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10篇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10篇

振兴乡镇 时间:2023-06-29 11:10:07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10篇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乡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10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10篇

篇一: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导策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该工程自实施以来,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美丽强国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绝对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外在表现,还有美丽乡村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等。总之,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庞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在遵从国家战略下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1 背景

 如今,我国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其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这一矛盾已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差距,为解决这一矛盾,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战略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实本心,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2 战略意义

 我国乡村处于严重衰落水平,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任务的发展,同时也是导致我国社会性质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枷锁。只有全面推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实现中国梦。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背景下,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然而城乡差距非常大,只有缩小这一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百年目标。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和实施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不足之处

 1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问题

 美丽乡村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建设工程,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缺乏经验。虽然改革开放制度的深度实施,可使我国多借鉴国外经验,但基于我国人口多、乡村人口占比高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这一举措并不可取。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看,我国在试点选取上缺乏公平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乡村之间也存在差异。然而在进行乡村试点选择时,往往选择那些发展良好的乡村,这并不利于实现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试点选择应进行全区域覆盖,根据乡村条件来合理决策相应的试点周期,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的试点效果进行全面的记录和评价。

 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于固有模式,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不仅会产生较高的建设成本,而且缺乏创新性,使乡村建设按照模板而生,使乡村丢失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借鉴不是复制和套用,而是对他人方法的参考和借鉴,虽然某些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因地制宜才是应遵循的第一准则,生搬硬套严重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初衷。

 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1 解读乡村,明确乡村多样化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就是对乡村进行全面了解,只有充分掌握乡村的各项特征,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可靠性成就。乡村与城市不同,乡村特色丰富,其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方面,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各有不同,这主要与当地的习俗有关。其次是乡村的产业多样化,比如畜牧、种植等。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保留符合乡村的多样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美丽乡村[2]。

 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遵循本质,保留地区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和文人,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来实施不同的建设策略,切不可千篇一律,使乡村丢失了原有的生态气息,更要杜绝依据城市建设来开展相应的乡村建设。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充分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方针和目标,并引入一定的建设理论,在其指导下对实施建设美丽乡村策略进行合理规划,然后再结合当地市、县、乡、镇区域的特征进行完善。二是具备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任务来建立领导小组,用来实时监管建设工作,促进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三是要依据政策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工作有章有序。四是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每个人的职责,对此需要做好宣传工作,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来。另外,还可以针对农民开展培训工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五是充足的资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深远而庞大,必须保证充足的建设资金,在顶层设计中借助多渠道来筹措资金(图 1)。

 3 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的支撑。同样,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必须要牢牢把握这 2 个重要方面。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农民向职业性农民转型,

 同时还要具备先进的引入机制,使各方知识人士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此,首先要做好人才教育工作。一是针对受教育儿童,不仅需要投入较多教育资金,还需要引进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良的教育条件,同时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同时为他们灌输相应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稳固的基础。二是针对农民,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加强科技推广,使农民在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乡村生活中做到节约和环保。其次,做好人员引入。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应的委员会来建立一个专门的咨询部门,供有意向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智力团队,为有效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实施策略,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3]。另外,还需要严格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入外来的先进经验,并将其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4]。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各项发展的关键基石。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策略来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的共同繁荣。

 5 参考文献

 [1]熊春晓,董志崇,张新平,等.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7)152-15

 [2]崔胜男.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奋斗,2018(24)22-2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

 [4]彭枫,丁玉娟.贵州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17)293-29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2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 51 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 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 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 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第二,历史方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 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 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 20 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 20 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

篇二: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4卷第23期V01.14 No.23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hure2020年8月Aug.202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研究孙文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16)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发展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当前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笔者多年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为当前农民职业培育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关键词 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3.077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策略,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首的乡村经济发展主力军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发展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乡村产业的热门研究议题。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1.1实现乡村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受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以及农村产业动力不足等多方面影响,乡村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基于当前乡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作为乡村的管理人员,务必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积极面对的决心和毅力,构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升级路线。乡村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增加乡村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探究乡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成为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构建现代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认知,结合农村地方独有的经济产业,拓展多维度、多形式、多种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国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于乡村振兴、经济转型等相关问题的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发农村新型经济产业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策略的主要内容。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策略研讨和理论研究发现,乡村农业产业开展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国策。1.2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重要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推动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具有收稿日期:2020—07—11作者简介:孙文静(1996一),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E-mail:sunwenjin9123@vip qq.com。157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以农村经济产业为例,无论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均需要相关人才的投人和加盟,为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与城市发展有所不同,农村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物质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实现农村产业高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其中,人力资源重要的体现正是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存在质的区别,其对于农民职业的认识程度为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纲要的相关部署,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知识体系、产业经验等相关重要内容。增设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进一步助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1.3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措施随着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为此,不少针对农村人口外流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却无法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一方面,城市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医疗资源、教学资源、就业资源等;另一方面,城市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问,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由此可见,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产业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即人口逐步减少、发展动力不足。针对相关问题和情况,发展农村经济产业,首先要控制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创收空间,以农村经济产业为核心,构建具有现代发展理念的新型发展模式,而新型职业农民正是相关发展路径的核心元素。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性2.1党委、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产业,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扶持,务必要体现出对于农村产业的重视。以农村种植补助为例,传统的种植模式缺乏政府的资金扶持,种植业的产量、质量无法与市场万方数据

 孙文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研究的相关产品对比,进而无法体现农作物的价值。当农作物的价值无法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时,农民就会放弃农业进城务工。随着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和帮助,农民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空间。同时,基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农民积极探索乡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另外,地方政府机构应联合银行为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助力农民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政策、资金的双重帮助,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但是与既定的发展目标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核心问题是农村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缺少最为重要的主观保障。当农村发展地方经济产业时,可以结合政策、资金、专业性技术农民,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多种支持和帮助,实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农村产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212农民对于现代化农业的需求持续提升虽然农村人口逐渐外流,但是依然存在着大量尚未开发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人口对于现代农业的渴求与日俱增。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是高效化、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要实现农村农业产业价值的持续提升,还要求结合相关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科学设备,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完成相关的技能操作,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有效贯彻。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助力农村经济产业相关农作物价值快速增长,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例如,辽宁省丹东市发展草莓种植业,已经成为全国农村产业经济的标杆,不仅带动周边全部农民发家致富,还能应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建设工厂、采摘厂、深加工厂等,同时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逐步建立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特征的乡村生产力。基于地方的技术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丹东市已经研发出九九草莓、牛奶草莓等多个品种,既带动了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还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丹东市草莓种植面积已经超过7 333 hm2,居全国第一,且年总产量占据全国1/10,达到13万吨/年。由此可见,其经济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发展潜力极为庞大。一方面,草莓产业已经成为乡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农民感受过草莓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会对相关内容投入更多关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现象。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相关农作物高效增产的重要保障。2.3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农村产业格局的改变158是翻天覆地的。科学技术的带动下,传统农业面临挑战,不得不进行升级和转型,而故步自封的发展状态不仅不会受到市场的认可,还会被市场所淘汰。靠天吃饭依然是不少农民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部分农民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积极迈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道路,从而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增产创收,还能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产销模式。以辽宁省盘锦市出产的河蟹稻米为例,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引入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以河蟹与稻米的共生关系,构建多维度的农业经济体系,不仅实现二者的增长创收,还降低了人工的投入程度,实现了绿色产品的生产品质,收获了市场的认可,同时还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和影响力,通过有效的结合与发展,应用现代职业农民的生产理念,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价值升级。而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发展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不会被市场所淘汰,还能够实现产品的持续更新,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力加持,构建健康化、常态化、高效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即将成为现实Ⅲ。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分析3.1 发挥各级党委、农业部门的主管领导作用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农业相关主管部门大力扶持,进而在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实现地方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格局下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快速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中,地方各级党委务必发挥出其管理职能、领导职能,以干实事、干大事、干好事为领导方针,帮助地方农村产业搭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技术累积的地方农业产业,不断给予新型职业农民骨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技术指导,都应当充分彰显地方相关部门的职能效应,结合当前国家对于乡村力量的重视和关注,务必让乡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之路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持续为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3_2发挥高校在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相关高校的帮助和支持,在高校中可以有效完成相关农业产业知识的系统教学。不同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间接式辅导,在高校内,职业农民可以对农业产业进行系统性、全方位、多维度的掌握和学习,从而推动自身对于职业农民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人口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为了尽快解万方数据

