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5篇

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5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6-24 14: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5篇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XX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今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5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5篇

篇一: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XX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今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 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一些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问题还比较突出。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调研工作的有关安排,近期我通过在 XX 村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听取村“两委”成员及部分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机关包抓的 XX 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 村人居环境现状

 XX 村位于 XX 镇西北部的槐山脚下(属于合并村,原虎河村并入 XX 村),距镇政府 X 公里,耕地面积 X 亩,主导产业是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面积 X 亩,林地面积 X亩,核桃 X 亩,花椒 X 亩,全村 X 个村民小组,X 户 X 人,党员 X 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X 户 X 人,已脱贫 X 户 X人,XX 年实现整村脱贫退出。脱贫攻坚以来,在机关的大力帮扶下,XX 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围绕“脱贫之日就是美丽乡村建成之时”的思路,累计协调和投入资金 1000 多万元,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项目建设,XX 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村“脏”的问题明显减少,“乱”的现象有效管控,“差”的状况逐步改观,“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正在 XX 村逐步变为现实,XX 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XX 年成功创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吃水、道路交通、住房改善、垃圾回收等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短板。争取资金 X 万元实施了 XX 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 X 万元完成了 XX 村整村坡屋顶改造工程;投资 X 万元完成了虎河组通组路 X 公里;

 协调项目资金 X 万元,新栽太阳能路灯 X 盏,新建垃圾站 X个,修复主巷道盖板 X 米;协调项目资金 X 万元完成了主巷道柏油硬化工程、排水渠修建工程;协调绿化补助资金 X 万元,完成村内巷道修复和全村绿化建设工作。

 二是管护机制同步推进。坚持“治、建”与“管、护”同步推进,抓紧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健全保障措施的环境卫生工作要求,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展公共区域保洁和垃圾清运,定期组织群众清理“三堆六乱”,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众共建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三是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新改建的村文化广场成了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委会里农家书屋、多功能大厅,给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协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X 万元,完成了以“美丽乡村、生态 XX”为主题的文化墙 X 平方米,定期开展文艺演出、道德讲堂、“好婆婆”、“好媳妇”、八星励志户等评选活动,助推着乡村文明建设,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 XX 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距中省整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存在一些亟需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群众环境意识还不高。近年来,尽管全市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但受传统文化习惯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民的生活还比较随意,环保意识还不强,门前收拾的相对整洁,屋后柴草乱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还不强,生活观念依然沿用老习惯、老方式。

 (二)群众参与度还不热。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对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是主角。但有些农户将其视为政府和村干部的事情,还有“等靠要”的思想,还存在“干部进村干、群众路边看”的现象,改变群众不良生活习惯还需要持续努力。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强,认为垃圾清理是村上公益性岗位的事,自己只需要收拾还自家院落及门前卫生就行了,参与集体公益事业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户卫生厕所建成后,使用率不高,还是传统用厕方式。少数农民只希望从人居环境整治中赚取劳动报酬,得到实惠,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农村生活污染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塑料袋、易拉罐、酒瓶、建筑垃圾等垃圾逐渐增多,处理难度进一步增大。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很多群众不再使用传统的农家肥种植,而是依靠农药杀虫、化肥催肥养苗等短平快的方式。加之环保意识不强,施药后随手将包装物就地乱扔,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对土壤、水源甚至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比较大的隐患。

 (四)管理机制还不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宽,成因复杂,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责任不够落实、措施不够经常、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更有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虽然 XX 村当前整治工作在道路硬化亮化、村庄绿化、路面清扫、墙面粉饰层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筑垃圾清运、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村民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村委会推动,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重建轻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后期运行管护机制研究不够,部分基础性建设项目还没有落实管理人员和经费,特别是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公共厕所等设施运行维护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影响全村环境整治的持续性。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环境整治思想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将该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采取切实措施,从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立足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学习先进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群众知规划、执行规划的意识,减少乡村乱搭乱建现象。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利用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二)实现环境整治科学谋划。农村环境整治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主要污染

