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1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性极强的城市规划学科也呈现出了“多源融合并进”的新态势,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文章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区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系统探讨了“工科背景”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目的是让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专业、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区域规划课程;城市规划专业;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111-03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e to a new phase of emphas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course of urban planning which have a strong cohe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s presenting a new situation with multi-source fusion. In this context, the teaching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reform timely. Tak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Regional Planning as an exampl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to make the teaching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 disciplin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better service the goal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words: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course "regional planning"; the specialty of urban planning; the new situation

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沿革与时代特点

我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始于1952年的同济大学,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至1990年初全国仅有20余所高校开设有城市规划专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学科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已发展到200多所。

从学科的学缘层面讲,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经历了“一元化”到“二元化”的发展历程,最初是依托建筑学发展的“工科規划”,培养模式侧重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技法,尤其关注居住区、功能区和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后来又依托地理学发展出了“理科规划”,培养模式侧重于城市规划的宏观形态调控、经济社会结构分析与空间组织、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公共政策等[1],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由原来的土地城市化转型为“人口、土地、经济”三元协调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特点由原来的外延数量扩张转变为目前的内涵质量提升。城市规划工作已经不能孤立单独进行,而必须贯彻“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与区域和农村的规划发展统筹考虑[2]。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又呈现出了“多元融合并进”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一是更多的学科,如农林类、社会科学类也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学科发展进入多元化时期;二是各源头学科在强调自己优势与特色的同时,都很注重借鉴其它源头学科的研究成果;三是不同学缘背景的规划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互补合作的规划设计团队。

“多元融合并进”的学科发展态势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极具影响意义。2008年国家废止了《城市规划法》,正式实施了《城乡规划法》,2011年教育部正式将城乡规划学

列入一级学科目录,2013年起高校陆续将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实现课程建设与规划市场就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区域规划》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系统研究了“多元融合并进”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二、《区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理清专业建设的学缘特色,做好专业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更是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河南城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高校,城市规划专业隶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依托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科,并借鉴国内“工科规划”背景的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立起来的,从学缘特色上讲属于“工科规划”,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得城市规划师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新时期规划指导思想,顺应城乡规划学科多源融合并进的时代发展趋势,河南城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坚持“工科规划”特色的前提下,应不断吸收融合“理科规划”的理念和知识,尤其是“理科规划”中区域空间方面的理念和知识,而这些理念和知识主要是在《区域规划》课程中获取和积累[3]。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区域规划》课程,指定教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区域规划概论》,教材内容偏重“工科规划”,主要是区域规划的编制内容、编制方法和工作程序,但缺少“理科规划”中区域分析和区域研究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区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当然,改革还必须结合《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

三、《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

《区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空间区域观念,掌握区域分析与研究的方法,理清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构建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构筑区域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教材的知识面广、内容的综合性强

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首先是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其次是规划时间跨度长,期限都在20年以上,甚至要展望到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再者规划要基于并体现地方特色;此外规划还要体现出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严肃性。当前,城市规划要体现“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区域规划》课程更要突出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思维和方法,从全局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二)规划空间尺度大,宏观思维要求高

河南城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工科规划”背景,学制5年,课程体系安排是先从微观的规划设计,如居住区规划设计开始,再到中观的规划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宏观的规划设计,如区域规划。因此,《区域规划》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年级学习,这与同济大学(安排在第7学期),华南理工大学(安排在第6学期)等“工科规划”背景的同类老牌高校相似。当本科学生从低年级升到高年级,从小范围的规划设计学习过渡到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学习的时候,势必要求转变思维习惯,改变空间尺度感,学会运用宏观、综合、系统的区域思维去研究大空间尺度的区域问题[4]。

(三)教学时数和经费受限,实训教学难以真正开展

区域规划工作内容繁杂,程序较多,过程一般包括现场踏勘、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区域分析、专题研究、规划设计、编制方案等。因此,编制一个区域规划,快则一、二年,慢则好几年。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区域规划》课程教学时数只有48个课时,教学经费又极为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经费内和严格的教学进度下,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区域规划工作要求,进行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实践,既难以实行也不符合实际,因此,《区域规划》的课程实习,只能在校内“假题真做”,进行概念性的实践教学。