 孙文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研究决相关问题的影响,加速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培养,应以高校教学为核心,不断拓展多样式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远程授课、远程教学、远程辅导等多种模式,助力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养成。另外,对于职业农民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作用,要开展相关内容的辅导和贯彻,让农民了解到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形式,了解到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了解到未来农业技术的应用趋势,构建多种保障的农业经济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3】。3.3提高乡村基层农民群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动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地方农民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让农民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自身的核心利益可以带来哪些优势和改变,让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的抵触心理。同时,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与农民未来收入情况直接挂钩的重要内容,让农民了解相互的关系和联系,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可以先让少部分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当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形式取得一定的成就后,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系列的连带效应,从而引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热潮。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路程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培养,降低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偏见和固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发展成效,向所有产生质疑的农民进行有力对比和鉴证,从而进一步加快地区农民迈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过程,助力地方农民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和改善[4】。3.4鼓励社会企业开发农村产业合作新模式随着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不少农业企业在乡村开发中开展大型农业合作项目。传统的合作模式一般是农民出地,企业出钱、出技术,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日新月异的农村经济发展面貌,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农村合作项目探究新的发展模式。简单来说,是农民成为企业合作项目的技术股东,、通过租赁土地,结合企业的发展资金、发展技术,实现合作项目的有效推进。让农159民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合作项目的重要技术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职业报酬以及发展空间,让农民不再只是简单的农民,成为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素养的现代化农村劳动力,结合企业的发展内容,构建多维度、多角度、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可以缩短相关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成本,同时借助地方的人力资源,实现相关合作项目的快速推进。无论未来农业产业如何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都可以快速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路径中,从而实现地方农村经济产业的有效升级。社会企业对于农村产业的合作趋势越来越常态化,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和标准也日新月异,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前景,应促进农村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培养巧】。4结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和发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农村产业结构模式,不断推出具有多元化发展路径的培养策略,以市场化、科技化、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理念,可以助力农村经济产业的崛起和腾飞。参考文献:[1] 曾琦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研究Ⅱ】.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 1):280—282.[2】康亚华,许文静,尹秋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D].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2):89-94.【3】

 吴乐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Ⅱ】现代化农业,20200):40-41.【4] 张丽娜,杨晓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卟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4):232—233.[5】赵爽,李俊开,王兴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昆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Ⅱ】.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9):287-290.(责任编辑:刘 昀)万方数据

篇三: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p>

 动

 保

 障

 世

 界69管理观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对国外乡村治理的研究陈 强 (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 要】2018年国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战略性安排。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事业,绝非闭门造车即可完成,因此,对中外乡村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综述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我国近十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体都事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可见乡村的发展在我国的地位的重要性。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短板,而突破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因此加大乡村治理,补其短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是乡村治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乡村振兴的言外之意是过去我国的乡村繁荣过,只是后来动力不足相对落后了,所以有必要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有益的经验以促进当下的乡村的繁荣发展,而面向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则可以使我们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进行自己的乡村治理和振兴。而这一切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实现乡村的善治。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对国外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运动最突出的时期当属近现代特别是现当代,所以本小节的重点在于梳理国内学者对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或者说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窥探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且梳理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中于北美洲、亚洲东部、大洋洲和欧洲,具体表现为对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则集中于对欧盟及其成员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研究。对欧洲大陆的研究相对较集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就包含共同的农业政策。所以从政策级别及适用范围上看欧洲大陆的农村发展政策,可以分为超国家的和国家的以及国家内部地方的农业发展政策。战后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针对农村地区的治理进程早在进入新世纪就大力开展了。经历了从单纯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到进行严格的规划,改善乡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乡村原有的有机体等不断推进的过程。从文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欧盟国家的乡村发展实践具有着明显的共性和规律性,战后对农村的扶持都是从关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关注。最终落脚到对人的尺度的关注。从具体的方式上看很明显的都涉及到对法律特别是对规划的重视、政府的干预特别是资金的支持、以及对土地的整理和规划开发等方面,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匮乏的荷兰。从乡村治理主体的角度来说除政府外,逐渐到后期强调公民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在内,这一转变肇始于权力的下放。各国在地方规划的制定中引进公民参与这一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公民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突出的变现为德国定期举办的乡村景观设计大赛。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作为超国家组织存在的欧盟在各国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的约束,而且欧盟相关的机构可以直接对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政策的各国地方非政府的项目进行直接的资金援助,即与他们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当然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战略的国家级的计划和行动也会得到欧盟的配套资金。欧盟在欧共体时代就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农业市场,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关系到欧盟相关资金的配套支援。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战后的乡村建设随着不断的深入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尺度。不仅关注物质,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价值的保护等。在城市化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承认乡村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不是消灭乡村而是复兴是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比较多的还有对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的研究,所谓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前者是由时任总统发起并逐步的深化、一定程度上一开始韩国的新村运动就是一场全国性的乡村治理运动,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全国性的中央机构进行宏观的把控,而日本的一村一品则更符合一种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道路,从一个成功的点出发逐步向全国扩散。最终成为一种被国内学者所称的一村一品运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一村一品的品不仅包括物质的品还包括无形的品,也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某一地区把美丽的星空建设成自己的品。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不是因为有优势才去建设自己的品,而是积极的去创造自己的优势品。台湾的社区再造以及2010年推出的农村再造计划,同样强调因地制宜,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和日本的一村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日本的艺术介入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所谓的创意农业。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导致乡村的消失问题,从全世界范围的实践看答案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定。工业化所带来的标准化大工业生产虽然在战后的几十年导致了乡村地域的急剧缩小,大量的乡村土地变成城市建设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导致了乡村的没落。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城的实践表明,乡村同样有着和城市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利,而且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有义务和责任维护乡村地区和人民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所以才有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以及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高速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实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后积极的干预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才有了为城市的发展人为的划定边界,为国土空间人为的进行规划比如建立国家公园制度限制开发以及对乡村开放地带的保护等,即使是美国式城市的蔓延,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政府和规划师们仍然在努力限制城市的无休止的扩张从而给农业和乡村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学者从城市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城乡的关系,欧洲大陆国家有着悠久的乡村发展史,所以有着很好的乡村的发展的基础,即使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战后依然有迹可循去恢复和发展,而美国则不同,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纯移民的国家,可以说没有乡村发展的基因,所以可能导致乡村的建设千