 问题和主要污染源,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三是及早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按照《XX 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结合不同季节和重大节日,每周确定一天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扎实开展以“八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集中整治,实现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三)健全环境整治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政府投入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时,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好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快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根据民俗民情,从垃圾清扫、收集、处置到职责分工、激励、监管等环节建立完善制度,发挥好村级各类组织作用,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格局,明确责任和义务,逐步培育群众责任意识和付费意识。根据实际落实 1 名以上保洁员专门负责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抓好农村的门口、路口、村口、河口等关键点,屋边、路边、河边、田边等重点区域,做到常打扫、常清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

 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财政奖补、帮扶单位争取、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的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争取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合理确定村级保洁员工资和垃圾清运费用,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环境整治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硬件”,“软件”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文明家庭、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学习各地环

 境整治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在见贤思齐中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二: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论坛

 108

 2019 年 10 月 村镇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陈明亮 重庆市开州区雪宝山镇人居环境服务中心,重庆 405400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村镇环境卫生也有了巨大的改善,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镇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之前的村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相关方面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从实践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在环境卫生整体质量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真正意义上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农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整治策略,希望能够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村镇环境卫生;农村环境面貌;整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在村镇的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也有了,长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为农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已需要着重关注的是在具体的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并且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新农村建设质量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结合这样的情况厦门着重探究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整治策略,希望可以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有效的改善。

 1 当然的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垃圾随处乱丢。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落后观念和传统陋习的直接影响,很多村民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比较典型的乱丢垃圾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者在村前路边以及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随意丢弃垃圾,而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村镇的环境卫生质量被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来的公共场合现在成了倒垃圾的场所,垃圾越堆越高,臭气熏天,这样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农村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境况。

 (2)建筑余物乱堆乱放。目前不少农村村民新屋建成之后,因为在主观层面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并没有相对应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会把不用的余物随意对方,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有的时候一放就是一年或者半年,有的甚至是几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村容村貌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使交通受到阻碍,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3)露天厕所建在村前屋后。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等相关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厕所是建在村前屋后或者是鱼塘边上,有的甚至是露天的,而这样的情况直接造成虫蛆乱窜,臭气难闻,对于村容村貌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4)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目前,除了养猪大户外,多数农户也会养上几头猪,但多数的猪舍都是建在屋前屋后,猪舍的粪便,冲洗猪舍的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特别不卫生,而且进一步滋生细菌和病毒,有个别的农户的牛栏也建在村前屋后,造成苍蝇乱飞。村民养的狗和家禽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圈养,在村镇中很常见狗粪和禽粪等,对于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5)村中坑渠污水横流。据调查,绝大多数村的坑渠都是明渠,家家户户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排村中鱼塘或小河小溪。有一个村,村边几口鱼塘,家家户户流出的污水,以及塘边堆积的垃圾,致使塘水发黑,无法进行养鱼,甚至很多村镇的坑渠,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造成垃圾堵塞,臭水长期积压,滋生的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6)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一些老农民说,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都没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农村上述“脏、乱、差”的存在,造成村容不整洁,还滋生“四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疾病进一步传播,对于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这种比较落后的环境卫生必须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使其得到彻底的解决,尽快根除。

 2 造成村镇环境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的关键比较落后,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同时并没有相对应的宣传教育,村民们在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方面都比较薄弱,和村城镇居民有着很大的差距,村民不但乱丢乱扔垃圾,对于杂物也乱放,而且针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行为要求高度不符,甚至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违背。

 (2)管理机制缺失。村镇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缺乏相对应的卫生管理机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的状态。同时也缺少一支相对应的更专业的公共卫生保洁队伍,同时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缺乏更科学合理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指导。

 (3)资金投入缺乏。多数村虽然搞了村级公路硬化建设,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使得村民的出行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长期处于一种资金缺乏的状态,相关的资金投入不足,由此导致“脏、乱、差 ”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4)极少数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这和上级政府的责任息息相关,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搞环境卫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有付出并没有收益,而这些观念的直接影响,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并不愿意花费气力去改善卫生环境,而使农村的环境面貌不能有效实现改观。

