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绝代才女林徽因

绝代才女林徽因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她是演员,曾是三个最优秀男子心中永远的“齐德拉公主”。在“太太们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着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改革先锋人物、大文豪胡适称赞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才子诗人徐志摩《偶然》中那个深情款款的“你”,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绝顶聪明的小姐”,她是学界泰斗金岳霖心中永远的“女神”,并为之终身不娶……她就是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贤妻,梁启超的儿媳,著名学者林长民的爱女。一个象牙般美丽的女子,一个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时代先锋,一个周身洋溢着太阳光辉的人间精灵!

少女闺中不识愁 学成伴读诗与画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原名“徽音”。林家是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清朝的进士,曾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任职。父亲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工书法,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著名的学者,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林徽因的堂叔父就是在狱中写下《与妻书》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从小,林徽因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时,移居上海,人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林长民任职北洋政府,将全家迁往北京,林徽因转入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林徽因对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修养,这为她后来在建筑学、美学和诗文创作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6岁时,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增长见识,感受西方文明,并且在游历中,受邻居女建筑家的影响,对建筑学产生兴趣,找到了人生目标——做一名建筑学家。

青年时代的林徽因就在数学和绘画方面展现出不凡的天赋。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人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林徽因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三段爱情故事中的“齐德拉公主”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有三个男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她的夫婿建筑学家梁思成,一个是诗人才子徐志摩,一个是为她终身不娶的学界泰斗金岳霖。这三个男人影响了林徽因的一生,贯穿着她的情感世界。

林徽因与徐志摩当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猜想,是那时文坛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年,徐志摩的诗作和才华广为人知,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人是因为关注徐志摩才知道林徽因的。

1918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后来因为崇拜西方哲学家罗素,他离开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希望在英国能够亲耳聆听偶像的讲学。可是,徐志摩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不久前刚刚去中国讲学了,遗憾的徐志摩只得在剑桥附近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来,等待罗素归来。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且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当年林徽因16岁,还是个中学生;徐志摩24岁,已经为人夫、为人父。正值青春芳华的林徽因,纯洁懵懂,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让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谈甚欢,他们相约在波光潋滟的康河上泛舟游玩,在康桥上指点美景、赋诗吟唱……面对这样一个如此美好的女子,徐志摩一下子就被林徽因吸引了。他十分欣赏这个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有着新女性才学的小姑娘,林徽因的端庄、秀丽、风采更让这位浑身洋溢着浪漫情怀的诗人难以自禁。他曾经给林徽因写过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想到,这封信却把林徽因“吓倒”了。不久,林徽因随父亲提前回国,与徐志摩不告而别。

岁月流转,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见时,林徽因已与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即将嫁作他人妇。虽然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依然保持着来往,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的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以书信交流。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1924年4月,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泰戈尔在华的行程。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泰戈尔左右的照片,被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以醒目的版面刊登出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以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的描述最为传神:“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至今仍传为美谈,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许多人都希望才子佳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在所有人善意的愿望面前,林徽因以她不同于一般女子的冷静和理性,做出了毅然的选择:在浪漫不羁的诗人与儒雅谦和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了踏实稳重、平凡厚道的梁思成;“在享受即时的虚荣与追求学问理想之间,她选择了学业和理想”。这一选择不免让当时的许多人不解,甚或唏嘘。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至此,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所谓“感情”随着林徽因的离去,在人们的一声叹息中划上了句点。

1928年春,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同年8月,夫妇俩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回国后,徐志摩与林徽因一直保持着朋友的情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诗文创作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也许没有那样热爱诗歌”。在文学方面,徐志摩给了林徽因很多的帮助,这可以从林徽因的诗作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徐志摩的风格得到印证。1931年11月19日,为了赶去听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小礼堂的一堂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报告,徐志摩冒雨乘机,结果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怎不叫人扼腕。闻知悲号,林徽因伤心欲绝,悲痛不已,两次作文悼念知己。

对于徐志摩,他的才华、浪漫、洒脱、飘逸是林徽因欣赏的、爱慕的,但这一切又是她无法掌握的。这最终令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然而,对徐志摩的爱,林徽因是能够感受到的,她也十分珍视这份感情。徐志摩遇难后,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在失事的现场捡了一块烧焦的木头,梁思成以为是飞机残骸(那时候的飞机有些部分是

