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5篇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5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03 14: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5篇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5篇

篇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已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但对学校和基层教育者来说,在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教育逐渐偏离了原来方向和本质,对智育的过度重视,使学生的其它教育越来越被淡化,尤其是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缺乏,不重视劳动成果,学习教育过程也变成了痛苦不堪的事。在阅读了《人民教育》2020 年第七期的文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以后,我对劳动教育有了深刻认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 识劳动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就要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劳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的锻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了综合育人理念,强调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兼顾了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关注了劳动素养的培养等。《意见》明确指出了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

 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关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加强劳动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各学校要多样化、常态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有劳动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也要有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方面的教育,许多学校时常发生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实践教室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

 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的素养,使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架构。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育人合力,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独立生存,在劳动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积极引导大中小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已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缺乏,不重视劳动成果,学习教育过程也变成了痛苦不堪的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就要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劳动不能简单的理解

 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的锻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了综合育人理念,强调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兼顾了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关注了劳动素养的培养等。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各学校要多样化、常态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有劳动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也要有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方面的教育,许多学校时常发生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实践教室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

 深层次的素养,使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架构。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我国当代教育理念中,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却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我们应该践行怎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展开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即将引来春天。

 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缺一不可,两者需要形成共同体,否则各自单兵作战,既容易因缺少衔接而效率低下,也容易形成“5+2=0”的尴尬状况,即 5 天的在校教育因为周末两天在家的放任自流而前功尽弃。家校协同需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作用,可以尝试以下途径。一是将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进行衔接设计,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意识能够内外迁移。二是尝试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开设家长实践课,营造和增强热爱劳动、勤于实践的氛围。三是集体志愿服务,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共同参加劳动基地活动,大手拉小手,共同成长。

 劳动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诸要素协同与合力,方可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因此而可传承,并化为孩子的实际发展;唯系统设计与安排,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历程,因此而可深远,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篇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依托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切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市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充分挖掘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资源,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培育学生劳动观念、能力、精神、习惯和品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断创新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锻炼意志品格,体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体现时代特征。明确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具备的劳动素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的新变化,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新形式、新方法。

 (四)强化综合实施。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落实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规范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积极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学校育人特色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统筹区域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师资专业化、资源立体化、评价科学化。

 三、总体目标 1.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聚焦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获得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通过“劳动教育全员培训”工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工程,

 打造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3.弘扬沂蒙精神,发挥沂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培植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实践基地,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实践版图。

 4.构建特色化劳动教育推进体系,形成“市级统筹、区域推进、学校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机制,完善“科研引领、行政推进、教研规范”的推进策略。

 5.探索“自主生长、专家协助、平台推广”的劳动教育典型推介路径,培植不少于 100 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不少于 20 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一个体系。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打造“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二)完善两个平台。一是完善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信息管理平台;二是完善立体多元的劳动教育典型成果推介平台。

 (三)培育三支队伍。一是以劳动教育项目核心组为主体的教研和科研的本土专家队伍;二是劳动教育的名校长队伍;三是实施“劳动教育全员培训”工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工程,建设专兼职劳动教育教

 师队伍。

 (四)探索四大品牌。建设“特色”劳动教育实践版图,搭建“市、县、校、部”四级活动载体和平台,重点探索“红色、物流、山水、服务”四大品牌课程,以此为载体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构、推进策略及评价机制,层级推进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顶层谋划。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明确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路线图。全面梳理劳动教育现有成果,明确各县区劳动教育特色发展有利条件,展现劳动文化,丰富劳动产品,突出传统优势农业生产过程,明确“科研引领、教研深入、资源共享、示范带动、多方保障”的市域劳动教育推进策略,印发《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三年规划》,完善全市劳动教育制度、理论、实践和评价体系,构建全过程、全学段、全方面的劳动教育实施格局。

 (二)丰富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可分散或集中安排。倡导“一校一案”,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色发展和课程建设,创新开发整合实施,要明确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坚持大课程理念和课程群研究,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促进横向学科融合,纵向学段贯通。每学年设立学校劳动周或劳动月,对劳动教育主题进

 行优化组合,集中体现课程教学成果,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展演活动。

 (三)明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和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小学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感知劳动乐趣,注重培养劳动和劳动安全意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四)开展实践活动。坚持“落实、落细、落小、落真”的实施原则,上好“四堂课”,即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科劳动渗透课、校园文化劳动课、课外劳动实践课。开展中小学相互衔接、家校政社相互融合、综合性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保障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 1 至 2 年级不少于 2 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 3 小时。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将楼道、

 教室、绿化带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合理分配到班级。充分利用劳技室、实验室、餐厅、种养殖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食堂帮厨等活动,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活动等。

 (五)拓展劳动基地。按照“一县一特色”原则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农业公园等方面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开展劳动教育。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支持学校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促进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信息线上线下的共享和资源对接。

 (六)密切家校联系。各学校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明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家庭日常劳动清单,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指导家长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孩子 1 至 2 项生活技能,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要以家庭劳动清单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在