 3 进一步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基本措施

 (1)强化舆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永久性标语、村务公开栏、村头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使大家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广大群众关注环境,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环境的良好氛围。

 (2)结合建设实际,完善村镇规划。面对量大面广、分布散乱的村镇,及时制订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村镇规划。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或中心村集中”的思路,合理布局居住点,实行整体规划。

 (3)建立环保机构,落实环保措施。在实际的操作环节有针对性的贯彻落实乡镇统筹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村镇环保管理机构,切实做到落实人员、落实场所、落实经费、落实措施,保障村镇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采取镇村联动、部门合作的办法,重点加强村级环卫队伍的建设,配备 3~5 (下转第 110 页)

 社科论坛

 110

 2019 年 10 月 发达国家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所使用的策略各具特色,但都充分尊重国内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振兴计划。其中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3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都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 20 字方针展开的。产业兴旺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生态宜居关系到生态环境、绿色农业的问题;乡风文明涉及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问题;治理有效讲的是农村基层的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落实治理有效的要求;生活富裕讲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包括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保障,也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丰富、深刻,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1)产业兴旺 想要实现乡村的快速发展以及达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首先需要注重乡村范围内的产业兴旺。尤其是现代化建设,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实现技术和农业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借助更多的高新技术助力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及产量的提升,以此搭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延伸,经营体系以及产业链体系,保证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民的盈利。这个方面也应当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借鉴。在乡村地区组建农业企业,同时向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金融以及保险类服务,逐渐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

 (2)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牧区精气神,加快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

 (4)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农村牧区民生,围绕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牧区民生短板,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让农牧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5)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总之,2019 年将是中国极不平凡之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 41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解决农村短板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 16 年以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既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又足以表明中央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决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鹿心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J].当代江西,2018,159(03):6-11. [2]刘自敏,杨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产经,2018,208(05):58-60.

  (上接第 108 页)

 名保洁员,全面负责乡村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与保洁。出台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制订长效管理机制,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方面的法律手段,使农村的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4)增添环保设施,从根本上有效加强环保管理。在村内设置垃圾处理点,加强村镇环境管理,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个人,由专人进行负责和管理,针对相对来说比较规模化的养殖场等场所,施行干粪便、湿分离、干粪回收生产、废水进入沼气池等手段,变废为宝,努力实现零污染排放。

 (5)着重突出环保重点,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村镇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以“三清”(清理粪便、清理柴草堆、清理垃圾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厕所水冲化、厨房燃气化、镇村道路硬化、庭院内外绿化、主要街道亮化,整体实现镇容村容整洁,确保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使新农村建设质量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6)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使村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结合村镇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求,将环保规划与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结合,并且贯彻落实“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针对排污费征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污染排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要着重针对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把握问题的根源,以此为抓手,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在具体的操作环节要确保各项环境改善措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和执行,使相关内容呈现出更大化的效益,以此更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农民拥有质量更高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梦龙.基于湖北省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陈国成,李文斌.加强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J].能源与环境,2014,3(2):58-60.

篇三: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XIANGCUN KEJI 2016 年 3 期(中)村乡 科技XIANGCUN KEJI当前村容村貌整治问题研究杨昌玉(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重庆 401420)[摘 要] 村容村貌整治是我国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范围最广、数量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点。其整治中出现的瓶颈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去克服,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基于此,针对村容村貌整治存在的瓶颈,介绍村容村貌整治的“五个方面”。[关键词] 村容村貌;整治;瓶颈;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6)08-46-2村容村貌整治是我国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范围最广、数量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点,但这又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1 目前村容村貌整治中存在的瓶颈我国幅员面积辽阔,各种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村容村貌整治存在的瓶颈有一些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如下。1.1 先天条件弱,脱胎换骨难我国的一些农业大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环境的恶劣加之观念的闭塞,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文明习惯的进程。即使是地理条件较好的村,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设施也相当薄弱,有些地区甚至还是空白。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和建筑垃圾呈N倍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2 认识不到位,工作推动难无论是一般的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对村容村貌整治的重大意义都缺乏清楚的认识。一些干部缺乏大局观、主动性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和“小算盘”。一些百姓小农意识严重,自私心强,环卫主体意识普遍较弱,整天沉溺于一些陈规陋习,担心整治后的“不习惯”成为了他们拒绝改变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识的缺位,让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进展缓慢。1.3 手长衣袖短,米少做饭难村容村貌整治的范围广,在全面推进的同时拟建美丽乡村示范点,但这些建设资金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

