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0篇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0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6-30 12:55:04 来源:网友投稿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0篇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专题研究A Historical Review on Xiangjiang River Campaign湘江战役的历史回望★陈伙成摘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0篇,供大家参考。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0篇

篇一: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研究A

 Historical

 Review

 on

 Xiangjiang

 River

 Campaign湘江战役的历史回望★ 陈伙成摘要 :

 发生在 1934 年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 , 是在由博古掌握领导权的中共中央

 执行 “ 左” 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的历史背景下 , 经历的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

 运的一场极为被动的战役 , 整个过程悲壮惨忍 。

 经此一役 , 红军由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人 。

 此

 役后 , 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 , 深刻吸取教训 , 纠正教条主义错误 ,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

 军中的领导地位 , 使得党的革命航船从此乘风破浪 , 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关键词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土地革命中图分类号 :

 E297.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4883-(

 2019

 )

 05-0042-061934 年 11 月下旬至 12 月初 , 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湘江两岸进行的湘江战役 , 是博古教条主义错误

 指导下.中央红军在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初期进行的极为不利的一场决战 。

 经此一战 , 中央红军以惨重代

 价 , 实现了党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 粉碎了敌人将我聚歼于江东的图谋 。

 此战宣

 告了博古 “ 左 ” 倾教条主义统治的破产 , 促使党召开遵义会议纠正教条主义错误 , 把中国革命实践造就

 的领袖毛泽东推到党和红军领导地位 , 使得党的革命航船从此乘风破浪 , 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悲壮惨烈的一战 , 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事关生死存亡的一战 , 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又一次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一 、 背景分析湘江战役由于错误的战略指导造成 , 是中央红军处于敌占区流动中无后方依托的一次作战 , 以至被

 迫在广大区域内分兵多点多天同时迎敌 , 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

 分析背景可见 , 造成中央红军不

 得不拼死一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 教条指挥致败 , 被迫长征迎敌 。

 1934 年 9 月下旬 , 蒋介石采取 “ 堡垒主义新战略 ” , 集 50

 万重兵对我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构成的中央战略区发动第五次 “ 围剿 ” 。

 博古无视严重的敌强我弱形势,

 放弃此前毛泽东倡导的 “ 你打你的 , 我打我的 ”

 “ 完全主动作战政策 ” , 实行以进攻对付强敌进攻的冒

 险主义战略 , 企图御敌于苏区之外 , 致使这次反 “ 围剿 ” 的第一步就陷入被动 。

 继而 , 博古把中央红军

 指挥权托付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 。

 李德教条搬用外军作战经验 , 命令兵力 、 火力处绝对劣势

 的中央红军 , 以阵地防御战抵御强敌的阵地进攻战 , 不仅造成了红军严重损失节节败退 , 而且致使中央

 苏区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殆尽 。

 1934 年 9 月 , 敌人分兵 6 路向中央苏区腹地向心攻击 , 中央战略区第五次

 反"围剿 ” 失败已成定局 。

 10 月 10

 H

 , 中共中央机关 、 中革军委机关 、 中央政府机关和中央红军 5 个

 军团共 8.6 万余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 踏上漫漫长征路 。(二) 战略指导失据 , 身陷围追堵截 。

 长征队伍从 10 月 10 日撤出驻地启程 , 到 11 月 25 日全部过潇水 ,

 用时 46 天 , 行军约 1700 里 , 平均每天行程不过 40 里 。

 若按后来形成的长征走了

 25000 里 , 用时 374 天 ,[ 作者简介 ] 陈伙成 ,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42

 2019 年第 5 期

 湘江战役的历史回望平均每天走约 80 里地计 , 初期的 46 天行军速度 , 不到平均速度的一半 。

 究其原因在于博古把这次战略

 转移当成是把中央苏区搬迁到湘西 。

 “ 搬家 ” 就得带上全部的 “ 家当 ” , 而带上全部 “ 家当 ” , 不但走

 得慢 , 而且也不便途中必要的打仗 。

 博古的 “ 大搬家 ” 思想 , 造成转移行动极其迟缓.给国民党军队留

 下充足的时间调动部队.组织围追堵截 。( 三 )

 消极避战 , 助敌 “ 追剿 ” 气焰 。

 1934 年 9 月上旬 , 蒋介石 6 路 “ 围剿 ” 大军发起对我中央战

 略区腹地向心攻击的同时 , 预计到我中央红军有可能向赣西南方向突围.命令国民党粤军和湘军在赣西

 南和湘南构筑第一 、 第二 、 第三道封锁线 , 并派出部队固守 。

 但一方面粤军和湘军的主力部队基本被用

 于 “ 围剿 ” 战场上 , 抽不出更多力量执行构筑碉堡和固守任务 , 另一方面也没料到中央红军这么快实施

 突围 。

 故构筑封锁线碉堡并不密集 , 也没有重兵把守 , 这使得中央红军突围后的行动比较顺利 。

 10 月

 21 日至 25

 H, 中央红军击溃了少量粤军的拦阻 , 突破粤军设在中央苏区西南边沿桃江东岸的第一道封

 锁线 , 进入五岭的第一岭大庾岭 ; 11 月 5 日至 8 日 , 通过连规模守备的设在湘南桂东经汝城到粤北仁化

 的第二道封锁线 ; 继于 11 月 13 日至 15

 0, 又通过少量民团守备的设在湘南郴州至宜章的第三道封锁线 ,

 翻过五岭第二岭骑田岭 。

 此后 , 进入五岭第三岭萌渚岭北部湘南临武 、 蓝山 、 嘉禾 、 宁远和道县境内 。

 其间虽有团规模的阻击战 , 但基本是顺利的 。

 11 月 25

 H, 红军全部渡过潇水 , 进到五岭第四岭湘桂边

 境上的都庞岭东麓 。

 缓慢的行军途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 , 就是李德教条地认为战略转移途中不宜与敌人

 纠缠 , 甚至拒绝有利和必要的作战.实行 “ 避战主义 ” , 这就极大地助长了

 “ 追剿 ” 军的气焰 , 埋下了

 转移队伍被强敌追上 , 陷于敌重兵围追堵截危险境地的祸因 。二 、 战役经过( - )

 强敌围追 , 依江堵截 。

 蒋介石是在中央红军突破其第一道封锁线后 , 10 月底才知道中央红军

 突围战略转移的 , 他的第一反应是调动重兵围追堵截 。

 他先是命令 “ 围剿 ” 中央红军的中央军薛岳第 7

 纵队和周浑元第 8 纵队参加 “ 追剿 ” 军 ; 继于 11 月 12 日任命湖南国民党军首领何键为 “ 追剿 ” 军总司

 令 , 统一指挥湘军和中央军薛岳 、 周浑元部 , 拟将我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地区 。

 但蒋介石并不认为

 何键的 “ 追剿 ” 军能把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 11 月 17 日 , 他又命令湘军 、 黔军 、 桂军 , 协力 “ 会剿 ”

 把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水以西地区 , 不使其西进贵州或北上湘西与我红 2 、 红 6 军团会合 。

