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微课程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7 08: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微小、精炼、形象以及便于传播等特点。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使用微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临床技能和经验、巩固临床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主动、独立、批判以及具有创新性的临床与科研思维。该文对微课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微课程的形式与制作方法,并列举了微课程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应用。

[关键词] 微课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6(c)-0068-03

[Abstract] The micro-lecture,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 is tiny, refined and ima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neurology can not only make students more effectively master the clinical skill experience, consolidate the clin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help to culture the active, independent,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lecture, elaborates the form and formulation method of micro-lecture and list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neurology.

[Key words] Micro-lecture; Neurology; Clin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

临床实习教学是在完成经典临床课程教学后,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增强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低年资医师及实习医师系统地理解并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初步积累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能够独立完成本专业相关医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其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独立地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发现型及创新型人才。

传统临床实习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查房带教、小讲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来传授学科临床基础和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给学生提供系统而扎实的学科知识,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思维受到禁锢,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也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同时考虑到临床教学知识内容多、课时少,以及带教医师较大的工作强度和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传统教学法已逐渐显露出弊端。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有必要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便于使初涉临床的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临床知识的同时,并尽可能培养其主动、独立、批判以及具有创新性的临床与科研思维,并及时把握神经科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为日后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网络“云”技术和多点触控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智能化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改变了学习和沟通方式,使得传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近年来,一种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程”凭借其独有的优势,正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教学中,它也将成为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一种新的方法。

1 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11年“微课程”这个概念在国内首先被提出,并认为“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2],微课程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含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知服务四大部分。微课程的主要特点有:①时间短: 教学视频作为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教学目标并说明具体问题。其时长一般最长不超过10 min;②教学内容小而精,且目标明确: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讲解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③资源文件小且具有独立性:微课程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内容自给自足,不可再分,以便于传播、交流、学习;④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3-5]。

2 微课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ose于2008年秋首创[6]。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并将微课程(micro-lecture)定义为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學习体验”。国外的微课程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在特殊教育和网络微课程的开发等领域中也已有相对成熟的应用研究。在美国,有些学校甚至已经用微课程代替了传统课程。国外关于微课程的文献不是很多,但是制作并且已经使用的微课程很多,最有代表的就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作为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该学院利用网络影片、数码摄像机拍摄视频等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它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当前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无数教育者对当前教育模式做出反思和改革。

在国内,微课程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国内的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都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该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7];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并认为微课的高阶阶段或是发展阶段应该走向“微课程”[8]。以他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微课程框架:“非常5+1”。其中,“1”指的是10 min以内的微小视频,而“5”指的是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五个配套资源[1]。上述微课程所谓的“非常5+1”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意组合,也可以单独拆分,以达到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年会即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研讨会中,介绍了如何借鉴国际上的“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培训一线教师掌握“微课程”和“学习单”设计方法,逐步做到在技术支持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9]。总之,国内大多是对微型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可行性等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并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与研究,相对国外研究来说,国内微型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3 微课程的形式与制作

3.1 微课程的分类与形式

微课程按教学方法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为讲授类、演示类、讨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按照教学环节的不同,可分为新课引导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课程实践类、学习互动类等。微课程的形式主要有3种:①PPT微课程:含有语言、图片、三维动画及视频等多种要素;②讲课式微课程:将授课教师的经典教学课程现场拍摄并录制,再根据不同的内容模块剪辑已录制视频而成;③情景剧式微课程:同影片拍摄,复杂,相对少用[10-11]。

3.2 微课程的制作

制作微课程首先需要根据讲课内容进行选题、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并根据教学目标将讲解内容模块化。然后依据各模块所需,准备相关各种教学素材或资料,如各种图片/动画、包含有患者典型的症状体征的视频、技能操作等,最后根据视频编辑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O-Matic、CyberLink YouCam等,进行拼接、编辑、美化[12-15]。为便于传播,微课程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或“flv”,网络上传后,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智能手机、iPad 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16]。

4 微课程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应用实例

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肌肉接头以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神经病学与各临床学科密切相关,诊治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如:血管性、感染、肿瘤、外伤、变性、自身免疫、遗传、中毒、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它各种累及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等。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加复杂、抽象和难懂,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引入“微课程”可进一步提升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水平。

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当属锥体外系疾病。锥体外系疾病又被称为运动障碍疾病,是指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一类疾病。该类疾病多样,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如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和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在此,该研究以临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帕金森病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微课程内容分为以下4个部分:①与锥体外系相关的解剖、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知识;②帕金森病的概念、发病机制、病理、临床分类以及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③帕金森病的治疗、护理、康复以及预后;④帕金森病基础与临床诊疗新进展。每个微课程单元均不超过10 min。其中,第一单元由收集、筛选好的锥体外系解剖图片、包含帕金森病相关生理、生化、病生等图片/动画以及讲授人的配音整合而成;第二单元由PPT、已录制包含帕金森病患者典型运动症状和体征、讲授人的配音整合而成;第三单元由PPT、已录制包含帕金森病患者后期治疗可能出现的异动症、脑深部电刺激术、立体定向损毁术、患者各种康复治療等的视频、旁白以及讲授人的配音整合而成;第四单元由包含帕金森病致病机制、治疗等的最新进展论文图片、目前存在的困惑、未来帕金森病发展趋势、旁白以及讲授人的配音整合而成。制作完成的微课程各单元可独立上传至与学生共建的微信群或其他社交平台,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讨论,并可采用同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教师亦可通过网络终端与学生讨论,最后进行多元化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微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还可进一步加强教学的互动,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移动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平台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微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应潮流而生。在传统的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基础上引入“微课程”,一方面可以作为传统临床实习教学的补充,将抽象难懂的神经病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另一方面可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其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更好的结合,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批判和创新性的临床与科研思维。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5] 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21.

[6] 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7] 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5):3-8.

[8] 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9]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10] 林玲,刘国良.《生理学》微课资源开发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57-58.

[11] 邱群.人体解剖生理学微课程研究现状[J].科技视界,2015(16):184.

[12] 丁纪可.“云”时代微课制作工具应用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383-384.

[13] 刘向东,吴旻倩.MOOC开放学习模式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34-36.

[14] 程佑寅.事半功倍做微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48-49.

[15] 傅艳妮,何波,郭明炎,等.微课在麻醉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28-729.

[16] 孙铮,吴茉莉,孙媛,等.基于MOOC的微课教学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5,37(8):1135-1139.

(收稿日期:2017-03-19)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