 “米少做饭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开展。1.4 民众参与少,独唱大戏难尽管村容村貌整治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百姓的人居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却在这项工作中甘当一个旁观者,甚至还有人成为了“阻扰者”。

 “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在当前普遍存在,民众参与度不高,政府孤掌难鸣。1.5 制度不到位,长效整治难村容村貌整治对农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以前虽然也开展过“爱国卫生运动” “五城同创”等,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制度的保障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即使有相关的条文,也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其约束的功能不大,激励的导向也不能真正形成。2 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清楚地认识村容村貌整治中的诸多困难,理性对待,科学施政,循序渐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2.1 摸清家底,科学定位,确保分类整治到位一是家底要清。按照街镇管辖的原则,由各镇结合村容村貌整治的相关精神,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村容村貌的整治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泥鳅黄鳝抓住一样长”。条件好的村可以按市级示范村、区级示范村以及镇级示范村的目标奋进,条件差的村“自扫门前雪”也要落到实处。通过准确定位,让条件好的村有突破、有提升,条件差的村有作为、有改观[1] 。2.2 大力宣传,强力规范,确保观念转变到位2.2.1 宣传平台促认知。利用文化馆的送文化下乡、农委的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基层党校、村民组织等载体,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图片展和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引导。2.2.2 强推手段转观念。宣传引导所能发挥的功效是有限的。尊重民意是天职,但规范之初必行非常之手段,如村规民约强制规定、违规处理兑现到位等。2.2.3 专题教育改意识。大力开展“自扫门前雪”教育活动,先从自家做起,从我做起,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改落实。大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改陋习”的乡风评议,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逐步改变村民对环境卫生的认识。2.3 专项投入,多措并举,确保资金投入到位2.3.1 预拨专项资金。要将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看作是重点民生工程,财政再困难,也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根据每个镇的实际情况,划拨一笔村容村貌整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16.08.032

 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3 10:13:43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412.S.20170713.1013.064.html

篇四: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 20 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条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乡村治理力量薄弱、治理理念滞后,自治能力弱自治意识淡薄、法治建设不到位、德治力量变弱、形式主义普遍存在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来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治理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治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实现乡村振

 兴需要乡村社会治理实现“善治”的有力支撑。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势必要对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治理理念进行重塑,以解决基层治理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前阵,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 年我国全面脱贫摘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新的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涌现,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乡村治理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成员老龄化情况突出,发展年轻党员困难重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党员干部队伍结构老龄化,加之村干部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担任村干部,还有部分村支书考虑到退休后无收入从而打压年轻有能力的人入党,这就造成干部队伍储备不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软弱涣散的现象,增加乡村治理难度。二是农村精

 英人才匮乏并且流动性强。村庄里凡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都选择了留在城市,村里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很少,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造成了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的缺失。

 2.。

 乡村治理理念相对滞后,自治能力弱自治意识淡薄。

 当前在基层政府和群众对基层治理主体、治理体制等存在思想认识误区,治理理念的滞后至今没有得到及时转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乡镇以上的政府部门往往将村委会(社区)作为自己的下级单位,对其直接发布行政指令和安排任务,互相之间形成了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导致村委会的行政色彩过浓,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行政管理事务上,造成政府行政职能和基层群众自治不分的现象。另一方面使得村民过度依赖乡镇政府,村民的自治能力弱和自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庄的公共事务不热心,参与意识不强,不能积极配合,村里举行一次村民会甚至需要一点物质奖励才会有村民参加。

 3. 乡村治理中法治建设不到位

 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实际上在基层往往会出现“自治治不到,法治治不了,德治治不好”的情况。乡村是法治中国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各种社