 ①广西国民党军

 首领白崇禧得悉中央红军已进入湘南 , 向湘江而来 , 因不愿与中央红军作鹏蚌之争 , 遂把原在全州 、 兴

 安地区的防御部队 , 收缩集结到恭城战略机动位置上 。

 可是我中央红军行动过于迟缓 , 到 11 月 20 日前

 后 , 薛岳 、 周浑元的部队已追到衡阳地区 , 湘军参加 “ 追剿 ” 的部队也全部到位 , 何键于 11 月 23 日申时 ,

 即 15 至 17 时下达 “ 追剿 ” 部署作战命令 :

 以前到全州堵截 、 侧由零陵南击 、 后从道县追击 , 与广西桂

 军衔接 , 企图堵住湘江渡口 , 将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地区 。

 广西的白崇禧见我军行动迟缓 , 北线何键的

 “ 追剿 ” 军由零陵南压道县将我中央红军截击于江东已成定局且绝无风险 , 遂命令收缩集结于恭城地域

 的第 7 、 第 15 军一部向灌阳 、 兴安运动 , 协同北线 “ 追剿 ” 军对我中央红军围追堵截 。

 这样 , 北南两线

 国民党军共 25 万重兵 , 实际上形成了以湘江为屏障的第四道封锁线 。( 二 )

 唯有一战 , 夺路过江 。

 中央红军情报部门二局及时侦收并破译了何键 23 日申时部署命令电 ,

 于 24 日 22 时 30 分将其转换为敌情通报全军 。

 ②博古和李德于 25 日午后看到敌情报告 , 才意识到问题

 的严重 , 遂于当日 17 时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名义下达向全州 、 兴安西北黄山地域进军作战命令 。

 全州 、

 兴安西北并没有黄山之说 , 从方位上判断他们所谓的黄山地域当是指五岭的第五岭越城岭地域 。

 命令指

 定红 1 军团主力和红 3 、 红 8 军团为进攻部队 , 红 5 、 红 9 军团和红 1 军团第 1 师为掩护部队 , 力图突破①

 参见 《 红军长征参考资料 》 , 北京 :

 解放出版社 , 1992 年 , 第 115 页 。②

 参见 《 红军长征文献 》 ,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142 页 。2019 年第 5 期

 43

  专题研究

 即将面临的敌人围追堵截 , 抢渡湘江进入越城岭 。

 ①同时 , 中共中央及红军总政治部联名发布关于突破

 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进行湘江战役的政治动员令 。( 三 )

 劫难已成 , 血战不免 。

 11 月 26 日 , 雨天 。

 之前 , 军委下达发起湘江战役命令时 , 全军刚渡过潇水 ,

 主力集中在道县境内潇水以西都庞岭东麓 。

 从潇水到湘江约 300 里 , 中间还隔着湘桂边界上的都庞岭 ,

 数万人红军队伍和各种辎重 , 要前出到湘江地域不是一两天能实现的事 , 但情况紧急部队只能冒雨行动 。

 红 1 军团主力翻过都庞岭进到广西灌阳北部文市 , 继而过灌江向湘江边前进 ; 红 3 军团进到灌阳东北部

 水车地域 ; 军委第 1 纵队到达道县蒋家岭 , 第 2 纵队到蒋家岭以东高明桥地域 ; 红 5 军团主力和红 1 军

 团第 1 师则在高明桥地域东边向后警戒 ; 红 5 军团第 34 师进至道县上坪策应红 8 、 红 9 军团 ; 红 8 、 9

 军团则还在永明境内 , 企图攻下三峰山隘口进入灌阳 。

 午后 , 又相继得悉北边的国民党 “ 追剿 ” 军一路

 军向全州疾进 , 紧跟的二路军向黄沙河湘江东岸前进 , 第三 、 第四路军已追入道县境内 ; 南边的桂军第

 15 军主力北进灌阳城 , 一部指向兴安 。

 显然 , 敌人的围追堵截已向内围压缩 , 敌我在湘江两岸的血战已

 不可避免 。( 四 )

 争取先机 , 控制渡口 。

 11 月 27

 0, 鉴于北南两向敌军抢占全州 、 兴安要地 , 可能堵住我中

 央红军西渡湘江 , 军委于 26 日 16 时 30 分命令红 1 军团第 2 师急进全州方向 , 第 15 师跟进 ; 同时命令

 红 5 军团第 13 师在蒋家岭 、 雷口关地域占领防御阵地 , 对追进道县之敌警戒 。

 ®27 日 9 时 , 彭德怀命令

 其红 3 军团第 4 师进占新坏并向兴安方向侦察 , 继又命令第 5 师跟进新吁 , 在有利地形上构筑防御工事 ,

 向灌阳警戒 。

 17 时 30 分 , 军委命令红 3 军团占领永明至灌阳及道县到灌阳的枢纽孔家地域 , 策应后续部队 ;

 命令红 8 军团应不顾牺牲夺取三峰山隘口 , 并强行军进至孔家地域 , 红 9 军团受红 8 军团指挥跟进 。

 显然 ,

 17 时 30 分的这个命令成为纸上谈兵 。

 实际情况是彭德怀率部已占领新土于地域设防 ; 红 8 军团未能攻下

 三峰山隘口进到孔家地域 。

 好在红 1 军团先头部队第 4 师于这天夜里过了湘江 , 控制了全州以南脚山铺

 至咸水地段的渡江点 , 工兵开始架桥 。( 五 )

 两面阻击 , 战役打响 。

 11 月 28 日凌晨 , 军委得悉北面敌 “ 追剿 ” 军第一路 3 个师进至全州 ,

 第二路跟进至黄沙河 , 第四路已过潇水向都庞岭永安关地域追击 ; 南面的敌桂军约 4 个师 , 企图经灌阳

 城前出至苏江 、 新吁 、 石塘地域 , 阻击我中央红军西渡 。

 此刻的敌情 , 虽兵力有所夸大 , 却着实让红军

 指挥员紧张 。

 军委遂命令红 1 军团主力坚决阻击由全州向南攻击的敌一路军 , 保持已取得的湘江渡点 ;

 红 3 军团第 4 师经青龙山过湘江 , 向光华铺地域前进 , 阻击由兴安城北上之敌 , 以第 5 师的 1 个团向泡

 江地域前进 , 该师主力在新土于马渡桥地域阻击由灌阳城而来的敌桂军 ; 红 5 军团主力第 13 师在蒋家岭 、

 永安关地域阻击敌之第四路军追击 ; 红 8 、 红 9 军团改经道县小坪由第 34 师接应从蒋家岭进入灌阳 。

 是日 ,

 军委第 1 纵队由周岩进至石塘土于附近的官山 ; 第 2 纵队前梯队随红 3 军团后方部前进 , 后梯队向上营开进 。

 这时 , 博古 、 李德意识到局势的危险 , 于 15 时以朱德名义命令全军必须赶在 29 日至 30 日全部过湘江 。

 ③

 但这又是一厢情愿 , 不说我后卫部队还在蒋家岭距江边还有约 200 里 , 仅就敌情而言已不容我按计划过江 。

 当日 16 时 , 已进抵全州城之敌第 16 师一部 , 沿全州至兴安公路开始试探性攻击 , 我控制路板桥地段高

 地的第 2 师一部当即给予打击 , 双方战至入夜 , 敌撤回全州城 。

 黄昏 , 由灌阳城北上新土于的敌桂军第 44

 师约 2 个团 , 向我在新坏地域阻击的第 5 师主力攻击 , 被第 5 师击退 。

 新坏地域阻击战关系到我中央红

 军西进湘江的道路不被敌切断.关系到党中央领导机关及党政军领导们的安危 。

 彭德怀十分重视 , 他把

 已过江的第 4 师托给林彪 、 聂荣臻统一指挥 , 亲自指挥新坏方向阻击战 。

 这一天虽仍是阴天 , 但湖南的

 敌军航空队仍出动 , 轰炸了文市地区的我集结部队 。( 六 )

