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11: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对学生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门课程教学思路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对学生历史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结合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实践对此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在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高其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为后续的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样性有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0-02

一、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辩证的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如何让这门课程具有吸引力,如何让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历史情感的认同,是“纲要”能否实现其功用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困境

目前在《纲要》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内容重复大,课程教学新内容挖掘难度大。《纲要》与我们以前学的历史,在内容上有很多地方是重复的,历史的基本事件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历史是比较熟悉的,存在着一种厌学的情绪,认为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思想上不够重视,如何挖掘新的内容来教学难度较大。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在《纲要》教学中,我们经常忽略了历史情怀的培养,以及历史中人文因素的言说,导致教师照本宣科,一味的讲述和评价历史事件,学生积极性不高。三是学习评价单一,学生创造性理解不够。很多高校对这一门课的评价采取的是惯用的平时作业加考勤加期末考试的方式,这样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性的对历史重新认识。本文,将从历史情怀的重塑的角度,来探寻《纲要》有效性教学的多种可能性。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建设对策分析

(一)削弱教师言说地位,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

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不能代替学生对历史的评价和判断。一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评价历史,认识历史的辩证法以及人本主义的理论,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整合自己现有的或者是将有的历史知识,对整个历史进程、历史脉络、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读。学生旧有的经验在新理论的冲击下,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激发出创造性的价值判断,学生也会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成就感。二是让教室成为学生言说的地方,飞扬自己的思想。在《纲要》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室看成是一个历史的空间,所有的历史事件可以在教师里还原和重现,在这个历史空间里多了的是我们现代学生对历史的一种言说。教师应该找到每堂课的历史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历史教学资源,然后设计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在教师里尽情的言说。比如,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历史人物复原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历史的天地里进行畅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学习,师生之间交互式的交流,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快乐。

(二)发挥影片感性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内心共鸣

影片在对学生情感上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干巴巴的言说,比不上一部电影的震撼力大。在《纲要》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原,来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一是教学与当下著名的影片相融合。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在课下看一些历史影片,比如《光辉历程》《太行山上》《建党伟业》《建国伟业》等,这些电影或者电视文献片不但可以在电影电视的技巧和场面上吸引住学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对历史的一种重现,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带来心灵上的冲击。通过观看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这些影片,学生可以在脑海里存留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激发学生的再认识、再判断,从而能够更清楚的了解中国的国情,更清晰的明白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和容量大的作用,在上课之前,搜罗详实的档案资料、宝贵的影像片段,然后将这些东西很好的有机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东西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稀缺的知识,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从而兴趣浓厚。同样也可以找一些历史名家或者是当代的研究者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让学生从中找到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从而辩证的看待中国的近代史。

(三)引导学生走出去,触摸历史的痕迹

社会实践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一是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历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著名的博物馆,去看一看那里的展览,比如去看一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这样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历史的真实,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深处。参观中共“一大”的旧址,让青年学生明白青年的责任,培养一种担当的使命感,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这些东西,可以让学生与书本的知识相结合,共同内化为自身道德的一部分,从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二是聆听革命故事。老一辈革命家都保留了一些优良的作风和传统,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者,对于历史的讲述是最有说服力的,以为他们是历史的体验者。有一些老革命家,对于长征过草地、爬雪山等有很深刻的立即记忆,有的对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有很深的情感,他们的讲述将为我们真实的传递那个时代的信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革命的情怀以及信念的力量。这些东西,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生动丰富的细节讲述,只靠空洞的理论是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

(四)教师要有正义感,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纲要》的教学主要是历史内容,中国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展现了屈辱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崛起奋进的历史。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怀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不屈于抗争呢?一名《纲要》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教师,因为只有充满了爱憎,才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感受到情绪的传递。教师要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精妙的口语,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激情,如果一味的平淡,在讲授中没有任何的情感色彩,只是一味的客观陈述与评价,是不可能打动学生的。只有教师是一名激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富有激情的学生。当代的学生,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已经很少有激情了,用这种方式唤起他们内心潜存的希望和正义之心,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祖国今天的来之不易,明确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义务。

四、总结

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意义与目的出发,研究了我国大学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的工作教学经历讨论了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后分别从削弱教师言说地位,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发挥影片感性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内心共鸣;引导学生走出去,触摸历史的痕迹;教师要有正义感,要用激情感染学生等四个方面对未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营造出一个具有多样讲授模式、多种知识积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吸引力,为后续的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刘斌.激情教学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2]王飞.解析陈旭麓解史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马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03).

[4]韦明兴.提高“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方法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9,(S1).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