 会矛盾集中多发地带,其治理法治化难度大,任务艰巨。具体表现为,一是乡村基层干部依法治理水平尚待提高。乡村社会具有它独特的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的特征,这就使村干部,在处理事务过程中存在讲人情、讲关系,用“人治”思维处理问题。二是村民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法治宣传不到位。乡村长年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是些老幼妇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加之政府对于法律知识的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村民的接受度和宣传效果不佳。三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村民现实需求,乡镇公检法力量和行政执行力量不足、乡村律师奇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4. 乡村社会治理中德治力量变弱

 乡村人口的流失导致空心村现象在乡村的普遍存在,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消退,乡村传统文化共识、价值观不断被削弱,在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一些城市的俗文化被村民盲目接受,再加上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不断渗透,将一些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在乡村散播,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尊老抚幼等传统美德在不同程度上淡化,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这也使原来主要依靠“德治”的乡村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5. 乡村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遍存在

 当前在基层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遍存在,这也是当地基层治理水平滞后最直接的表现。一是当地治理方式及考核机制存在问题。镇、村两级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上级政府部门对镇一级的考核结果作为奖金、人员晋升等的主要依据,这种层级式考核会使村(社区)成为最底层的考核实体,而村(社区)就成为镇一级的下属单位,而非群众性自治组织。二是“办事留痕”应付上级检查耗时耗力,基层工作中要面临着大量的检查,这些检查工作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印证资料,填报大量同质性表格,同时还要上传到各种工作 APP 中,使得村干部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各类表、卡、册的填报和迎检中,真正用于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精力不足。

 二.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深化:

 1.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支部书记能否发挥领头雁作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首先要选好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这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吸纳优秀青年党员。人才资源是我党重要的政治资源,目前,乡村建设中最缺的就是人才,要通过建强人才来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农村基层战斗堡垒。要重视对年青党员的发展,把对党忠诚、愿意为群众办事又有能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和吸收愿意回村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最后要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激发村干部干事动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2. 加强乡村“ 自治” 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对基层自治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要實现乡村的治理有效,关键就是要确保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因此要完善乡村自治体制,形成多元主体的乡村自治。一是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在建立建全“四议两公开”、“村民议

 事”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或民主自治章程,使各项事务在制度的框架内规范有序运行;二是制定村务公开制度。做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事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审议监督,让党务、村务、财务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建立群众参与制度。由村民选举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代表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参与、审议、监督村级事务和财务,让群众有效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四是严格依法选举。提高群众换届选举的参与度,严格按照《党章》、《基层组织选举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应给予相应指导,将思想政治觉悟高、有能力肯奉献、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选出来。

 3. 加强乡村“ 法治” 体系建设

 治理有效,法治先行。随着实施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治理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法治,新形势下,乡村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使得村民对法治的需求增强,法治在基层社会中的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首先,要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党委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储备,同时,乡村干部更要善用法,在工作实

 践中做到依法制定政策、依法执行政策,推动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行动。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在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法治建设考量指标中的重要标准。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对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政府需要将更多的公检法以及法律人才向基层下沉。三要提升乡村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认知水平,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选取贴合乡村实际的法治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法治节目,法治宣讲,将典型案例图文并茂的通过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向村民进行宣传学习

 4. 完善乡村“ 德治” 体系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润人心,以德治国一直是中国的治国方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是维护乡村良好秩序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乡村德治的重构来推进“治理有效”,首先要构建与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道德内容。不同的时代,“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新时代,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乡村人民群众的情感认

 同与行为准则。其次要充分挖掘乡村中有文化、有威望、善协调的人员成立调解小组或道德评议小组负责矛盾纠纷的调解和评议,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最后,要在乡村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规”建设,营造“户户建设好家庭、人人弘扬好家风”的浓厚氛围。

 5. 加强乡村“ 智治” 体系建设

 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科技支撑”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治理手段的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广大地市一级建设了综治平台,实施雪亮工程,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科学化、治理手段精细化。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发挥信息化支撑,增强乡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逐步完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从而更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冲击着原有乡村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心理,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坚定而有信心,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面对新形势下乡村社会治理中