 劳

 动

 保

 障

 世

 界70管理观察篇一律,再加上地广人稀很适合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城乡应该是平等的和谐共生有机整体。借用卡索普区域的城市概念可以这么说,要从区域的角度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和存在,二者在区域内有着平等的发展和话语权。从乡村治理和发展的模式的角度学者们的观点集中于三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政府主动推行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到后来发展到自下而上即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由乡村主体来发起乡村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公民的参与,最后一种即二者的结合或者说网络式的模式即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多元化的主体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乡村的发展。从国内的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发展和治理的研究来看,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是即战后初期完全的政府主导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到后来引进公民的参与即开启自下而上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政府依然发挥着作用,即使是德国的乡村竞赛以及一村一品运动、欧盟机构与各国地方组织的合作等具有鲜明的自下而上的痕迹,也只是政府作用的相对的不明显,而不是完全的自下而上。所以本文认为后期乡村的发展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网络式的伙伴关系式的,但也不排除完全的自下而上的模式。这里的合作关系除了欧盟与各国地方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外,学者们的研究还集中于某些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方面,在单个村庄无力活着无效率的提供和运营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个村庄合作的模式,包括村与村和村与附近的市镇合作。即突破地域等狭隘限制开展区域合作综上所述,上述研究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典型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和日韩的发展经验,虽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最终都走向了人的尺度,走向了可持续,走向了自下而上的模式,走向了创意和特色,但成功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发展和尝试的过程,是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从而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要用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经验总结。虽然我国有特殊的国情,城市化处于中等水平且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借鉴。立足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汲取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走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本文认为要大胆进行自下而上的尝试特别是在农村发展上,先试点再推广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走向千篇一律的结果,而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对国内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国内乡村治理的研究,本文重点强调学者们对于我国台湾省的研究,不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国内的地方的尝试进行阐述或作简要的说明。我国台湾省在上世纪就已引入了社区再造的概念,岛内各地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尝试。通过相关的文献的阅读,学者们通过对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重点在于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归结起来最主要的经验在于广泛的公民参与以及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优势也即创造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虽然是社区再造但经验是相通的,我国台湾省当局于2010年提出了乡村再造的计划,可见这必然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社区再造典型案例的建设过程同样得益于当局领导人正确积极的施政理念。本质上的发展路径依然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和合作。三、结语和评述综上所述,二战后发达国家对于乡村的大力关注,明确的回答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推进的结果必然导致乡村的消失,无论当时老欧盟国出于什么原因而推动欧洲农业市场的一体化,他们都在用事实告诉后起的国家农业农村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标准化的千篇一律,而是把乡村和城市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价值,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在景观上实现和而不同,乡村除了公共服务和部分公共设施实现和城市一体化外,其他的外观就应该有乡村的样子。城乡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此消彼长,任何一方被消失,都是不合理的,它们理应在区域平衡的视野下进行统筹设计和规划,促进二者的平等发展和有机共生。在乡村的发展上,外部和内生的发展的动力和刺激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加以统筹,在当前我国的情况下,要在继续加大外力即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第三方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培养村民内生性的发展的动力,这才是根本,但必须辅之以外力。在适当的时候,增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创意农业和艺术的介入,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创意农业也就是要激励村民的创造力,创造自己的相对或者绝对的优势。而乡村治理本就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介入的治理,不仅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更要融合村民的理想,否则会遭到村民的排斥和不理解,将艺术性加入乡村的建设和治理,一定要做好和村民的沟通和解释。或者将艺术的神秘感乡土化,让乡民能够理解,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反映乡民和村民的原景,所谓原景包含原来的样子和理想的样子,其中暗含了乡愁的因素。就是通过艺术把村民的乡愁形象的体现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这是对规划师和村民以及艺术家的考验。最后介于韩国的新村运动和社区再造的台湾模式以及日本的一村一品,以及我国长期的试点实践经验,本文想表达的最后一点是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是先试点再总结推广好还是大规模全国性的开展比较好,长期的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经验的不适用和不事宜推广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么多村庄里,即使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乡村减少到十几万,如此庞大的体量,试点经验的可行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大胆的全面寻求高层级政府与乡村的直接合作模式,政府机构负责制定标准和目标,而村级组织负责提出具体符合要求的方案,以寻求政府部门的相关援助就好,而不是选点去试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时间的浪费,还可以推动自下而上的内生性的发展模式。参考文献:[1]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02):11-16.[2]王习明.美丽乡村建设之国际经验——以二战以来美、法、日、韩和印度克拉拉邦为例[J].长白学刊,2014(05):106-113.[3]于立.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2):30-34.[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81-86.[5]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7.[6]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1):13-18.[7]朱金,陈可石,诸君靖.德国乡村竞赛计划发展及其对我国大陆乡村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15,31(12):145-149.[8]常瑶.举社区之力再造新故乡——台湾自下而上的村镇拯救[J].北京规划建设,2017(03):63-69.[9]谈志林,张黎黎.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再造的制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6-24.作者简介:陈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篇四: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19年第11期 3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再到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经过从战略构想到顶层路线图再到政策框架确定的一系列转换,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开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意义深远而重大。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乡村振兴及战略思想作粗浅的探讨。一、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从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整体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城镇的迅速扩张、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相比,农村产业凋敝、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精英人才外流、民生保障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实现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向而行。从社会学视角看,我们可以认为农村社会没有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包括乡村在内的社会,均由承担着不同功能的结构组成,只有不同构成部分之间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振兴,也就是说,只有当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乡村社会才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此,乡村振兴着重要解决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标在于实现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我国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由此可见,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三农”问题连续多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对社会学视野中的乡村振兴战略

 黄

  诚 1 ,唐君连 21.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宁乡市金洲镇中心小学,湖南

 长沙

 410604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意义深远而重大。在社会学视阈里,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乡村社会公共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实现乡村社会“七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托底;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学;解读作者简介:黄 诚(1975-

 ),男,湖南宁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执笔人:唐君连(1981- ),女,湖南宁乡人,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JK014ADY003)。论坛 ·乡村振兴万方数据

 2019年第11期 33论坛 ·乡村振兴象,尽管学界对“三农”问题有着非常多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能取得很大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既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独特性特征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实施的城乡分治、以城带乡战略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工业化国家的战略,长期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逐渐形成了我国城乡分治格局和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社会也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中,“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而是在城市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社会的边缘化地位更加明显,与城市社会的繁荣兴盛相比,农村社会日益显得凋敝和落后,农村青壮年群体加快向城市社会流动,农村土地抛荒、撂荒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的“空心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主要常住人口,进而带来农村民生和社会保障一系列困境。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只有城市现代化,不可能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能转化为城镇人口,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有可为之地,阻止农村的持续凋敝衰败、甚至“农民的终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不是消灭乡村,而是必须振兴乡村,不是城乡二元、城乡分治,而是要走向城乡融合。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三、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乡村社会公共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如前文所述,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不遗余力地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制度、提出战略、出台政策,尤其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村居民的民生等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下了很大气力,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等,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格局中农村的弱势地位和城乡发展中农村的相对滞后状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乡村社会弱势地位和滞后发展的长期难以改变的局面,与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种根本性变革——社会个体化,而我们恰恰忽视了或未能认识到这种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革。所谓个体化是指,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日益加速背景下,城乡社会个体逐渐从原来作为其行动框架和制约条件的阶级、单位或集体、社区,甚至家族和家庭中抽离,同时也从所属的抽象集体主义和传统道德规范中解放,日益自由并成为能“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个体,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趋势日益清晰。

 [2]整体而言,我国乡村社会个体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乡村个体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和全能主义国家中脱嵌;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村个体从所属的集体、家族、家庭甚至亲密关系中脱嵌,个体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为自己而活”和“靠自己而活”的原子化个体 [3] 。个体化,一方面导致个体面临的是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困扰,社会风险不断向孤立、孤独的社会个体沉淀;另一方面,导致乡村社会共同体事实上的瓦解和乡村社会公共精神的衰落。乡村的个体化变革所导致的乡村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瓦解,消弭了乡村社会建设或振兴的社会基础。因此,从社会学视角看,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设好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乡村公共精神。四、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实现乡村社会“七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托底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以及比较效益低下,广大农民增收缓慢,这成为掣肘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因素,在大量青壮年精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社会背景下,“留守”人群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低,往往容易成为社会弱势人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充足的资源投入,与城市社会发达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相比,乡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方面保障不足、面临着诸多困境,因学、因病、因残等致贫、返贫现象较多,留守儿童照料、留守老人的赡养均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成为乡村居民对万方数据

