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戏院史见证娱乐业兴衰

戏院史见证娱乐业兴衰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台湾戏院史已有百年,见证了20世纪是变化最大的时代,戏院从无到有,再到巅峰时期的七八百家(1969年799家,1970年826家最多,1971年700家)。娱乐事业如此发达是世界所仅见,同时,随着80年代经济的繁荣,娱乐事业的多元化(电动玩具、录影带、MTV、电视、KTV),戏院竟急遽消失,至20世纪末,台湾仅剩下200余家戏院,也反应出当年一窝蜂的商业现象。

台湾戏院史见证了影剧事业的互动发展,20世纪初最初建造剧场时,戏剧活动比电影放映(活动写真)来得多。如福州戏班来台开始在台北台北座、荣座演出,1915年歌仔戏首次在新舞台演出。直到20年代,台湾虽然已经建有专属电影院(“映画馆”),戏剧活动(旧剧、新剧、浪花节)还是不少,而且歌仔戏也越来越多,上海京沪戏班来台公演的就有22班次之多。到了30年代,台湾的电影业兴盛起来,仍偶尔有歌舞剧团的公演。台湾民众则大多到设备比较差、票价比较低廉的戏院观赏上海来的电影和歌仔戏。而从电影史来看,30年代欧化剧场的建筑艺术便成为今日重要的文化财产,因为兼顾戏剧与电影轮档演出的建筑设备与豪华舞台,有其时代意义。不过,“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福建戏班及上海电影便停止入台。至于战争后期,因人力物力两缺,1944年后又有一些戏院被炸毁或停业,电影与戏剧终告衰落。

战后,本土歌仔戏与布袋戏复苏,而京剧也随着流行起来,终于造就50、60年代台湾戏剧的黄金时代。可惜,歌仔戏都在二三流戏院巡回演出,歌仔戏的演出品质终究没有提升。自从1955年起,大批日本电影及香港片涌入乡村后,乡村观众就对歌仔戏减少了兴趣,1956年秋后台湾人一窝蜂摄制闽南语片(以歌仔戏为主),导致歌仔戏遭到空前的厄运。因为这些正宗闽南语片在各地方戏院上映时,男女青年也和阿公阿嬷一样,趋之若鹜,以致地方戏从此一蹶不振。至1957年上半年,台湾的地方戏剧团由于无法维持而被淘汰者竟多达100余个,重新登记的剧团只剩下204个,而且地方戏院多已加入放映闽南语片的行列。

歌仔戏每十天演一出戏,而闽南语片100分钟就可以看完,且声光效果俱佳,更眩目迷人,加上歌仔戏仍停留在舞台剧阶段,注定其必然没落的命运。60年代中期,闽南语片年产量均达百部以上,从而带动普通话片制片工业的起飞,台湾电影也进入黄金时代,传统戏剧活动遂被迫离开舞台。60、70年代之后,台湾的戏院史便是纯然的电影史了。

地方戏院被淘汰的原因,就其本身来说:

1.房屋太旧,设备简陋。

2.资本短少,经营乏人。

就行业环境而言:

1.剧团人多,招待麻烦,水电杂费消耗太大,开支甚多。

2.包银30%入不敷出。

3.票价太低,税捐太重。

4.地痞流氓多恃势逞强,不花钱看白戏致营业收入短少。

5.电影放映方便,次数多且不麻烦,故戏院多改映电影。

6.剧团来演出时,多先向戏院借钱,借了又不还,使地方戏院难以维持。

宜兰县的礁溪戏院就是一代表性的例子,该戏院设备尚称完善,观众并不少,有时还挂起客满牌,而1956年的卖票收入46萬多,支付税金13万元、剧团拆账22万元、营业支出5万元、员工薪津3万元、广告及修理费4万多元、营业税等支出1万6千元,结果尚亏损3万多元,据此以观,地方戏之前途,实在岌岌可危。

(选自台湾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的老戏院》)文学地理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