 三地争夺 , 同时激战 。

 11 月 29

 H, 广西国民党军阀白崇禧见何键的部队已压了下来 , 并且①参见 《 红军长征文献 》 , 第 144 页 。②参见 《 红军长征文献 》 , 第 153 页 。③参见 《 红军长征文献 》 ,第

 156 、 157

 页 。442019 年第 5 期

 湘江战役的历史回望已在全州方向开打 ; 又见我经灌阳向江边运动的部队机关庞大 , 还带着辎重行动缓慢 , 下令一部前出兴

 安堵住渡口 , 而后把重兵放在新坏方向企图截断我向江边运动的红军队伍 。

 这天拂晓 , 灌阳方向的桂军

 第 44 师向新土于方向大举攻击 。

 这是彭德怀预料中的 , 他原指定第 6 师接替第 5 师新土于阻击 , 让第 5 师前

 出协同第 4 师兴安方向湘江两岸的阻击 , 但第 6 师掩护军团后方部和紧跟的军委第 1 纵队前梯队 ,未能

 按时赶到新土于接防 , 第 5 师主力只好坚持奋力抗击 。

 战斗异常激烈 、 残酷 , 第 5 师的师团首长身先士卒 ,

 师参谋长胡竣 、 第 14 团团长黄冕昌相继...