 2019年第11期 34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障碍。乡村振兴,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生活富裕的要求。社会保障能在面临失业、疾病、伤害、年老以及家庭成员死亡、薪资中断的情况下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托底机制。改善和保障乡村民生,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促进乡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重点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加大乡村托幼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快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乡村社会共同体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对政府民生保障形成有益的补充。五、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乡村治,天下安。创新和加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结构深刻转换、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乡村社会的深刻变化对原有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当前,党对乡村的领导有待加强,乡村自治机制有待强化,乡村法治水平、德治水平有待提升,平安乡村建设面临新情况。面对新挑战,实现新要求,关键在于实现更加高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一,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则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手段。“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四种重要手段 [4] ,实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就是要推动上述四种治理手段创新。一是要完善乡村村民自治体系。激发乡村多元自治主体活力,形成包括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家族家庭、村民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自治体系;构建和完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其它多元自治主体积极参与的有效互动模式;形成制度政策完备、资源供给充足的乡村社会基层多元主体自治机制。二是要加强乡村依法治理体系建设,要通过乡村基层政府学法、信法、懂法,依法决策、依法执法,为乡村社会树立法治权威,要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建设,要推动法制教育全覆盖,既包括基层政府、自治机构,也包括村民,既包括党员干部,也包括普通群众,既包括成年人,更要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三是要创新乡村德治体系建设,在继承乡村传统道德合理基因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时代乡村道德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新的道德内容体系,引领新时代乡村道德新风尚。四是要加强乡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利益格局、道德观念变动,完善乡村乡村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体系,着力在个体、群体和村庄层面做好心理服务工作 [5] ;加强心理服务主体建设,依托现有乡村卫生室或者新建乡村心理服务站,加强乡村心理服务主体的培训工作,保证每个建制村能有一名及以上的专职心理服务工作者;要增设政府购买心理类社会组织的服务方式,开展村民心理普查,建立心理疾患的发现、排查、诊断和治疗机制,助力村民心理健康,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乡村居民。参考文献:[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2]黄诚.个体化社会与社会治理[J].理论学习,2015,(1):43.[3]吴理财.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4,(1):54-58.[4]陈成文,陈静.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9,(7):73-80.[5]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4):433-439.(编辑:刘诗吟)论坛 ·乡村振兴万方数据

篇五: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海经济瞭望 │ 2021.5 56产业经济一、前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我国未来的发展确定了清晰的目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更是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得到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党和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拨款等方式,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产业创新策略(一)特色手工艺助力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乡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确定的新发展策略,而想要保证乡村振兴早日实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带动产业发展,以多元化乡村空间为基础,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而特色手工艺毫无疑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进行传承和保护的价值,对这些手工艺进行开发,能够带动乡村地区居民就业、提升他们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湾水镇洪溪村,当地一直流传着精湛的银饰制作手艺,在基层党员干部的支持之下、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之下,这种手工艺从过去濒临失传的状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农民增收的新方法,村里的留守妇女开始向银匠学习银饰纹样等,将这种传统手工艺和旅游行业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实现当地脱贫脱困目标,乡村振兴将不再是天方夜谭。另外,开发手工艺资源不代表简单地进行销售,而是要赋予其更加深刻的意义,并对其功能性和应用价值进行提升,从而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保证乡村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部分乡村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因此可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研究,让乡村历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发,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设计文化产品等,促使文化产业综合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等方式,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成为保护生态安全的主力军,以文化导向为基础带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还应结合乡村地区振兴发展要求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按照当地规划情况以及现实要求做好生态环境文明保护工作,控制各项建设工作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有所提升。(三)科学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比如通过开发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就能够达到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文化资源能够始终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进行开发的同时进行文化资源保护,推动开发与保护协调并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文化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另外,想要做到科学的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要考虑到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味照搬照抄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文化资源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创新目标的实现。比如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就在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当地拥有诸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还是红曲酒的发源地,当地政府以特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类旅游线路、创建油画写生创作基地、建设陈靖姑文化等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了当地的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当地经济发展成果和文化建设效果,向着乡村振兴之路迈进一步。(四)多元化发展打造创意园区借助乡村地区优质文化资源进行产业项目创新,是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给予现有文化资源优化产业链,对乡村地区的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尽快建立集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创意园区,以便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参观。这样一来,当地的文程

 苗 ◆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提出的新战略构想,能够有效推动乡村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指路明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通过特色手工艺助力发展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打造创意园区、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探究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1.5 57产业经济化产业开发效果将会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也会与日俱增。不仅如此,还应按照多元化改革和现实发展要求对乡村地区的创意园区进行优化调整,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对乡村文化产业的需求,在提升创意园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战略地位的同时,扩展乡村文化产业以及园区的游客来源。(五)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离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乡村地区文化资源将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因此,要尽快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并同时加强本地区乡贤的培训工作,通过外来人才与本地人的通力合作,提升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和高等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定向培养具有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社会实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去,解决高素质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应按照科学规划加强乡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确保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标准程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从而避免乡村振兴工作在实际开展时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彰显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效果,以此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六)拓宽融资渠道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进行整合应用,以此为基础带动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转化。充分利用党和政府提供的非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等,扶持乡村地区特有文化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引导金融机构出台适合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金融产品,达到拓宽融资渠道的目标。同时还应对现存的融资渠道进行全面拓宽处理,保证乡村文化产业资金的充足性,避免各项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出现问题。(七)打造“造血式”产业生态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升级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对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调整。目前来看,打造产业生态圈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发展途径,它能够统筹企业、消费者、中介机构和外部环境,使之成为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乡村地区产业生态圈不完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做到有效统筹之外,以乡村地区文化产业为基础,协调各主题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带动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循环,实现文化产业的自给化发展目标,使之能够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自成体系,顺利实现稳定可循环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比如袁家村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三、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让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党和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除了要明确目前乡村地区文化产业问题之外,还需要通过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拓宽融资渠道、打造“造血式”产业生态圈、科学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 孔祥智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01):5-11.[2] 胡剑南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 [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05):120-128.[3] 孙喜红 , 贾乐耀 , 陆卫明 . 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 [J].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135-144.[4] 卢玉英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D].信阳师范学院 ,2020.[5] 王震 , 向永胜 , 鲁安邦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产业创新研究 [J]. 时代经贸 ,2021,18(01):71-74.作者简介:程苗,1984.05, 女,汉族,硕士,湖北十堰人,深圳市水木云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研究方向:数字化时代文化企业及创新产业管理

篇六: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支教活动的必要性

 摘要:为响应十九大号召,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支教活动的必要性,得出支教活动能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满足农村学生的迫切需求,能激起农村新活力及支教人员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任重而道远,教育资源及人才下放是重要保障,支教活动是重要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基层教师 支教活动 我国在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差距是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之一,放眼世界,以史为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农村衰退和乡村危机。我国是一个大国,一个现代化大国需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立足现实基础、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推进乡村振兴。[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盘大棋,乡村要全面振兴,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乡村振兴战略有许多困难要克服,有许多短板要补齐,人才、技术、资金、组织、文化、生态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振兴先扶贫,扶贫先扶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这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2] 人才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夯实农村教育资源,促使教育公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支教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支教,简而言之就是支援教育活动。支援教育活动是应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之运而生的,由政府部门或非政府部门集中选派一些有教育能力、教育资质、教育经验的人员,到相对落后的农村进行教育支援活动。这也是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3] 支教根据其涵盖面可分为广义的支教与狭义的支教。

 广义的支教是指政府公派的城镇在岗教师、西部计划大学生、非政府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师范生顶岗实习、大学生寒暑期支教等,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援性活动。狭义的支教指六部门联发的“三下乡”活动。[4] 广义的支教过程,支教人员在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外,还与当地教师形成交流促进,向当地学生传播新的知识和理念,对当地学校及贫困学生进行物资、钱款的支援,只要是指向教育事业或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的志愿活动,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支教。

 二、支教活动的必要性 1.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公正的起点,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直接影响其社会的文明程度,必须坚持法治精神、道德规范,强化严格的规则意识和纪律约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城乡一体化的轴线,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起跑线。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交通、饮食、住房等,教育工作者下到基层支教能有效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工作者下到基层支教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体现,是对山区学校的一种宣传,能呼吁和带动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于基层教育,同时带动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其他问题。

 2.满足农村学生的迫切需求 基层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整体不完善,让城镇教师和大学生队伍到基层支教,能使山区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进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扩大山区学生的眼界。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现代化农村的建设进程较慢,导致大量的年轻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频频发生,支教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空寂,能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能做留守儿童心灵的开导者、思想的引导师。

 山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完善、教育人员及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通过支教活动可以增进城乡教师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经验和共享成果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补齐这块短板,带动山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燃起农村新活力 支教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有较大的相似之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经验、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动的重要农村工作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 20 周年成就非凡,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技特派员就是坚持优秀人才下放、深入的模式,支教活动同样应具备这种成效。

 支教人员下到基层支教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输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支教人员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递给农村基础教育者,帮助农村基础教育者在课堂教学、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方面得到提高和改善;另一方面,支教人员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勤奋努力的作风,能带动整个农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人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农村的新活力。

 4.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支教人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丰厚的教育基础及教育经验的城鎮教师;另一类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教育经验较少的大学生。

 一方面,让城镇优秀的教师下到基层支教,对教师本身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锻炼,同时也是一种磨练,使其体验和适应农村相对艰苦的环境。有利于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思想境界,拓宽城镇教师的视野,更新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有利于其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实现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更多是对艰苦生活的体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帮助农村孩子的同时,也使自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这为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坚持支教活动,能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满足农村学生的迫切需求,激发农村新活力,促进支教人员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教育资源及人才下放是重要保障,支教活动是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邦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1):32-33. [2]吴业苗.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J].兰州学刊,2019(11):189-199.

