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媒体环境下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内涵式开发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内涵式开发探索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旅游文化资本是旅游的精神内核。新媒体与旅游文化资本的结合为旅游文化资本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的社会维度。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理论依据,在深入分析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开发现状的前提下,从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三方面出发去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内涵式开发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

一、旅游文化资本的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旅游产业正逐步从纯视觉观光型向文化品位型为特征的内涵式旅游转型。文化旅游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深刻的文化感染力造就了当今世界旅游的新潮流,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然而“旅游文化”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和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文化旅游内核的旅游文化资本正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本和旅游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旅游文化资本有三种具体形态: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能力是以人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作为个人素质内化的过程与结果的旅游文化能力是旅游文化资本的核心,是物质文化为人所感知、欣赏的前提。旅游文化能力是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个人修养以及所接受的文化熏陶进行区分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客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是旅游文化能力和经济资本的统一体。旅游文化产品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向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的具有独特民族性、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传统饮食、旅游住宿设施、人文自然景观、娱乐设施、旅游纪念品等。旅游文化制度是一种隐秘的体制,以传媒为工具,以相互标榜为手段,建立起来的最隐秘和最深层的旅游文化规范和信仰。作为体制化的旅游文化资本,旅游文化制度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通过对旅游文化能力和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授权,将旅游文化能力标签化,将旅游文化产品规范化。旅游文化制度正是通過确立旅游文化规范和信仰的方式来塑造旅游地的形象,维护、巩固旅游文化资本。

二、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开发现状

长江三峡不仅自然景色美不胜收,而且也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孕育华夏文化的另一个摇篮。在旅游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上,长江三峡既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又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既有蔓延的流域文化又有璀璨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座富含旅游文化资源的宝库,

然而,目前的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开发还不是很到位,突出具体表现在:

(1)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文化资本的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从整体上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忽视旅游文化资本的潜在经济价值,致使相当部分的旅游文化资本还处于静态保护的阶段。有些地方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对当地旅游的促进作用,开始围绕地方的特色文化做文章,但对本地区文化资源的调研不够深入,开发缺乏层次性、创新性,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2)旅游文化资本开发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文化旅游的大环境不够理想。旅游不仅是一个渗透性极强的产业,而且也是一个跨区域极广的行业。然而,长江三峡旅游沿线的各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求发展的心理迫切,各自为战的现象突出,一盘棋的意识不强,旅游文化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长江三峡旅游圈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发的模式建立任重道远,创建长江三峡无障碍文化旅游区与长久以来形成的政策壁垒和地方封闭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3)旅游文化资本开发的制度保障尚未有效建立。旅游文化制度虽然具有常规旅游管理制度中强制性的共同特征,但在实际功能发挥上更多地体现一种对旅游活动参与者潜移默化的文化引导和文明示范。然而当前的长江三峡旅游业中旅游文化制度不够健全,服务理念滞后,人文关怀不够深入,和谐互动的旅游人际沟通模式尚未建立,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精神力量,促进文化旅游向更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的方向回归任重道远。

(4)服务旅游文化资本系统开发的人力资源建设滞后。旅游文化资本的开发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部门的责任,并且它也是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全民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门人才的培养,旅游文化资本的开发更需要专业团队的技术、智力支持。构建以旅游相关行业(考古、民俗、地方史学、民族宗教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以及文化旅游营销、管理人才,媒体推广人才、民间智囊团等为构成的文化资本保护、开发团队。目前,这方面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内涵式开发策略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文化旅游新的消费热点和盈利空间,构成了旅游文化资本开发的新载体,带来文化旅游品质提升、消费引导、价值增值等多重积极效应。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围绕着三峡旅游区的旅游文化总体形象,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平台和数据支撑,烘托文化氛围,激活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统摄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全过程,促进三峡旅游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本的转化,成为旅游文化资本开发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

(一)开发电子旅游文化产品,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形态

旅游文化产品是文化旅游的生命,也是旅游文化资本开发的物质成果。在旅游文化资本的开发过程中,只有推出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实现旅游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为旅游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新媒体的出现将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对于三峡旅游区而言,利用数字技术,将三峡旅游区的特色民俗文化、物质文化、艺术文化等文化资源与原创视频、微博、博客、网络游戏、电子杂志等网络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电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推进产业联动,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形态。例如,开通三峡旅游区专题旅游频道,在互动功能上增设虚拟情境旅游内容和网络搜索功能,将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传播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旅游产品营销模式,延伸三峡文化旅游产业链

新媒体能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整合营销提供更丰富的样式:例如基于智能手机媒体时效性、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的特点开发、设计旅游文化产品体验等相关应用;利用视频网站的产品视频欣赏向消费者传递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开通旅游景点官方微博汇聚人气,刺激用户主动参与微博转发以及话题分享等各种活动,使旅游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诠释,扩大旅游文化资本传播范围。加强三峡旅游门户网站与世界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和链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三峡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介。培育智慧生活服务业,推动网络全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支持著名景点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构建网络虚拟旅游环境,帮助线上旅客实现虚拟漫游。

(三)深挖三峡旅游文化资本,打造三峡旅游国际电商品牌

三峡旅游管理部门应做好区域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梳理,从文化资本传承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未来旅游事业的发展,组织考古、文献研究、历史学家、文化研究专家、资深旅游人士、名人族裔对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论证,撰写长江文化旅游指南、长江三峡非物质文化名录,参与申遗等旅游文化国际合作,以开放的眼光与参与文化旅游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长江三峡旅游开发及管理部门应审时度势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挖掘长江三峡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电子商务品牌。充分利用现有電子商务平台以及开发专业的旅游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将众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物流服务供应商联系在一起,是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四)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盈利模式

首先,支持本地影视经营、制作机构与全国先进企业进行合作,深入交流前期创意、后期制作、人才培训等核心内容,制作一批具有长江三峡文化特色的广播电视电影节目,推动网络传媒产业发展。其次,推进电子商务进入三峡旅游文化产业。利用网络手段促进三峡民俗表演发展,与行业领先视频网站合作,拍摄巴渝舞蹈、皮影戏、踏啼之歌等特色民俗表演,提高三峡文化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借助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手段,重点推广线下三峡旅游文化艺术节、巫山神女文化节、奉节三国文化节、秭归屈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通过互联网打造线上三峡旅游文化节,与线下实现协同效应。再者,推动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围绕屈原、刘伯承、何其芳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故居、三峡民俗进行线上宣传,吸引客源,带动线下产业快速发展。最后,深入开发三峡旅游文化资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旅游文化能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开发系列衍生产品,构建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链。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发三峡旅游文化资本应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思考文化旅游业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规划,打造长江三峡一体化文化旅游圈,把三峡旅游区打造成为自然景观雄奇、文化内涵丰富的世界级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保护、增值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资本,提升长江三峡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

[2]刘素平,邱扶东.旅游文化资本运作模式初探——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97-299.

[3]曹国新.社会区隔: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一种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7-10.

[4]吴启焰,王兆杰.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2011(1):113-117.

作者简介:

戈马军,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识教育部教师。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