篇二: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史研究军事历史2014年第5期摘要:湘江战役是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最险恶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这是“ 左” 倾军事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深刻的时代启迪,意义重大。关键词:湘江战役长征回顾启示中图分类号:E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一( 2014) 05一0017—06AH i storIcal ReVi ewofthe× i angj i ang Cam pai gnand Som eThoughtson It湘江战役的历史回顾与启示口雷洪泽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湖南省道县和广西省全州县的湘江两岸地区与国民党湘军第1、第2、第3、第4、第5路军以及桂军一部展开了一场血战。整个战役,蒋介石精心策划,共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妄图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虽然中央红军最终以血肉之躯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湘江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战役背景及战前准备( 一) 战役背景。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分路“ 围剿” 中央红军。在王明“ 左” 倾军事错误的影响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红军不得不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以减员2.2万人的代价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1月15日到达湖南省南部的临武、蓝山、嘉禾地区,之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部前进。这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为实现将红军“ 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的企图,任命何键为“ 追剿” 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五路专事“ 追剿” ;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 剿共” 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二) 战前准备。国民党军为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以重兵布下严密的湘江防线。因此,中央红军在后有追击、侧有夹击、前有堵击的情况下,必须血战湘江,方能脱离险境,打通西进道路。双方领导及部队序列。①红军领导及部队序列。主要有三部分:以博古、张闻天一17—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5期战争史研究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以朱德、周恩来、李德为代表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彭德怀、林彪等为军团长的中央红军5个军团。共计约6.4万余人,各种步枪3.5万余支,轻重机枪750余挺,轻炮15门。然而,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部队大约也就4万多一点。②国民党军队序列。国民党“ 追剿” 军总司令是何键,包括:刘建绪任司令官的第1路军,也就是湘军;薛岳、周浑元等人率领的国民党中央军;李宗仁、白崇禧率领的桂军两个军;陈济棠率领的的粤军两个军,总兵力近30万人。双方部队的布防情况。①国民党军队布防情况。早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前,11月12日蒋介石就着手布置第四道封锁线,之后他又亲自坐镇南昌督战,命令“ 追剿” 军总司令何键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进行“ 追剿” ;命令粤军陈济棠部进入粤、湘、桂边进行截击;命令桂军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进行堵截。五路大军,前堵后追,在湘江东岸地域部署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自东向西收缩,压缩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和兴安三县之间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区。试图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加上湘江“ 天堑” ,形成一个所谓的“ 铁三角” 。各路大军实行“ 铁壁合围” ,企图一举全歼红军。这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军事指挥中最精密的一次部署,这让他兴奋不己,他认为寻找多年的全歼红军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临了。可是,正在蒋介石机关算尽之时,11月22日,也就是布防后的第10天,桂军的白崇禧因为害怕红军攻取桂林,更害怕中央军乘机进驻广西,削弱桂系,为了保存实力,于是命令桂军主力由全州、兴安一线撤出,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红军南进。这样,全州、兴安一线已无敌军把守,湘江防线完全向红军敞开了。②红军进军态势。11月22日,湘江防线己完全敞开。可惜,博古、李德等人没有及时重视和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直到“ 月25日下午,中革军委才正式下达从湘南进军桂东北湘江的作战命一18一令,指示红军各部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多个地段强渡湘江。11月26日,红军主力进入广西境内,开始形成以红1军团为右翼、红3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红8、红9军团随后,红5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二、作战经过( 一) 控制湘江两岸渡口。11月27日,红l 军团第2师作为前锋部队,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很快占领全、兴交界处的重要渡口。次日,左翼红3军团第4师占领光华铺,第5师占领新圩、马渡桥。到晚上,红1军团在右翼,红3军团在左翼,己控制界首至屏山渡之间的湘江两岸,长达30公里。红5军团作为全军后卫,边打边走,阻滞追击之国民党军,掩护中央、军委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 二) 阻止国民党军追击。蒋介石11月28日得知桂系谎报军情撤离湘江防线后,大为震怒。他严令桂军、湘军重新夺回湘江两岸,控制各个渡口,阻击红军过江,对过了湘江的红军先头部队施行夹击。在此之前,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4个师已占领道县。27日,湘军刘建绪部从黄沙河一带南下,占领了全州。28日,桂系白崇禧在蒋介石的督令下,回师灌阳,对红军展开进攻。守在湘江两岸的红军将士顽强抵抗,为掩护全军过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阻击过程包括四大阻击战。新圩阻击战。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北距红军西进路线最近点古岭头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一条公路连接灌阳,是桂军进逼湘江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担任前卫的红3军团第5师在师长李天佑的指挥下,率第14、第15团和军委炮兵营3900多人,奉命赶赴灌阳的新圩附近阻击桂军,以保证中央红军左翼安全,掩护中央纵队过江。28日清晨,桂军第7军两个师沿公路向红5师阵地发动攻击,遭到顽强阻击,桂军伤亡近500人,仅夺得公路附近的几个小山头。初战失利,白崇禧极为恼怒,于是桂军调兵遣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军事历史2014年第5期将,投入更多兵力。红5师腹背受敌,伤亡极大,但他们坚守阵地,直到11月30日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后才撤离。红5师浴血奋战三昼夜,包括师参谋长胡震、团长黄冕昌,伤亡达2000人之多,撤退时连伤兵一起只剩下1000多人,过江以后,整个红5师被迫缩编为一个团。光华铺阻击战。光华铺,北距界首镇4公里,占据它可北控界首,南制兴安,东临湘江,西进越城岭,位置十分重要,是到界首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为一片开阔的丘陵地,易攻难守。此次作战由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指挥。为了指挥作战,彭德怀把军团指挥部设在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这里离界首渡口仅200多米,便于观察渡口情况。29日晚,桂军4个团对红军发起夜袭,很快突破光华铺阵地,直插界首渡口。30日拂晓,界首渡口西岸失守。此时,中央纵队即将抵达东岸渡江,情况万分危急。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团长沈述清率领两个营直奔渡口,经过多次冲杀争夺,最终夺回了渡口。第二天战斗更为激烈,数十倍的国民党军向第10团阵地涌来,红军战士成批倒下,团长沈述清壮烈牺牲。师参谋长杜中美接替指挥第10团,战至下午也中弹身亡。天黑时分,彭德怀急令第二道阻击线的红10师发起反击,经过一夜苦战,光华铺失而复得。12月1日,在完成新圩阻击任务的红5师配合下,第10团又连续打退了国民党军数十次进攻,直至中央纵队过江后才奉命撤退。脚山铺阻击战。脚山铺北距全州15公里,南边距离兴安县的界首镇25公里左右,是敌军抢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冲。脚山铺阻击战是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红军牺牲也最多的一场血战。红军方面为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率2个师,兵力不足l 万人;国民党军方面为湘军,司令官刘建绪率3个师,约3万多人。11月27日,红1军团第2师涉水渡过湘江后,欲相机占领全州,发现湘军刘建绪部抢先一步,占据了全州。为此,红2师迅速在脚山铺布置起凹形防御阵地,以阻击全州来犯之敌。29日凌晨,急于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向红军阵地发动猛烈攻势。数十门大炮和数架飞机狂轰滥炸,将红军阵地前的松树林炸得只剩下一根根树桩,随后双方展开肉搏战。11月30日,红1师米花山等阵地相继被敌军突破,红军被迫退守。12月1日,对于中央红军来说生死攸关,因为2/3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敌军己疯狂逼进,不惜一切代价与红军前锋部队抢夺渡口。凌晨l 时半,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2小时后,也就是凌晨3时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下达政治指令:“ 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 ⋯ 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 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冲去! ” 为了打一仗,像这样既下军事命令又下政治指令的情况,在军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当时的危急程度。凌晨,湘军再次发起猛攻。战斗打到中午,一股湘军竟摸到了距离第l 军团指挥所仅有40米的地方。当时,军团长林彪正在指挥,警卫员上来报告说:“ 敌人爬上来了! ” 他们往山下一看,明晃晃的,湘军端着刺刀正在往山上冲。林彪、左权、聂荣臻等指挥员都拔出了枪,立刻指挥身边的炊事员、警卫员等投入战斗,最后才杀出了重围。这场阻击战中,红2师第5团政委易荡平壮烈牺牲,第4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红军将士付出了伤亡2000多人的巨大代价。后卫阻击战。又称水车阻击战。长征开始后,红5军团第34师一直是红军长征的总后卫队。湘江战役过程中,红5军团第34师在湘桂边界的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一带坚守,阻击国民党7个师的追击,掩护红8、红9军团从永明进入广西。红13师和红3军团第6师一部在水车一带接应红8、红9军团。11月30日下午,红9军团经灌阳水车向湘江进发,红8军团30日下午才到水车,这时红6师主力已撤往湘江,红34师仍在永安关、雷口关抵御追兵,边打边退到水车一带。12月1日,在灌阳的优势桂军将红8军团截成几段冲杀,红军伤亡惨重,过江后剩下不足2000人。红34师和红6师第一19—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5期战争史研究18团被截成几段后无法渡过湘江,第34师政委程翠林在灌阳激战中英勇牺牲,大批红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师长陈树湘率余部200多人突围,返回湖南打游击,12月29日,在湘南永明县遭到保安团的袭击,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最后所剩无几,陈树湘本人身负重伤被捕。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他乘敌不备,亲手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然后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他“ 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的誓言。( 三) 强渡湘江。到11月30日傍晚,担任两翼掩护任务的红l 、红3军团伤亡愈来愈重,他们迫不得已,且战且退,交替掩护,向后收拢阵地。这天深夜,中央纵队还在过江;抵达湘江西岸的只有红l 军团第1师和第2师、红3军团第4师和第5师,计4个师;未过江的还有红1军团第15师、红2军团第6师及红5军团、红8军团、红9军团等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12月1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企图夺回渡口,封锁湘江。脚山铺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红1军团在20多里长的第二道阻击线上,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拼杀战。与此同时,红3军团的第18团和第4师也在新圩、光华铺地域与桂军展开激烈战斗。中午,军委纵队从界首渡口的一座浮桥过了湘江。下午3时,眼看桂军蜂拥而来,工兵炸毁了浮桥。随后的红9军团大部,红5军团第12师,以及红8军团,改从下游12公里处的凤凰嘴渡过湘江。他们过江时,遭到敌机轰炸,伤亡不小。最后过江的红8军团损失尤为惨重,战士成批倒下,碧绿的江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得通红。不到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还在湘江东岸的红军8个师,有6个师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渡过了湘江。而红3军团第6师18团和红5军团第34师被国民党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历时5天的湘江战役以红军牺牲师级指挥员7人、团级指挥员16人,损失兵员3万余人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防线而结束。湘江战役后,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岳王塘,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一20一的尸体几乎全都汇集到这里,整个江面,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三、湘江战役的历史反思时光流转,今天我们重温湘江战役这段历史,反思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树立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 战略选择不当,导致红军背水而战。大约在11月中旬,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己从无线电通讯侦破和侦察等途径中得知国民党军队企图围截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和其五路部署。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在进入道县以后,在红军行军路线和作战方针上的争论又一次激烈起来,中心是中央红军继续走萧克等率领的红6军团西征的老路硬闯湘江,还是走别的路。已被剥夺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毛泽东认为湘南是老根据地,党的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好,可以在这里暂时站稳脚、建立新的根据地。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却主张继续向西走,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担任前锋的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建议以他指挥的红3军团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国民党军小股,迫使其改变部署;同时,党中央率领红1、红5、红8、红9军团,进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军委内部还有不少同志也多次提出了正确的意见。...

篇三: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血战湘江》观后感汇编三篇

  《血战湘江》观后感(一)

 该影片是一部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建军 90 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片,生动地讲述了83 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 5 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多人锐减至 3 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 34 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很多党员和同志们在观影时流着眼泪,内心受到了无比的震撼和感动,特别是红军将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个人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总结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

 央红军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依然能绝处逢生,靠的不光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中心的领导人的正确灵活的作战方针,还有一心想着群众,敢于直面困难,甘于奉献,团结一致的基层干部群体。

  看完影片大家联系实际,感触颇深:影片中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使我们的红军 5 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历史的教训决不能忘记!当今社会也许还有李德与博古式思维的残留和身影。由于思维和认知水平有限或者缺乏领导智慧,有些党员干部不知不觉地充当了“李德与博古”,使我们的工作和改革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必须深刻反思现实问题。

  一个部门或单位,领导集体正确的决策,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取得改革成功至关重要!尤其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决不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只有实事求是、及时修正路线错误、改变落后的观念才是改革制胜的法宝。

  支部党员和群众通过这次活动,感触颇深,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工作中要心系学院和中心,乐于奉献,立足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开创基础医学院的美好未来发光发热。

  《血战湘江》观后感(二)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 2 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

 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坦克强势行进,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血战湘江》观后感(三)

 依稀记得高中时学过遵义会议的意义,一是结束了王明左的错误,二是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三是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

 当时无法从文字中真正感受到这次会议的迫切需要,这次观影也是抱着困扰多年的疑问,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危急关头。

  假如你知道这次上阵必死无疑,你还会拿起枪吗?