 [3]陈俊耀.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当地乡村教育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263. [4]卢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7-79.

篇七: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19 年第 34 期耘悦韵晕韵酝陨悦 砸耘杂耘粤砸悦匀 郧哉陨阅耘 总第 420 期 杂藻则蚤葬造 晕燥援420晕燥援34袁圆园19经济研究导刊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中国当下飞速的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被置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发展理念中。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学界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的主体、模式、制度”等方面。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当前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有所了解,以期为今后研究奠定基础。一、乡村振兴:以村庄精英为主体的研究纵观十九大以来的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献,多集中于以村庄精英为治理主体进行探究,以期最大程度发挥乡村振兴主体对于村庄治理的积极作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学界对于精英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解读主要集中在精英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村庄治理的作用方面。从整体来看,主要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两大派系。“支持派”认为,精英治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治理的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是国家与社会赋予精英的历史使命,打破了传统的治理模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精英引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诉求,且村庄精英在村庄权力结构中居于承上启下地位(黄博,2018)。桂华(2018)在经济精英和普通村民对比研究中发现,经济精英在获得政治利益后更容易形成话语权,具备一定的积极性。陈寒非(2018)对于乡村能人尤其是经济能人也是高度肯定的,他认为, “尤其是经济能人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转型”。余练(2018)则另辟蹊径,从“新土地精英”为理论起点,探讨其在土地规模化流转中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村庄因为利益再分配而产生新的博弈和妥协,村庄政治被激活。面对“精英治村”的“支持派”的论断, “反对派”认为,精英治村只是看起来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威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导致普通村民在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阻碍了乡村的振兴,其弊端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贺雪峰(2018)提出“精英俘获”,即在扶贫过程中,贫困户收益较少,资本和富裕农户受益更多。袁明宝(2018)认为,精英在村庄治理中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垄断决策和分配利益,形成寡头治理进而导致“村治悬浮”。安永军(2018)强调,政治精英通过积极构建保护性的自己人关系网络得以实现村庄权力的垄断,由此衍生的关系吸纳制度是基层民主变异的重要机制。纵观学界自十九大以来的文献研究,主流观点无论是体制内抑或是体制外的精英,这类群体都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正因如此,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村庄治理能力也较为突出。但由于我国自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只有民主选举实行得较为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相对较为滞后,导致精英治村过程中出现了公私不分现象,其主导性亦是造成普通村民在村庄治理中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如此,精英在村治中的积极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反而阻碍了乡村的振兴。本文主张,应该正视精英治村的作用,规范村治精英的行为,为精英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本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较为中和的态度是不妨将这一现象当作过渡手段,而国家要做的就是从宏观层面去引导精英治村,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研究—— — 基于文献综述的角度董 文 静(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摘 要:自党的十九大首提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已形成了诸多的成果。查阅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今的相关文献,试图对近几年以村庄精英为振兴主体的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制度等研究进行整理与评述,从而对于当下乡村振兴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有所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知识基础和提供理论准备。关键词:乡村振兴;精英;模式;制度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4-0010-02收稿日期:2019-06-18作者简介:董文静(1994-),女,陕西宝鸡人,硕士,从事基层治理研究。10 - -

 [责任编辑 吴高君]而不断提升村庄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二、乡村振兴:模式研究模式与机制之于治理理论极易混淆且难以区分,部分学者将二者等同而论,但模式是一种“个性化”的机制,模式的出现往往伴有一定的创新性,经得起检验并得到广泛推广才可称之为“机制”。鉴于当前学界并无严格标准区分二者,本文也就不拘小节,在阐述过程中不做严格区分,防止个人主观揣测对于学者本来意思的误解。李永萍(2018)划分了四种类型的乡村治理体制:传统村庄与传统治理体制、传统村庄与现代治理体制、现代村庄与传统治理体制、现代村庄与现代治理体制。桂华(2018)从村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维度把村庄细化为团结型村庄、分散型村庄、分裂型村庄。陶自祥(2018)依据南北村庄的结构差异总结了两种村庄治理模式:南方宗族村落“家长式”治理模式和北方村落“协商式”治理模式。沈费伟(2018)则把浙江荻港村的村庄治理模式概括为“任务型治理”。刘升(2018)创造性地提出“嵌入性振兴”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王斌通(2018)结合诸暨枫桥经验,提出“村两委+乡贤会”的共治模式。卢志鹏等认为,乡贤理事会是乡村治理模式的新探索。结合学界研究,本文倾向于“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模式,因为当下中国本就因其幅员辽阔而造就了乡村社会的多样化,一味地“一刀切”解读并且实施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在考虑如何进行乡村振兴时村庄的差异性也必须伴随。三、乡村振兴:制度研究村庄治理主客体之间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制度本身富有深刻内涵,简言之就是一系列规则和规范的总称,既包括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也包括价值观、习惯、风俗等非正式制度。王向阳(2018)以东部沿海利益密集型村庄为例,认为社会基础是制度创新的启动器,组织成本是制度推广的摩擦带。陈寒非(2018)等肯定了乡规民约在村庄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仇童伟(2018)则以宗族为切入点,探析了非正式社会安排对于土地法律执行造成的阻碍。桂华(2018)认为,竞争性选举制度可以促进农村有效治理进而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贺雪峰(2018)回顾了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建议政府保障集体治理的空间,规范集体治理。陈景亮(2018)从村落民俗文化活动出发,认为民情的培育以及理性管理模式契合了三治一体的乡村治理逻辑。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法治、德治、自治”的治理体系之后,不少学者也纷纷从各个视角进行解读并且倡导, “三治一体”的治理体系已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层次。“正式制度”作为国家行政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渗透,起到规范和引导村庄治理的作用,且非正式制度在维系乡村社会的内部秩序和情感、避免正式制度的僵化实施方面的作用难能可贵。因此,正视非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的运行空间,提升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才真正有助于乡村振兴。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存在制度供给不足、制度老化等问题,且随着社会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国家在乡村社会中的制度建设明显具有“滞后性”。在此基础上,各基层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广大基层组织对于治理制度的创造性补充和回应,同时也对国家加快村庄治理制度的步伐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如何解决制度供给不足及“滞后性”与乡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迫切愿望之间的矛盾,是乡村振兴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四、结语乡村如何振兴,绝非仅仅是关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村治精英、乡村振兴模式和制度的研究与论证。目前为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则需要各主体明确角色定位、发挥作用,即基层政府应该主动下沉,搭建有效连接乡村公共事务的平台;注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庄治理的各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村庄精英、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积极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村庄治理体系,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党中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了阶段性的“三步走”战略目标,面对当下日益凋敝、衰败和空心化的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定是艰难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终究可以留住“乡愁”,实现乡村振兴。参考文献:[1]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2] 张红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2017,(11).[3] 陈锡文.中国乡村社会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18,(1).[4] 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1 - -