 学生群体中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七)完善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借助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信息管理平台,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八)强化安全保障。各县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中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实行教研与科研“双线并进”模式,各县区教科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员协同工作,切实保证本县区劳动教育工作落地落实,抓出实效。

 (二)强化激励督导。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和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评估、督导。要充分保障劳动教育经费,对承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在工作量、物质保障、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我市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开展市级劳动教育示范课程、示范学校、示范基地评选,召开劳动教育交流研讨会。创立劳动教育网络宣传平台,形成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篇三: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问题,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落实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字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此,各县(市、区)教体局和市直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和开设劳动课程的重要性,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统筹课程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手工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等专题活动,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 1~2 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1 个主题活动,3~9 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 2 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生涯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高一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选科生涯指导教育,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修旅行等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要尽可能兼顾多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

 (二)统筹课时安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 1~2 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小学 3~6 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 2课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 6 学分,完成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社会实践 6 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 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各学段课时中安排一定的比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各学校在保证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

 (三)统筹学科融合。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构建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

 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四)统筹家校共育。要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各专题的实施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作者。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推进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统筹成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1~2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1 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 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 1 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 1 次社会服务和 1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 2 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 2 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 2 次社会服务和 2 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选科和生涯发展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高中三年学生须参加至少 1 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

 (六 )强化评价结果使用。要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五育并举”的战略高度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活动,辩证处理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现实劳动(线下)与虚拟劳动(线上)、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以及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各中小学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具体的学期教学计划、评价方案。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二)加强师资保障。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要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劳动教育活动整合实施。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三)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大经费投入,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工作耗材等。要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校际间共享机制,校内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木工、电工、手工、厨艺、陶艺等专用教室,充分利用校内空闲区域开展种养植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

 外活动场所以及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要依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城市、乡村遴选认证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等社会资源,分级分批建设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加强评价保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开设情况纳入群众满意调查、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范围,调动学校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培育总结推广优秀课程经验和教学成果,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优秀课例评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建立优秀案例库。要发挥典型引领,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好的地方及时宣传推广,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篇四: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 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 号)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推广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成果,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近些年来,我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别是以我市被教育部确

 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劳动教育工作在一些中小学落实还不够到位,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全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

  二、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切实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使广大中小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生活技能,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校内劳动教育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是普通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切实把劳动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用好设备,上好课程。

 要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组织好学校的校务、班务、值日生工作和公益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发挥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各类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教育场所要加强资源开发,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劳动场所,充实劳动设施,形成一系列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项目,满足学生劳动体验的需要。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实践项目,使劳动实践教育多样化并有针对性。

  3.用好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每学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少于 5 天,中学生不少于 7 天的集中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结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周边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等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使实践课程跟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通过劳动实践给学生提供运用

 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城镇学校要多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学习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要针对现代家庭对待孩子劳动教育存在的软化倾向,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每周要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或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公益事情争着做,引导学生践行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要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劳动实践资源的开发,给孩子劳动实践提供条件,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需求,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

  四、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建设、课程开发、人员配备、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经费保障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各类校外教育场所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

  1.加强协调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对劳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教育资源、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

 为开齐开足劳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要重视劳动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实施课程计划的检查指导,建立劳动课教学常规。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各方力量,重视宣传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经费投入。各地教育部门要努力争取财政支持,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工作所需的师资培训、器材添置和活动耗材等所需经费。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补助办法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个人支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对企事业单位集中接受学生劳动实践产生的耗材、误工等成本费用可给予合理的经费补助。

  3.加强队伍建设。劳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与探究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各地要有计划地从师范院校或其它高校相关专业选拔素质好的毕业生,逐步充实劳动课教师队伍;各级教师进修学校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举办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各学校要注意在现有的教职工中选拔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热爱劳动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劳动课教师。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鼓励支持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以及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社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可给予合理的劳务

 报酬。要关心劳动课教师的工作待遇,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4.加强督导评价。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将区域性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督导部门开展对县(市、区)教育督导的内容,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加强示范引领,发挥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作用,带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适时举办学生劳动技术成果展示或生活技能比赛,并把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要素和评优评先的参考范畴,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创新,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篇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记

《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心得 体会

 (附《意见》全文)

 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通过学习《意见》,有如下感悟体会。

 2018 年 9 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我国古人既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之优良传统。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一代代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书写了伟大祖国灿烂的篇章。在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和重视:

 1、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2、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3、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4、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5、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6、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7、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8、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9、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意见》对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积极引导,努力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对劳动有端正的态度;二是持续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

 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三是大力提倡,让学生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劳动有具体的行动。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突出强调弘扬劳动精神,尤其

 是将劳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全面发展的要素,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人的百年大计。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现代教育的主旨之一。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以劳树德。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以劳增智。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芬兰非常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做成一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困难。这就培养了他的创造意识和精神。其目的是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见,劳动教育不

 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

 以劳强体。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做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过去许多家训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就是培养儿童自己动手的习惯,养成我能做,我会做的自信心、自强心。

 以劳育美。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实施《意见》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

 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第二,单独设课与渗透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 1 课时,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

 第三,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劳动课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2020 年 年 3 月 月 20 日)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

 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