仍然是简单地肯定一种价值而否定另一种价值的方式来进行,势必导致学生价值观上的混乱,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变德育接受模式、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等少数几种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2.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美国的德育模式大都强调发扬学生的道德能动性,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这对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及实践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从内容上倾向于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科目,在方法上侧重于以“接受为主”,用记忆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为主。事实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悖于德育规律的,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而且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的参与也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

3.增强德育模式可操作性的研究,积极建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国的德育模式一般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方法指导、结果评价等,有的模式虽然有操作方法的介绍,但缺乏具体的情景设置及说明。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知情意行模式为例,该模式提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操作策略,但具体在什么情况下晓理动情,什么情况下炼意动情,却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及说明。因此,加强德育模式的操作范式的研究是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重要一环。

4.促进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加强德育模式的科学性。美国德育模式的研究者往往既是教育家,又是心理学家,其模式既有教育学的理论支撑,又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极强的科学性。在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一般还仅仅停留在较为单一的理论领域,多学科的融合和沟通还很不够,这也是造成我国德育模式的科学性、理论性不够强的原因之一。

日本: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

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提出“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针,在2001年文部省制定的(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中得到认可。“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内涵,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律。同情他人、热爱自然、对超越个人力量的东西有敬畏之情、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热爱乡土和国家的精神和态度。

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主要包括六大目标:使学生拥有人的尊严,并对生命充满敬畏;使学生既能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又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新文化;使学生为建立起民主的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使学生能够独立作出自己的决定;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新一轮德育改革并非单纯在德育课上进行德育知识的宜讲和灌输,而是充分发挥社会的德育功能,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区、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德育体系,并且采取了独特的措施:

1.围绕“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针,《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提出了相关政策加以落实。认识到德育的原点在家庭;学校对德育不再犹豫;使全体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暖昧;制定使学生远离有害信息的法律,加强学校安全。

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在小学设置“道德科”、初中设置“人间科”、高中设置“人生科”等专门学科,并向学生发放《心灵笔记》作为德育辅导教材。二是重新恢复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作用。文部省修改了《社会教育法》,以充实家庭的德育作用,完善社会教育行政体制。三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日本修改《学校教育法》,对问题学生采取适当措施,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

的联系之外,在很多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情绪发泄的场所。

2.编订新的德育教材,以配合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新教材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重以情感人。教材简明易懂,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内容联系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日本新一轮的德育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且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1.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德育方针。先后提出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生存内力”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进入新世纪,又进一步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德育方针的适当调整,有效指导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日本德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满足人们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强调兼收并蓄的德育内容。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3.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与德育课相辅相成。

4.重视社会力量对德育的作用。日本教育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和企业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宣传导向,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1.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2.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3.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对于我国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4.重视道德内化。调动我国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

5.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多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通过德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使德育的各项措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创建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塑造中小学生灵魂的德育合力。

(栏目主持人 李沫薇)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