四、《区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一)变更课程名称,调换所用教材

为加强“区域分析和区域发展”方面的知识,将区域规划置于区域分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将城市规划置于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区域规划》课程名称应变更为《区域分析与规划》,所用教材应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区域规划概论》调换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及相关教材是“理科规划”为强化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将地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实践的基礎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科学科的多源融合并进,城市规划专业、地理学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大趋势,《区域分析与规划》已成为国内“工科规划”和“理科规划”共同的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也成为两者共同的教学教材。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

基于“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规划指导思想和“多源融合并进”的学科发展趋势,《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掌握区域的知识,区域分析与研究的方法,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区域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在城市规划中树立区域的观点,能熟练运用区域的思想解决城市规划中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城市建设要素到城市发展环境的思维方式。

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是先选定教材,再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然后按教材内容顺序系统授课。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相对固化和滞后,不能及时吸收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二是授课内容难以体现不同学缘背景的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了体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培养特色,及时补充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各自学校的培养特色,融合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体现这种教学组织理念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

所谓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以教材为基础,吸收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成果,按照模块的形式,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整个课程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都有鲜明的主题和侧重[5]。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可以有多种模式,模块主题的设置和内容的延伸都是灵活、可变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也是可以调整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灵活设计主题模块,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各个模块展开。

在多源融合并进的学科发展背景下,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模块化教学组织理念,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重组为以下几个专题模块:一是区域定位主题,主要依托教材中的区域分析知识,所延伸的教学内容为区位分析、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二是区域开发主题,主要依托教材中的空间结构知识,结合国家五个统筹政策,所延伸的教学内容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三是功能区划主题,主要依托教材中的土地利用知识,所延伸的教学内容为区域管治、主题功能区等;四是区域规划主题,主要依托教材中的区域规划知识,所延伸的教学内容为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程序和内容,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知识和方法手段的更新,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板书——板画——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已显陈旧,难以满足现代规划专业的教学要求。在多源融合并进的学科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实施改革。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服务实践”的教学特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设计,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1. 问题导向型教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主题和重点内容,结合某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预先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课前先预习好教材并查找好相关材料。授课过程中,围绕主题和重点组织好讨论。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谈观点、摆问题,析原因,提方案。教师还应该适时进行点评,通过点评,既可引导学生强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又可帮助学生梳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2. 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法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真实的规划案例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明了。在选择规划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中西结合,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落后地区结合,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区域视野,加深对区域的差异化认识。

3. 模拟化实践教学法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时数只有48个,教学经费又极其有限,在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完成一个实际且有深度的区域规划项目。为此,可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题假做”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化实践教学方法,具体模式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区域作为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对象,要求学生多画分析图、示意图、效果图,多用图件表达方案,培养动手能力[6]。虽然限于现状认识、资料及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规划方案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概念性的,但通过“真题假做”,同样可以训练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起来,达到掌握区域规划内容、方法、步骤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

4. 新技术辅助教学法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已经渗透影响到空间规划领域,其中以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为代表的3S(GIS、GPS、RS)技术最具代表性。这些技术不单是规划工作的工具手段,而且已成为规划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规划工具和手段,而且可以将繁杂的区域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性极强的城市规划学科也呈现出了“多源融合并进”的新态势。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改革,目的是让课程教学更好的适应专业、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J].城市规划,2010(7):53-61.

[2]陈秉钊,王士兰,肖大威.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考察与感想[J].城市规划汇刊,2003(6):23-25.

[3]王兴平,易虹.新世纪的区域规划:思路、框架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1(8):56-60.

[4]袁媛,邓宇,于立,等.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2(2):61-66.

[5]赵筱青,谈树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J].高等理科教學,2010(5):93-98.

[6]马仁锋,叶持跃,王益澄,等.职业规划师导向与综合性大学规划类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研究论纲[J].宁波大学学报,2013(3):9-13.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