  为保证党中央顺利撤离,红五军第 34 师师长陈树湘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将士奔赴枫树脚,与较之十倍兵力的国民党追剿军战斗。明知此去有死无生,全军将士从上至下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还争相报名加入守军,来掩护兄弟们的撤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对党忠诚啊!他们没有亲人吗?没有爱人没有子女吗?人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怎能无情?但他们在面对自己生命和国仇家恨之间的决择时,都义无反顾地选了后者,说明他们的思想已上升至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性男儿的英雄气概。34 师将士倒在血坑里,溅起的血花化作一朵朵生命之花,仿佛穿越了时空,时隔 84 年再次映在中华儿女的心间,这叫牺牲。

  假如你的三个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你还会把最后一个儿子交给红军吗?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将父子排为五伦之首,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代:“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无不彰显父子人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影片中,一名年轻团长牺牲后留下了一顶灰色的军帽,这顶军帽被送到了毛主席身边的老裁缝手上,老裁缝掏出怀里的另一顶军

 帽,比了比后,将两顶军帽都收入了怀中,什么也没说,加紧脚步继续赶路。其实,老裁缝怀中的那顶军帽是他大儿子牺牲时留下的,这次牺牲的那名团长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与自己同军,四儿子刚成年,也在军队中跟着一起走,还未被红军编入。一父四子共参军,如同当代杨家将,就连毛主席都在苦口婆心地劝老裁缝别让四儿子参军,为他们家留后,可老裁缝还是坚定让第四个儿子随军打仗。在湘江边上,离胜利仅一步之遥,老三架着机枪在向如飞蝗一般的飞机扫射,立争为党中央过江赢得时间,抬机枪的士兵已经中弹,口吐鲜血,情况危急。老裁缝见状立刻奔上去换下奄奄一息的战士,他虽然被机枪的后座力震得浑身骨骼欲碎,却依旧咬牙坚持。最后,一轮轰炸过来,硝烟四起,尘埃落定后,老裁缝已倒在了地上,老三在弥留之际爬到父亲身边,将他的军帽戴正后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最后随着 34 师征战枫树脚的老四在遵义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将老裁缝为老四早已做好的一套军装亲手交给了他,老四眼含热泪,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父子五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这叫信仰。

  假如你支持的政党一路惨败,你还会支持他吗?

  片中毛主席率领的二纵在路过一个村子时,村民们家家户户站在门口送粮食,战士们饿着肚子却捂紧口袋,快速前进。直到毛主席发话,可以用银元买下乡亲们的粮食,大家

 才纷纷掏出银元换粮食。当时苏区外流通的银元价值不菲,战士们却毫不计较,一把银元换一个地瓜。离开时,毛主席一边赶路一边背对着乡亲们说了一句:“乡亲们,我们打了败仗要离开了,真对不住大家。”一位老人坚定的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团聚节日,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为百姓所期盼。而过年之时,团聚在一起的人必须是自己最亲近之人,老人的回答中并没有特指某一位红军战士,所指的乃是全体红军指战员,这又从侧面说明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当时红军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连吃败仗,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心生疑虑,反而是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糊口粮食来支援如同儿女般的红军战士,路过的村庄仅有几位老人的景象也说明了成人乃至儿童都已参加了红军,这叫民心所向。

  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将这些革命精神、这些可贵的品质传承了下来?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牺牲的觉悟,那我们势必无畏险阻,自愿奋战于第一线,如同第 34 师只求党中央尽快过江一般,只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遵循我们基于租赁公司的信仰,我们就一定会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整理心情,再启征程,哪怕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同老裁缝的前仆后继一般,全心投入以求博得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统一思想,如拳头般将十指紧握,如同村民夹道送粮般全员出力,就不会有什么困

 难能够阻碍我们。

篇四: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湘江观后感合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下面是由为你们带来的血战湘江观后感合集,一起来看看吧。

 血战湘江观后感 1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人为了理想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战争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意志力。因此,不少电影都以战争作为题材,试图向我们展现恢宏的场景。

 我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更多的是以真实战争改编,从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到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大进军》,再到近来的《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和《龙之战》。这些电影中,既不缺打斗场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讨论。所不同的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战争场面更加恢宏壮阔,带给观众的视听震撼愈发强烈。相同的是,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民族大义,更传递出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战湘江》后,真正领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也请组织相信,如果祖国面临危险,我将会像《血战湘江》里面红军先辈一样奋不顾身。”某训练基地的战士观影后,立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6 月 30 日在全国公映后,立即迎来了一片点赞叫好声,截至发稿前,该片在猫眼专业版观众评分为 3 分。

 致敬 5 万英烈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 83 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 34 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 90 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 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 20 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

 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再现战争场景

 在陈力看来,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面临一个瓶颈“有些创作团队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让观众感觉离自己太过遥远,从而不喜欢看。”

 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大家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展示给观众是需要下功夫的。

 陈力透露,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这场战役表达得真实,同时不失艺术感。

 观影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影片中,雷口关血战、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无论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让人血脉贲张、媲美好莱坞经典战争片的鸿篇巨制,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红军战士们太了不起了”。

 为了向观众真实展现战争的场景,陈力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拍摄时间 112 天,成片116 分钟,其中,有 7600 余名部队官兵、5 万余群众演员参演,使用炸药逾 2 吨、油料逾 80吨。“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拍摄的,没有任何一场戏是让演员对着绿幕去空演的。”

 除了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受,作为一名以细腻情感描写见长的女导演,陈力在影片中加强了对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缝和他的 4 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

 “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融合,使影片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极度写实,又饱含真情。”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血战湘江观后感 2

 电影《血战湘江》终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错过。可惜,附近的电影院排片超低,而且还有被包场,让你无法选择,于是只好来到七公里外的电影院观赏,国产的战争电影实在是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

 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

 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

 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和我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会导致整部电影内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摄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更加合适。这部电影描述的场景主要集中三处红一军团在林彪的领导下,打响觉山铺狙击战,阻挡从全州沿桂黄公路南下的湘军。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下进行的光华铺狙击战,全力阻挡从桂林沿桂黄公路北上的桂军。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就是新圩狙击战,由李天佑师长指挥,防止桂军将中央红军截断。这三处主要的狙击战,在电影中均有表现,篇幅还不小。此外还有中央纵队行军,红三十四师在枫树脚狙击桂军。这些战争场面在电影中都表现得非常多,很详细。只是感觉每次都靠字幕来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枪弹横飞的战争场面。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起因没有介绍清楚,也就是缺少应该有的铺垫。湘江战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蒋介石要在湘江合围中央红军,调动 50 万军队进行伏击,毛主席与彭德怀,面对困境,曾经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决。李德的固执己见导致红军进入了包围圈。

 此外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瞬息万变和万分惊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现,红军陷入重重包围本来无望突围,但是因为瞬息万变的战机,尤其是红军进攻龙虎山,导致桂军误判后撤,湘江出现了防御缺口,这在电影中没有提现。林彪左权在指挥战役的过程中,指挥部差一点被湘军端了,这也没有描写。

 桂军、中央军、湘军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对广西贫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对于他而言,防蒋甚于防共,也正是因为诸多的矛盾,才使国民党没有团结一致,在湘江战役中没有做到完胜红军,这些在电影中被弱化了,实在是可惜。

 红 34 师的命运在电影中有交代,但是显然笔墨太少,实际上它的遭遇是撼动人心的,因为整个师团 5000 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让人心痛,而师长的自杀是湘江战役中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可惜电影里一笔带过,过于仓促。还要再一次纠正一个错误,就是陈树湘师长,不是扯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的,而是咬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相当惨烈!