篇八: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基层政府职能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金 莹(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22)摘 要:基层政府作为与人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政府机关,其职能设定、政策履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落实与人民生活的质量。没有一个好的基层政府,没有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体系,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但是目前的基层政府存在职能混乱、定位不清、服务意识欠缺、政策被动执行等问题,本文就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早日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政府;政府职能我国政府分为中央、省、市、县、乡/镇五个层级,基层政府处于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底层,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基层政府承担的责任更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政府要促进乡村的发展,就必须促使其职能科学化合理化。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等六个省、五个自治区和一个直辖市。土地面积 68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71%;人口约 3.7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7. 2%。西部地区由于受其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基层政府作为政策与人民联接的纽带,要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条件,合理履行其职能,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一、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一)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17 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 1. 7万元,中部约为 1. 3 万元,西部约为 1. 1 万元,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落后于中、东部地区,2017 年,与收入最高的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高达约 1. 55 倍,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17 年国内生产总值,西部地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仅占全国 19. 9%,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全国 9. 6%,第二产业占比 5. 7%,第三产业占比 6.5%。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差距较大,存在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二)教育发展落后,平均文化水平低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水平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文盲人口占 15 岁人口以上的比重,全国为 4.85%,西部地区中,最低的为重庆市 3. 02%,最高的为西藏,高达 34. 96%。12 个城市中,有 9 个高于全国水平。教育水平的落后,高素质人才的缺失,无疑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政策的落实。(三)自然条件艰苦,农村交通不便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形崎岖,地势复杂,道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而农村多处于城市的郊区或是边远的山区,并且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因此道路难以形成密集的网状线路,村与村之间、村与乡镇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二、基层政府存在的问题(一)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财政是地方发展的直接经济来源,资金不足,发展就无从谈起。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地方一般公用预算支出仅占全国的 29%,与东部地区相差13%。公共财政支出不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就无法保障。(二)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存在缺位、越位现象政府职能也叫行政职能,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由于基层政府职能更加细化,在履行其职能时,容易出现越位、缺位的问题。政府越位是指政府实行 “一把抓”,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分工、界限不清。基层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时,还存在自己权力独揽的现象,应该让市场或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域没有完全放开;缺位是指基层政府由于资金、行政权力等客观因素,或是主观意愿上的缺失等原因,对公众服务的力度与深度不够,无法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三)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度欠缺,被动执行为主由于基层政府大多是履行上级下达的命令、政策等,自身制定政策较少,所以基层政府以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首要目标,主动性不高。并且由于上级政府对基层了解程度不高,无法深入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来评定政策效果,所以基层政府就存在应付式执行,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将政策落到实处。(四)服务型政府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民间流传着 “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市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的流行语,不完全科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基层政府工作的意见。基层政府由于与人民直接接触,其对人民提供的公用服务、公用产品包括办事效率、工作态度、提供的基础公用设施等方面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在处理涉及人民自身利益的活动时,例如拆迁、土地赔偿、农村发展等问题时,没有树立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把自身定位为 “人民的公仆’,其工作必然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三、对策措施(一)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多样化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

 。

 79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让农民受利于产业融合,而不是排斥农民。因此,农户、家庭农场是最现实的产业融合主体[1] 。农户、家庭最有发展潜力的就是手工业,农民可以利用收获的农作物直接发展手工业,中间不存在任何过程,能够实现农作物从原材料到商品的转换。以这种延长产业链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为农民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人们发展种植业的热情。手工业与种植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产业融合的目的。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村发展旅游业,从食品、旅游纪念品到农业旅游观光、采摘都离不开种植业、手工业的支持,旅游使农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不仅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还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利用西部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也并不是按照一样的路径千篇一律,而是需要发挥出当地的特色,比如发展特色农家乐。政府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利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打造民族风农家乐,其次还可以发展当地的特色美食、文化活动,为农家乐增加文化内涵。这种文旅结合的旅游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有利于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在激烈的旅游行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二)大力发展教育,吸引高素质人才2018 年 1 月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突破人才瓶颈,政府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优化农业教育、强化农村教育、细化农民教育,来为乡村振兴提供驱动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2]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农村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其次政府要吸引外才,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人才落户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顾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最后是注重高端人才与技术人才,并且鼓励、支持人才下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三)保护绿水青山,获得金山银山保护绿树青山,首先基层政府要促进产业方式的转变,加大对乡村绿色产业的投入,引导金融企业参与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3] 。其次,对绿色环保企业给予政策上的补贴或优惠,鼓励环保企业进行创新;最后鼓励农民使用绿色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因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土地污染、水污染等。基层政府可以对农民使用绿色有机肥进行补助,或者承担农民与绿色环保企业的纽带作用,帮助农民与企业沟通,使双方实现双赢,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绿色企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同时,农民使用绿色有机肥培育出的农作物更加健康,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可以帮助农民增收。保护绿水青山,要加大惩罚力度,西部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其天然的财富,但是由于其气候等原因,环境一旦被破环,其恢复周期会比较长,所以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监督,避免企业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税收力度,对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强制性的整改或直接关停,促使其进行转型。对市场准入严格审批,从根源上控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市场。(四)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用服务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基础,是吸引外资、外来人才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主要的需求,而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就是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人们就没有想留下的意愿,更无从谈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通,资金、人才就不会畅通。西部地区农村交通落后,农产品运输成本高、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农民的利益,道路不畅通,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村与城市的沟通。农村如道路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基层政府要完善农村的交通网络,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而公共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所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五)转变政府职能,建设 “服务型政府”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基层政府职能方式发生转变,从过去的 “管、征、批”管理型政府向 “扶、帮、引”服务型政府转变[4] 。基层政府要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其解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基层政府要减少不必要的办事流程,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减少基层公务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农民减轻困难,让农民花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基层公务员要转变工作态度,培养服务意识。(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 ,在我国农村有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政府要继续坚持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到农村的治理中来,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让农民有参与感;依法行政是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基层政府要严格按照行政法治化要求,依法维护农民利益,完善农村法治化监督体系,让政府监督政府,农民监督政府;基层政府要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德为基点,减少基层工作人员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四、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政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要实现乡村振兴,基层政府还要与时俱进,依据现实的发展,不断调整其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参考文献:[1] 朱启臻. 关于乡村产业兴旺问题的探讨. [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39 -44[2] 刘嘉伦. 教育不是乡村振兴的 “题外话”. [N]. 青海日报. 2019[3] 张悦昕.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 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 [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56 -158[4] 黄建红. 三维框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J]. 行政论坛. 2018:62 -66[5] 邹孚均. 基层政府职能转型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J]. 商业经济. 2018:105 -106。

 。. .。

 。

篇九: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1.20.011农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 杨常伟,刘娜娜摘 要:农业科普可以帮助公众深入了解和接触农业、认识农业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热爱农业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析了农业科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缺席状况及其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农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供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科普;文化振兴;科学文化素质文章编号:1004-7026(2021)20-00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多个领域。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极大地促进乡村内生动力增长。在新发展形势下,要调动起公众的积极性参与乡村振兴,而调动公众积极性需要从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着手,所以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此来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民拥有高水平的农业知识,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业科普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能够提高公众素质、带动农业科普产业发展、激发农村地区发展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1 农业科普缺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表现我国农业科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缺席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普和农业知识传播的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或相关农业科普机构开展科普活动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整体的联合机制,无法达成高效联动与统一 [1] 。而且,在开展科普活动前期缺乏规划,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测、评估、测评机制,事后缺乏考察机制,没有形成完整的考评链条和高效的反馈机制。另外,现阶段的农业科普还存在科普供给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导致科普服务水平低、效率低,具体表现为科普种类和产品不齐全、设施不完善等。现有的农业科普形式大多是依赖植物园开展观植物、识植物等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活动内容和流程也大多雷同,缺乏特点,品牌特色不突出 [2] 。总之,当前并没有真正促使公众近距离了解农业生产、感悟并鉴赏农业知识内涵的科普形式。农业科普的缺席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农业科普不到位,农民科学素质低的状况就难以改善,从而制约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进而拖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科学理念和要求只有深深印在每个农民心中,才会贯彻在具体的农业实践中,所以要想达到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就必须先把相关观念科普给农民。只有让农民拥有更先进的理念、了解透彻相关政策,才有可能做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也只有通过科普让农民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才能加快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从而更快更好地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但是,现阶段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随着公众对于农产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些农产品农药超标对人体健康有害等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恐慌,甚至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农户和生产企业血本无归 [3] 。之所以发生这些状况,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众对相关农业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加强农业科普工作,传播、普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为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和权威的农业相关知识,对于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农民的利益与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适应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应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并进行广而深的科普教育工作。但现在农业科普事业还存在基础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和各项相关制度未落实、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农业科技技能和科学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难以得到改善,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普的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2 农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势首先,农业科普不仅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能更新农民的农业科学发展理念,使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行动。要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农民开展农业素质教育,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提升之后,有助于在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使农民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技术装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由于作者简介:杨常伟(1973—),男,湖南武冈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技与社会。刘娜娜(1996—),女,山西隰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理论探索 /33 · ·