 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果实现善治,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篇五:乡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存在的问题

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 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及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如何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笔者身在基层党校,试从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与老百姓的盼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从 XX 市农村地区来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中,如何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在美丽的人居环境之中,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更能到得健康文

 明生活方式的滋养。人民吃上美丽环境之中种养加工出来的食品,可以吃得更放心,更能从源头上预防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中激活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行动。整治行动具有紧要性和现实性,为治标赢得时间与机会。可以为全面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获取经验,助力减排承诺的落实。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 (一)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

 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以秀山为例,

 XX 年接受国家扶贫验收后,仍有千余户未脱贫户,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病致贫。

 (二)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统一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加之考核上,大部分乡镇只是每年进行一两次考核,乡村评比奖励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投入没跟上,清扫保洁队伍不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三)镇村规划未能全覆盖,环卫基建滞后

 目前,我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管理水平较低。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乱泼乱倒,自由排放状态,对河流、地下水有污染。户无垃圾桶,居民点无垃圾箱体,乡镇缺乏转运设施,县上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

 “重城市,轻农村”的污染防治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又无专门立法,相应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规之中。而各地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以上下级之间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对广大村民不能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对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处罚措施,且部分村民漫天要价、刁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致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乏力。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干部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

 思想是行动先导。植入健康的思想,会提高行动的方向性。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成为指导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关键。培训可以由上级政府和部门,或结合当下开展的“乡村振兴讲习所”送课下乡,以乡镇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印发资料、上辅导课,现场讲解;或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赴异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建立起一支愿干事,懂业务、能办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伍。

 破陋习,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持续发力。一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卫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通过村文化墙、广播、标语等媒

 介进行宣讲释惑;四是建立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乡村振兴讲习所”常年开设环保、健康教育实践课,带动村民转变观念。

 (二)夯实“ 四级” 责任制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做实组织领导责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联系村(居)、干部联系农户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二是强化镇街属地责任。明确属地乡镇(街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划片包干,负责辖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明晰村居具体责任。明确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村规民约、自治公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收费、村环卫保洁员管理、卫生评比等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公示。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日常管理。四是激活群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村规民约,自觉维护村容环境卫生,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规范有序摆放院落杂物,自觉缴纳卫生费,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养成

 良好的衛生习惯。每月由村上组织对户卫生进行评比,每月评出两户卫生户,两户落后户进行公示。

 (三)健全农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 清集转运处” 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源头减量”的原则,建议县域范围推行农村垃圾“三级分类,四级处理”的模式,建立专门清运队伍。即第一级分类:村民初分人桶,或自主填埋或进入统一设置的沤肥池;第二级分类:废品资源化回收处置,区县应制定奖励政策,对积极实施第二步分类的家庭适当予以奖励;第三级分类:在各乡镇的垃圾集中收运点对垃圾进行分类。这样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从而到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乱堆现象。同时镇级层面建立垃圾中转站和镇级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村(居)按一定村民与保洁员的人数比例,如每 100 户 1 名环卫保洁员的标准,组建村级保洁队伍,并配备清运手推车。可以采取“固定+兼职”的方式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将保洁员作为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户家庭,实现保洁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机制。

 (四)加强村镇规划管控,夯实发展基础

 以规划为引领,合理布局农村空间,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是坚持“多规合一”,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着力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二是注重村(居)整体规划,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倡生态环保;三是在规划中注重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各地风俗习惯,本着突出村(居)特色的原则,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研究出台乡村清洁工作地方性法规

 可以积极开展市级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立法工作试点,出台地方性乡村清洁条例等,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实现对群众生产生活的规范治理,从立法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市级立法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城乡环境一体化原则,实现环境投入的均衡配置和农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二是坚持立法与完善体制机制同步原则。建立农村人居環境保护专门机构和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完善必要的监测设施设备。三是坚持前瞻性原则。根据“地方法适度超前”的原则,紧密结合 XX实际,从农村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人手,针对我市特有的、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

 地方,出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从法规层面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问题。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