 在电影中,整个湘江战役的过程比较模糊,如果让一位没有研究过湘江战役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他很难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战役复杂而分散的现场,都需要时间节点和地图来辅助,否则看完之后会一头雾水。

 我从 2009 年 5 月开始研究湘江战役,一直在构思这部戏的电影剧本,我的思路与目前看到的电影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题材电影的把握,八一厂还是延续了大决战的风格,战争场面震撼,情节和人物刻画简单,我感觉挺遗憾的。2013 年我曾写过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因为受到场景限制,视觉缩小,主要描写了白崇禧,陈树湘,韩伟三个人物,所以我自

 己总觉得不够满意,一直期待着写电影版剧本。2015-8 底我还专门去了兴安,去了光华铺和脚山铺两个战场实地考察,此外还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边,我站立了好久……因为我构思的电影剧本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49 年 11 月,李天佑路过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对平静流淌的湘江,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而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则是从韩伟病危开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儿子京京要埋葬在闽西,让儿子难以理解,因为韩伟将军是湖北人,话剧最后的结尾是京京终于了解了父亲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亲,决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我对湘江战役如此费心,实际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战役中胜负明显,但是意义深远,国民党表面上赢了,大获全胜,但是中央红军主力却突围了,仅仅 15 年后,红军就打回来了。红军可以说惨败,出发时的 8 万多人,剩下只有三万多,但是这场失败却唤醒了领导层,尤其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军事指挥层。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澜,开始了他的军事传奇。

 其次,这场战役将星闪耀,国共双方很多的著名将领都经历了湘江战役,例如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德怀、朱德、李天佑、耿彪、杨勇、杨成武、李聚奎、陈光、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张震、左权、韩伟、白崇禧、何健、刘建绪等等,他们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各有得失。杨勇和杨成武都曾经在湘江战役中负伤。

 其次是战役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成败就只在转瞬之间,如果红一军团能够抢先占领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证红军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犹豫之间,湘军便迅速占领全州,而且可以沿着桂黄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红军从四个渡口过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外,湘江战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许是过于惨痛,也许是那么的不堪回首,当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战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资料记载这场战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披露。

 不少将领后来都写了回忆录或者回忆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经写过回忆文章,耿飚也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虽然患有疟疾,但是一样拿起大刀与湘军肉搏。还有张震也写了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这些文章至今读来都感觉相当悲壮,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因为血战湘江过于悲壮,在制作完《血战湘江》PPT 之后,我拒绝了其他网友的邀请,他们曾经约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变或者西路军,我想一个人的人生所能承载的痛苦还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战役的研究工作交给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当然我也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将话剧版的剧本《血战湘江》认真修改好,然后公开给高校剧社去排练和演出,这部戏写作之初就考虑到了高校话剧低成本的特点,只是我一直想写得更好。

 电影《血战湘江》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多年来的期待,用电影来展现这段悲壮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它凝聚了无数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诚挚地希望院线能认真对待这样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发行工作。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对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观后感 3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 CG 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 83 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

篇五: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湘江观后感 20 篇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 1

  6 月 29 日下午,我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该片以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讲述了 82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中央的悲壮故事。影片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的再现了红军 34 师官兵们前赴后继,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电影以实景拍摄真实再现了湘江战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的壮烈场面。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也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展现了红军将士在巨大的困难和强大的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决执行命令的革命英勇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在 1934 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两个 20 出头的人领导着中国革命战争。一个是留学生书记博古,一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毫无战争经验的军事顾问李德。政治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了我们红军 5 万多人生命的惨重代价。

  影片中还有很多毛泽东等领导人与战士、与老百姓相处的小细节,也感人至深。真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一切以人为本的革命队伍。悲壮的湘江战役也让我们的党认识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们中共产党才能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

 胜利。

  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也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今天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的。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今天的和平年代,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怀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战争中付出了牺牲生命的代价!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富强的中国社会。

  今天,在这个和平年代里,虽然没有了硝烟、没有了战争。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难,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测绘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老一代测绘人“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其实测绘精神和我们党的革命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在自己的测绘岗位上传承和发扬好老一代测绘人的测绘精神。坚定我们测绘精神信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在和平年代测绘工作者党的革命精神的一种信仰和传承。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信仰,而伟大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工作者的精神信仰。这两种精神信仰一旦坚守,便力量无穷。有了正确坚定的信仰,就有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测绘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用这两种精神指引着我们。让革命精神和测绘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我们每一名测绘工作者在测绘精神的指引下在经纬线上为祖国织锦绣,也让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用忠诚之志为祖国做贡献。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 2

  为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近日在京首映。

  该片讲述了 82 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

 中央的悲壮故事,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过去以血战湘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较少,这部影片使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女导演陈力,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而《血战湘江》是她首次执导战争片。陈力表示,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较少,电影《血战湘江》则是对我国战争题材影片的一次题材突破。在战争场面拍摄上,《血战湘江》无一 3D 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为全景式再现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剧组动用兵力 7600 余人次、群众**.*万余人次,使用炸药 2 吨多、油料 83 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该片由八一厂副厂长柳建伟执笔编剧,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王大治等主演。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 3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以生命写下的誓言。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被业内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国气派的战争大片。11 月 27 日,该片在京首映。

  82 年前的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 5 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多人锐减至 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实现了较大突破。湘江一战红军遭到重大损失,过去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战争场景真实惨烈,敌我双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更突出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据介绍,影片共动用兵力 7600 余人次、群众**.*万余人次,使用炸药 2 吨多、油料 83 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饰演毛主席的王霙说,虽然他已经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主席,对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这次仍然与过去不一样。“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叱咤风云又经常无能为力的毛主席,也是一个忍辱负重、服从中央的毛主席,还是一个生活化、有血性、鲜活的毛主席。”他说,陈力导演在现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经拍了 11 条,骑马也不用替身,演员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确、最贴切的感觉。

  饰演红 34 师师长陈树湘的保剑锋说,这是他参与过的最惨烈的一部电影,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出演这样一个一直在枪林弹雨中的角色,在影片里开那么多次的枪,而且一直在奔跑着,带领战士们往前冲。“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 4 个字:忠诚坚定。这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