 山西农经 / 2021 年 20 期农业生产发展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再加上有可能出现由于农民素质偏低造成的种子选育不合理以及客观的市场波动等问题,所以农业生产风险较大,造成损失的概率较高。通过普及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农民可以及时掌握一定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此外,在了解相关农业知识后,农民在种子的选取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对市场变化规律有一定了解后可以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和步伐,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和农民稳定增收。其次,农业科普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从一些重大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如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角度看待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从农业产品的质量来说,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转化,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从农产品绿色环保方面来说,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从打造农业产品品牌来说,要利用科技促成全新、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总体来看,要打造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体系,以满足农业需求 [4] 。这就要求在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素质理论与实践科普教育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农业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开展,打造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面向全社会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有利于吸引更多对农业感兴趣、愿意学习农业相关知识以及未来愿意从事农业相关产业的有志青年,这些人才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领域,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贡献率,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再次,通过农业科普,农民可以了解前沿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树立有关农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拥有把握农业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打造出一支具有科学理想和信念、懂得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且会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人才基础。最后,在农业科普过程中为农民输送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能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让农业科技发展贯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鼓励农民将农业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具体的农业实践中,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使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5] 。3 农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途径农业科普是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点围绕农业方面的基本常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种植和养殖标准规范等进行普及、宣传、教育的活动,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普不仅是普及和传播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更要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科学思想与理念。在进行农业科普的过程中,要以提升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升农民农业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具体包括农业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使农民能够在农业实践中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农业科普要以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其农业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农村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在农村开展一系列关于农业技能培养与等级认定、互联网技能培训与认定、农业科技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以此达到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培训的目的,使农民可以利用专业的农业知识、技能满足农业产业中的质量、绿色、品牌等发展需求 [6] 。其次,农业科普要加强农业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发展数字科普化场馆、公共电子科普屏媒、电子科普画廊等,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实现科普资源在农村的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从而提高农业科普资源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质量和能力。合理利用电视栏目、微信、微博、直播等平台,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科普教育。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共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强与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农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以便获取优质的农业科普教育资源,比如可以聘请这些单位的相关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在农村开展农业科技讲座,解答农民无法破解的难题。这些科普途径会极大增强农民对于农业科技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再对农业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农业科学素质监测评估进行完善,培育一大批具备专业农业知识的人才,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基础。再次,要使农业科普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打造鲜明的特色品牌,开发出众多主题鲜明、多元化、多维度的科普产品和服务,提高辨识度,为科普对象提供明确的导向。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作为国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国家级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平台,充分发挥南亚所特色资源,开发土豆科普活动,邀请博士讲解,让大众深入认识马铃薯,了解马铃薯名称由来、历史起源、品种特性、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繁殖方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营养和药用价值等,并且在学科博士的带领下,开展挖马铃薯的亲子科普实践活动 [7] 。同样,可以利用乡村便利的农业条件展开适当的农业科普活动以及科普基地建设, (下转第 37 页)34 · ·

 例如,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来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发展 [8] ,或者可以利用闲置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博物馆和农业科技体验场馆,利用示范性培训基地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后,农业科普工作应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大数据,将农业科学知识推送给公众,同时要为公众提供交流平台。要不断拓宽农业科学知识的宣传渠道、加大对农业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宣传力度。在举办农业科技节和科学营等相关农业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中,要重点围绕农业生态、能源节约、防灾减灾等主题展开,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知识传播的覆盖面,使农业科普内容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传播,例如,引导和促进车站、电影院、广场等公共场所强化农业科普服务功能。不论是媒体还是大数据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必须保证农业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9-10] ,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农业科普内容、增设农业科普专栏。必须加强技术与理念的融合,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进农业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等理念,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使农业科普工作更加顺利。参考文献:[1]郑淑英,周航.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2):34-36.[2]乔莉娟,马静,焦云红.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现状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21,31(1):85-87.[3]陈妹,杜丽清,陈佳瑛,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普新模式探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18):154-156.[4]陈翠萍,周春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与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9(11):55-57.[5]顾媛,张锋,张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农业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5):60-62,66.[6]陶小洁,霍仕平,许明陆.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59-61.[7]左雪冬,李端奇.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普工作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热带农业,2014(4):78-80.[8]范超,翁伯琦,张伟利.发挥科研院所优势以强化农村科普工作[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06-307.[9]马帅,周晶,赵光远,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7):132.[10]张晶,陈胜文,谢秀菊,等.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6,4(10):25,55.(编辑:季 鑫)陈规陋习,解决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额彩礼等问题。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五好家庭” “乡贤长”等活动,着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新乡县朗公庙镇开展“孝道文化大餐”活动,定期请农村 65 岁以上老年人吃饺子、看大戏,把全镇建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辉县市南李庄村大力开展以文明家庭认领制为抓手的文明创建系列活动,让全村居民都成为文明人。3.4 加大乡村治理力度,实现治理有效努力实现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制度建设,发扬村民民主,不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开展村干部法律培训和村民普法教育,建设法治乡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

篇十: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书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18 卷(第 1 期)

  003112J . Shanxi   Agric . Univ .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1  Vol .18 2019收稿日期:

 2018 - 10 - 20作者简介:葛笑如 ( 1979 - ),女 (汉),江苏新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 “三农”问题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 SKZD2018005 )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综述葛笑如,刘硕(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统领。通过对 2017 年 10 月到 2018 年 5 月发表的 5137 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振兴研究文献存在文献数量迅速增长、研究内容相对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研究热点密集聚团等特征。在分析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其未来演进趋势。关键词: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十九大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816X ( 2019 )

 01 - 0001 - 08Literature review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sinc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Ge Xiaoru , Liu Shuo( College  of  Political   Studies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 China )Abstract :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guilding  strategy  of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 -nese characteristics.By  researching guilding strategy  of rural 5137related literatures published between October 2017and May2018 , it was found that the quant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literature grows rapidly ,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was concen -trated ,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was mainly qualitative , the research hot topic was intensive.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 -sis ,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evolution trend in this field are further explored.Key words :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 Policy ;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的有关研究在数量和内容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研究通过梳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间以 “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分析。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内学术研究用户最多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中包含 “乡村振兴”为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7年10月18日到2018年5月31日,共计检索到文献5137篇。二、研究文献数量特征分析(一)文献总量特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后中国 “三农”问题研究最重要的学术用语,但乡村振兴这一研究命题在学界早已有之。从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来看,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研究热点孕育期 (2004-2016年),以200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回归农业,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出台为时间节点 [1 ] 。这一时期国内学界研究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数量极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尚未形成。第二个时期为文献发表高潮期 (2017 年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研究热度急速上升,文献数量变化态势由之前的少有涉及转为迅猛增长。