木制的),便拿回去带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去世,一直没有摘下来过。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在她的追悼会上,有一幅挽联格外深情贴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幅挽联出自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之手。金岳霖,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金岳霖是林徽因生命中的另一位知己。为了林徽因,他终身未娶。因为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以取代林徽因。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恋近乎执着,他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爱的理解。多年来,金岳霖一直与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成为逐“林”而居的“游牧民族”。梁家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经常是沙龙的座上宾。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才情、人品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慕。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持久而深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沉淀。汪曾祺先生曾在《金岳霖先生》一书中记述了这样的细节:林徽因去世多年后,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郑重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惊诧之余,无不唏嘘慨叹。即便是几十年后,当金岳霖先生八十高龄,年少时的青春激情早已化作云烟飘散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时,“他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语不发,紧紧握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徽因在金岳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与林徽因很早就相识了。当年,林、梁两家世代交好,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多年好友。这样的家庭关系,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有机会经常接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梁思成担任舞台设计。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最终走到了一起。1924年,在梁启超和林长民的安排下,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学习期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两人的感情。四年后,在收获学业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爱情。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梁思成对爱妻呵护备至,林徽因对丈夫也是照顾有加,两人沉浸在幸福甜蜜中。学成回国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共同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

梁思成对于林徽因的爱是踏实的、厚重的。他的爱不像徐志摩狂风暴雨般的猛烈,不像金岳霖那如长沟巨壑般深邃,他的爱宽容、稳重、真实,这使得佳人最终抛弃了虚幻的浪漫而选择了真实,将爱情放到平凡、踏实的婚姻生活中。梁思成的才华并不逊于徐志摩和金岳霖。他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足以让林徽因不后悔她的选择。只不过,梁思成没有那样轰轰烈烈,而是他将他的感情完全融入到每一天的朝夕相处中,融入到工作上每一次激烈讨论中,融入到病榻旁不离不弃细心照顾中……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也是无私的,这体现在她对林徽因无条件的信任和包容中。面对金岳霖对妻子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度和宽容,去处理三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以致他与所谓的“情敌”成为邻居好友,多年相伴却各自坚守着承诺。这样的丈夫怎能不让妻子动容!

投身古建筑拯救工作的女建筑学家

1928年春,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的工作,加入了由梁思成等人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在我国最早应用现代科技对古建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团体,性质相当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学会。1931年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期间,营造学社成员主要做了两件意义非凡的工作:一是以故宫建筑群为样板,以故宫内的工匠为师,参考民间建筑则例,编成第一本以现代科学观点、方法、语言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这本书的出版破解了古代工匠们的千年密码;二是以河北蓟县的唐代建筑独乐寺为开端,对华北、山西、河南及江浙的1823座古建筑做了实地测绘考察,并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出版了《中国建筑参考图集》10集。林徽因协助丈夫梁思成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使学社成为在中国和世界享有声誉的学术组织。

为了抢救掩埋荒野、即将被遗忘的珍贵古建筑,完成《中国建筑参考图集》的出版,林徽因和丈夫一起远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实地考察、研究、整理。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古建筑物两百余个,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梁思成夫妇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还写下了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合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思成一家先避难到了长沙,接着又辗转来到了西南的昆明、重庆。因为战乱动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梁家的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人不敷出,有时他们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难能可贵的是,林徽因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洗尽铅华,“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在一封1940年11月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林徽因曾描述了她的邻居哲学家金岳霖战时的生活:“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又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虽然,生活困苦不堪,但林徽因和梁思成仍不愿离开祖国,他们拒绝了美国大学的高薪聘请,选择留在祖国吃苦,为的就是能同祖国共苦难。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回到北平。1948年年底,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梁思成夫妇想到古城无数百年建筑可能毁于战火,日夜不眠,寝食不安。1949年初的一天,两位解放军拿着一张北平军用地图突然来到梁思成家,他们要求梁思成夫妇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

护,这一举动让梁思成夫妇十分感动,随即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这本书后来演变成《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夫妇二人共同执教于建筑系,为培养新中国早期的建筑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她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十余篇。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计划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林徽因还十分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加试制。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说:“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病中佳人化作西子泪

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病,抗日战争期间,长达八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使得她的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病痛的折磨,让佳人愈发成了一个苍老憔悴、不停咳喘的“病西子”。萧乾在《才女林徽因》一书中记述:“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进入中年后的林徽因,身体上的不适让她时常流露出忧郁之情。即便如此,病榻上的她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通读了《二十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

在林徽因的建筑论著中,她总是将建筑学家的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作家的浪漫、唯美的气质结合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周严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中国古建筑在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读她的论著,不枯燥、不艰涩,反而像在读一篇美文,愉悦享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林徽因外,没有人能够将科学与文学融合得这样生动。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上。紧接着她又先后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作风格如人,不仅清丽温婉,而且韵律自然,深受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推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还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1955年4月1日,病重的林徽因拒绝吃药,最终辞世。享年51岁。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