  陈力曾成功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一直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这次她接受新挑战,拍摄了战争片。她说,从开始拍摄起,就想把这部影片拍成接地气、有质感的片子,否则不会让今人感动。影片是在悲怆的氛围中创作的,演员们吃了很多苦,始终处于战争中的直观状态。影片的战争场面拍摄也没有使用流行的三维、绿布,演员们全部在现场真实拍摄。绿布前的拍摄要靠想象,没有真实场景的刺激,而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全身心

 地投入,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做梦都在翻滚。

  “我们用生命拍了一部电影。拍完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运,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知道生命价值在哪儿,今天的幸福在哪儿。”她说。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 4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 6 月 30 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

 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 116 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 70 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 2 吨多 TNT 炸药、80 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 5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 2 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

篇六: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战湘江》观后感

 参加公司集体观影活动,观看了《血战湘江》,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该片讲述了 83 年前中央红军为了北上,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付出巨大牺牲,依然不忘初心,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影片取材于真实的战争,战争场面气势宏大,故事曲折惊险,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无畏、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了我们。

 这部影片使我们党员上了一次深刻、生动的爱国教育党课,影片中一个个红军战士指战员流血牺牲使我感慨万千,视死如归的气概,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们时刻谨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同时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初心始于理想,源于信念。虽然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的初心,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发扬不惧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历史事实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长征精

 神,传承长征精神,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学习不单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更应当自觉的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的理论报告,时刻武装自己的思想。

 再者学习先辈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作为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虽无大风大浪、艰难险阻,但是工作中的兢兢业业、细心钻研,服务好每一个员工;规范制度、简化流程,方便每一个员工;基层走动,现场解决问题,沟通好基层的每个问题就是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们要时刻拼搏,使我们的党永远保持初衷时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脚踏实地的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篇七: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血战湘江》有感

 《血战湘江》全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敀亊内容充满震撼力,有血性,更突出了红军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了湘江一役的战争实况。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

  看完影片,英雄亊迹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临死也要戴正帽子的小红军,背负辎重日夜兼程赶路的红军部队,悟住口袋坚决丌要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赶路队伍……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最难忘的还是为保卫党中央过江,而全军覆没的34 师。红 34 师本来已经到了江边,但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返身又扑迚了敌人的包围圈,最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也因为腹部被手榴弹炸伤被俘。他被抬在担架上连夜送去报功,路上,抬担架的士兵突然觉得脚下一滑,旁边的人打着火把一看,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年仅 28 岁、黄埔事期毕业的陈树湘竟然用手把自己的肠子拽出绞肠而死。断肠,常常用来形容极度痛苦。是什么让陈树湘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慷慨赴死呢?

 红军主力突围了、肩负任务完成了,堂堂红军师长的尊严丌容玷污!为此,陈树湘绞肠自尽,践行了自己永进跟党走、“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革命先烈面对血和火的洗礼,生不死的考验,毫丌畏惧,前仆后绠,死而后已,整部影片感人肺腑。

  但是前段时间,崔永元爆料出,给一个演员去评国家精神奖,他们怎么可能担当国家精神。更有甚者,某高校大一新生在网上公开叫嚣,我丌爱中国,最后被学校开除。以前觉得孩子追星是正常的亊情,只要丌出格,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和喜欢的权力。据调查,目前有赸过半数的孩子想成为明星、网红,甚至在这些孩子心里,歌星、网红的光芒完全盖过了那些民族英雄。当孩子们都以当明星为梦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走向何处?

  消逝断代,变味变异的危险也丌能置否,原因就在认知认同上出了问题。无知必茫然,无根必无魂,失魂必落魄。由此虚无主义逆袭红色传统,“有利就想”取代革命理想,铜板颜色掩盖政治本色,也就成了逻辑必然。

  我在想:我们缺敀亊吗?我们丌缺;我们缺英雄吗?我们丌缺。只是没人给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丌知道这些敀亊,更丌知道 80 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了什么。

 孩子们,中国精神在哪里?在民族英雄的牺牲里、丌屈丌挠的骨子里、无私奉献的精神里。

  习主席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丌忘初心,永进丌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传播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中国精神付乊行动,视乊为使命,讲给孩子们听,放给孩子们看,做给孩子学。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篇八: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三篇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 2 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

 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 《野战排》、 《拯救大兵瑞恩》 《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 116 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 70 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 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 2 吨多 TNT 炸药、80 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偶然机会,看了《血战湘江》,然后习惯性的看看豆瓣评论,想想还是吐个槽吧。

 先说结论:影片水平勉强 3 星,加颗星算是鼓励吧。毕竟这年头有点态度去拍这种类型片,还是以鼓励为主吧,这片虽然槽点多多,但跟那些“神剧”相比,那还不是水平线上的东东,这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虽然把控功力有点差距。

 接下来细细道道观影感受吧:

 本想优点缺点分开说,写写发现这片优点缺点混杂在一起,就懒得掰开了,苦笑 ing。。

 1、电影立意还是基本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湘江之战的几个关键点,红军的信仰、红军的矛盾与问题(李德的瞎指挥、博古不看实际的书生气及其导致的惨烈后果,最典型的就是辎重问题),国军的问题(主要是各怀鬼胎),几个关键战场都抓到了。

 但是,上述关键点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深入不够,一一说来哈:

 (1)红军的信仰,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怎么让有新意、有诚意的在这部电影里立起来,电影里散布了一些点,如二纵抬着辎重奔向湘江时唱着的客家民歌,如比较反复提到的福建客家红军对毛的信赖(先不论其历史真实,影片里对毛的信赖也是因为毛带给他们朴实无华的信仰)等,只是可能影片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尤其是影片的节奏太快,一直就在哒哒哒、跑跑跑,这些点就比较难在观影过程中让观众串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块还算塑造成型。

 (2)红军的矛盾与问题,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还是做得不错,尤其是与李德、博古的冲突,还是花了不少笔墨,当然了,这也不算禁区,可以大胆的表现,但是影片没有考虑观影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他们能够知道这些矛盾矛盾的前因后果么,要是这块能够以很好的艺术性表达出来,这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可惜战斗场面太多,而且太雷同,节奏偏快,导致没有时间展开这个问题,让观众稍微停下思考。

 (3)国军的矛盾与问题,其实影片也是表达出来了,但是问题跟第二个一样,要历史知识不够的观众从几句话就能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这难度有点高,这本应就是影片的要做到的,可惜了。。比如影片开头匆匆提到全州丢失,其实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点,桂系、何键、蒋的矛盾就能先期展开,为后面蒋任命何键为剿匪总司令等国军各派系的一系列情节做比较好的铺垫。

 (4)关键战场,这个做得不错,湘江之战中甬道式护卫,在立意上还是通过影片强调的几个战斗体现出来了,就是战争场面实现的不太成功,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场面的事情留到下面说。

 2、战争场面总体来说比较失败,虽然动员的部队群演众多,行军打仗场面也算宏伟了,但是几个关键槽点可能是导致影片风评不好的重要因素。

 (1)战争场面调度个人认为极其不好:

 一则节奏太快,前面说了也不少了,有句老话叫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不多说了;

 二则,几个关键战场的场面都差不多,很难搞清楚哪是哪,也难怪有不少观众犯迷糊,甚至说重复使用画面,其实就算同样是防御战斗,指挥员不同,部队不同,地形不同,敌人不同等,必然是不同的打法,如红一军团活,红三军团硬,但是影片基本一概就是指挥员大声嘶吼,战场上哒哒哒,轰轰轰,确实看起来没啥区别