 2017年发文748篇,是之前10余年总量的14倍。

 2017年10月到 2018年5 月,文献数量高达 5137 篇,该时期月均文献数量为643篇,发文的数量、质量都是之前所不能及的。上述研究文献总量的变化特征与中国有关 “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农业的实践走向相吻合。农村地区生产责任制的巩固完善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乡村振兴研究热点的产生。2017年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发表高潮期可再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17年10月-2018年3月)。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时间节点 [2 ] ,其间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迅猛提升,文献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形成了众多研究热点。第二阶段为数量回落期 (2018年4月-2018年5月),文献数量显著减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始出现转移。在研究高潮后出现回落现象的原因:一是李克强总理在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将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2018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改革与发展的新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落地处于再酝酿的探索阶段,这需要相  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做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二是媒体热度的下降。浅层报道的表述方式导致时政热度带动下的焦点关注后继乏力,新闻媒体渐呈“疲态”。三是文献发表存在一定的时间推延,为下一阶段研究热度的孕育积攒了力量。图 1 2017.10-2018.05 乡村振兴文献总量变化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二)研究文献作者及机构分析分析研究文献作者,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发文者,并降序排列发文数量最多的11位作者,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间并未形成较强的联系。从发文数量来看,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虽多达5137篇,但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仅有25人;从作者所属机构和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相关政策研究机构。该领域研究较为成熟的机构尚未形成,多为学者独立研究。表1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11 位作者作者 发文数量 所属单位 研究领域韩俊 16 中共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基础科学郑风田 14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市场研究与信息李国祥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经济;市场研究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朱启臻9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农业基础科学叶兴庆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市场研究与信息陈文盛8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及群众组织郭晓鸣8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魏后凯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贺雪峰 7 武汉大学 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魏延安7共青团陕西省委 农业经济;贸易经济;市场研究与信息张红宇 7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企业经济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通过分析发文机构,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机构。按照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最多的11家机构,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发文量最多的11家机构包括5所国家重点大学、 5所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和1家国家重点通讯社,所属学科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公共管理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又根据院校特色与学者个人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如向勇在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中强调要在农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将文化创新意识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全2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18 卷 (第 1 期)

 2019 年

   表 2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 11 家机构排名 所属单位 所属地区 数据库主要类型 发文数量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期刊 452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期刊 433新华通讯社 北京 报纸 324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期刊 255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 期刊 246清华大学 北京 期刊 207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期刊 20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 1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北京 报纸 1810武汉大学 湖北 期刊 181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期刊 18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过程和多领域,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3 ]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期刊刊登文章2868篇,占文献总量的55.83% ;报纸刊登报道1669条,占文献总量的32.48%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解决 “三农”问题的新方案,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和国家农村工作的开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新闻报道与时事评论是文献资料的重要内容。与杂志期刊相比发行周期更短、内容更具直接性的报纸刊物成为了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文献的数据库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报纸刊物。按照文献发表数量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最多的10家报纸,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这10家报纸主要是中央部委直属或各省委的机关党报。官方报纸作为指导全国党政工作的舆论阵地和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它们将发布传播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信息以及刊登重要新闻作为主要任务。因此报刊类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是报道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解读相关政策文件,报纸文献的关键词分布印证了这一点,如表4所示。报纸刊物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等特性,使其成为获取乡村振兴信息资讯的重要直接来源。表3 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10家报纸排名 报刊名称 发文数量 所占比重 主管部门1 中华合作时报 144  8.6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 农民日报 39  2.33% 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3 湖南日报 38  2.27% 中共湖南省委机关4 经济日报 34  2.03%经济日报社5人民日报30 1.79% 人民日报社6青海日报30 1.79%中共青海省委机关7贵州日报 29  1.73% 中共贵州省委机关8河南日报29 1.73%中共河南省委机关9 云南日报 25  1.49%中共云南省委机关10安徽日报 25  1.49% 中共安徽省委机关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   从发文者所属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内较发达的城市,研究内容有明显的就近属性。报刊是直接资讯报道的主要阵地,笔者按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在20篇以上的9家地方性报纸,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这9家报纸多为各级党委的机关党报且集中在湖南、青海、河南等中西部省份。研究文献发表报刊的这种地域分布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状态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中国各地区乡村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值得深思。三、研究文献内容特征分析(一)研究学科视角分析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背景出发,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为切入点,3葛笑如等: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综述

   表 4  报刊频率最高的 10 个关键词排名 关键词 文献数量 所占比重1乡村振兴 720  43.14%2新时代 34  2.03%3乡村旅游 32  1.91%4乡 村 23  1.37%5城乡融合 23  1.37%6美丽乡村建设 22  1.31%7乡村治理 21  1.25%8十九大 20  1.19%9农 村 20  1.19%10路 径 17  1.01%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表 5  发文量 20 篇以上的 9 家地方性报刊排名 报刊名称 发文数量 所占比重 所属省份1湖南日报38 2.27%湖南省2青海日报30 1.79%青海省3贵州日报29 1.73%贵州省4河南日报 29  1.73% 河南省5 云南日报 25  1.49%云南省6 安徽日报 25  1.49% 安徽省7 陕西日报 23  1.37%陕西省8 重庆日报 22  1.31%重庆市9 山西农经 21  1.25%山西省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分区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标体系、路径模式和运作机制等现实性问题的研究已颇有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文献学科结构聚团特征明显,各聚类内部有很强的同质性。其中,农业经济是关注度最高的学科领域,农业经济、贸易经济、金融等经济类 视 角 的 文 献 资 料 2624 篇,占 文 献 总 数 的54.35% ;其次是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等社会治理视角的文献资料,占总数的19.96% 。研究者的学科视角是否可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领域举措的实践进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是乡村振兴研究面临的新命题。(二)研究内容重点分析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可归纳出乡村振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理论精神的阐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政策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具体热点的研究。第一,对理论精神的阐释。侧重于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研究,韩长赋 [4 ] 、张强 [ 5 ] 、韩俊 [6 ] 等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总体要求、目标内容做了具体阐述。第二,对实践经验  表 6  发表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 12 个学科排名 学科 发文数量 所占比重1农业经济 2320  45.16%2政 治 775  15.08%3金 融 124  2.41%4旅游经济93 1.81%5商业经济 91  1.77%6教 育 78  1.51%7文 化 71  1.38%8城市经济 55  1.07%9城乡规划与市政53 1.03%10工商管理 39  0.75%11环 境 35  0.68%12工业经济32 0.62%   数据来源:笔者搜集统计所得的总结。侧重于对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战略实施进程的探索模式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如张静 [7 ] 、赵毅等 [8 ] ;侧重于寻求国外乡村区域振兴运动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如龙晓柏 [9 ] 、杨希 [ 10 ] 、刘震 [11 ] ;侧重从传承与反哺的视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人口流动、文化内涵、产业经济等几个方面,如姜德波 [12 ] 、谭英等 [ 13 ] 、王松良 [ 14 ] 。第三,对政策机制的研究。侧重于如何调整政策机制以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如张军 [15 ] 、郭晓鸣等 [ 16 ] ;侧重于对乡村治理秩序内外权威嵌入机制的探讨,如萧子扬 [17 ] 、唐任伍 [ 18 ] 、赵光勇 [ 19 ] ;侧重于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地域重构机制开展研究,如廖军华 [20 ] 、王博等 [ 21 ] 。第四,对具体热点的研究。侧重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合作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时政热点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如王超 [22 ] 、王景新 [ 23 ] ;侧重对土地制度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论证研究,如汪越等 [24 ] 、陈美球 [ 25 ] ;侧重于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变革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策略,并对户籍制度改革、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管理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陶元浩 [26 ] 、张义祯 [27 ]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乡村旅游 (王晨光)[ 28 ] 、农村经营制度 (王敬尧)

 [ 29 ] 、农村金融 (何德旭)[ 30 ] 、农村基层党建 (宫学芬)

 [ 31 ] 、城镇空间规划 (吴碧波)[ 32 ] 、农民职业教育 (杨璐璐)[ 33 ] 等角度开展研究。四、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从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以定性研究为主。4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18 卷 (第 1 期)

 2019 年

 (一)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角度的不同,在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四种定性研究方法。对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综述式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徐刚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定领域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研究进展 [34 ] 。对乡村振兴战略特定实践模式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的论证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如唐安来等通过对个案的具体分析,聚焦时政热点,论证并提出了出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和采取相应举措的可行性 [35 ] ;霍军亮等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基础缺失漏洞展开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获取共同规律和普惠经验 [36 ] 。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框架的理论探讨多采用历史分析法,如郭晓鸣...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