 (2)战争场面里的亮点,我认为战壕挖的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毕竟八一厂的,还有,我似乎看到了国军进攻的时候重机枪(应该是马克沁水冷)是抛射,这个细节有点意思,ms 是第一次在国产影视中看到,老片子记不太清了,至少新时期里的影视剧里是第一次看到。

 (3)槽点呢,大家也说得比较多了,我看到的哈:

 a、整个战斗过程基本就是哒哒哒,里面看到的机枪太多了,而且轻机枪都是没有副射手的,好多都是端着机枪不停地扫射,zb26 使用 20 发弹匣,没有点射,没有副射手,自然大家都吐槽子弹无限模式太假了咯,当然了影片还是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换弹匣镜头,但是这也太写意了吧。。。

 b、队形都是那么密集,可能是为了场面好看点,可不真实的场面除了让人吐槽有什么用呢。。。

 c、白刃战表现不够,红军相对国军的一个长处就是敢于白刃战,毕竟装备差那么多,影片里唯一的一场白刃战我表现的认为还是比较失败的,那么长的冲锋距离,那不是送死么,毕竟红军防御就人少。

 d、战斗场面视角太窄,姑且算是成本问题吧,大决战里印象较深的就是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那个战场视角就很够。

 e、还有很多很多战斗细节问题,比如除了林、彭这俩军团长级别的没有在一线突突突之外,师团长级别一律都抱着轻机枪在第一道战壕,这明显不符合现实;如国军的炮击就表现的太差了,看不到炮火对红军的机枪火力点的关照,典型的就是 34 师在枫树脚(是这个地名吧,就是 18 团全团牺牲的地点),到最后国军才敲掉正面房子里的红军机枪火力点。。。

 国军空军的几段画面那就真·五毛特效了。。。

 当然红军中军团长、师长、团长都比较年轻,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历史事实嘛。

 3、结尾

 一个不小心,这都写了这么多。。。

 算了,先就这么着吧,也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了,能够拍的出来也算不错了。

篇九: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战湘江》观后有感 7 篇

 ?

 【篇一】

 该影片生动地讲述了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政党军苦战 5 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政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中正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多人锐减至 3 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 34 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很多党员和同志们在观影时流着眼泪,内心受到了无比的震撼和感动,特别是红军将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个人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总结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依然能绝处逢生,靠的不

 光是以毛主席为中心的领导人的正确灵活的作战方针,还有一心想着群众,敢于直面困难,甘于奉献,团结一致的基层干部群体。

 看完影片大家联系实际,感触颇深:影片中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使我们的红军 5 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历史的教训决不能忘记!当今社会也许还有李德与博古式思维的残留和身影。由于思维和认知水平有限或者缺乏领导智慧,有些党员干部不知不觉地充当了“李德与博古”,使我们的工作和改革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必须深刻反思现实问题。

 一个部门或单位,领导集体正确的决策,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取得改革成功至关重要!尤其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决不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只有实事求是、及时修正路线错误、改变落后的观念才是改革制胜的法宝。

 支部党员和群众通过这次活动,感触颇深,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工作中要心系学院和中心,乐于奉献,立足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开创基础医学院的美好

 未来发光发热 ?

 【篇二】

 《血战湘江》塑造了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 34 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队伍。春节前,国家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队伍给予了高度称赞。82 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 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国家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国

 家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国家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人的队伍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 34 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队伍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

 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 10 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篇三】

 8 月 25 日,车间组织部分党员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

 该影片主要讲述了 1934 年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难困苦中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而强渡湘江的悲壮故事。

 电影场面宏大而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也揭露了我党在“左倾”错误思想下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顽强的奋斗精神,特别是第 34 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以重大牺牲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重要时期的重大转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镜头一:其他将领送给毛主席的防治疟疾的药品,毛主席看到战士们患有疟疾时都将将自己的药品救急,大公无畏的精神数次让我感动,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着每一个战士,也感动着电影院的每一名党员,默默祈祷我们的战士能够度过难关。

 镜头二:裁缝林老年过七旬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在身负重伤时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支座,看到此情此景在大儿子倒下的那一刻林老替上继续作战,为了革命、为了胜利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英勇献身了,战争是如此残酷,今天的美好的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员用流血牺牲换来的,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美好的一切,更应该学习先烈们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

 镜头三: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

 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镜头四: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整齐过街,即使饿肚子也不能拿老百姓的食粮,毛泽东不忍心辜负老乡的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一个银元。这也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和铁的纪律,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个个镜头闪现在我的脑海,让人思绪万千,参加红军的很多都是娃娃兵,为了美好生活跟着红军闹革命,在日寇大举进攻之际,让而我们中国人没有联合起来而是在自相残杀,在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没有作战经验的娃娃兵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是死于自己的同胞手中,让人心中感慨万千,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胜利来自于伟大的领导、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中

 国国情的复杂和实际情况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完成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叫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四】

 6 月 30 日晚,集团公司组织党员观看了《血战湘江》,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不错,开始不抱期待的我最终被它吸引。

 这部影片拍的真实,有血有肉,连贯性强,片中战士表现出的信仰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看完这部影片你更加懂得今天安逸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牺牲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多人锐减至 3 万余人。影

 片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展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展现了老一辈的革命家用生命坚守的信仰。

 湘西一战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缺乏经验而做出了错误的指挥决策,因而把红军代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我党的革命领袖、战士明知可能是一条错误的决定,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依然坚定执行中央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央军开出一条血路,很多人也明知道自己可能走不出湘西了,但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血战到底直至献出自己的性命,他们没有胆怯懦弱、没有犹豫彷徨,有的只有一份沉甸甸的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责任和对党的信仰,这才是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片中有两个小人物最为触动人心,一个是跟在主席身边的老裁缝,他收到了一顶军帽,这顶军帽是一名与敌周旋的年轻团长的,他为了掩护党的物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一顶灰布军帽,这顶军帽就是老裁缝儿子的,他拿出了怀里的那顶看了看,将两顶一起放到了怀里。片中老裁缝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已然战死,怀里的军帽就是他的,这次战死的是老二,而老三在在掩护毛主席过江的时候和自己的爸爸一起被飞机机枪扫死,唯一的小儿子,

 老裁缝给他缝好一套军装军帽,让他继续跟着主席走,他话不多就一句:跟着红军,能活命。片中还有一名从桂军逃出的逃兵,红军给他银元让他走,他确不走了,跟着红军给他娘治眼睛,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们做出来的举动确切切实实感动了大家,他们展现的是信仰的力量。对党对人民信仰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信仰,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发展的无穷力量与勃勃生机。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作为党员我们更应坚定信仰,团结人民、唤醒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工作、学习与奋斗不息!

 【篇五】

 红色电影《血战湘江》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 83 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

 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 6 千人锐减至 3 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名字。人们只知道他们叫——红军。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

 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 96 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

篇十: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战湘江观后感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 83 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 6 千人锐减至 3 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名字。人们只知道他们叫——红军。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主力西进后,合围的敌军如飞蝗般扑来,34 师全体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 6000 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 96 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走进 21 世纪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