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近代职业教育概念的辨析

近代职业教育概念的辨析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8 14: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起源于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潮,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实业教育逐渐演变为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又衍生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等,理清职业教育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概念;分析与思考

作者简介:杨智(1982-),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1-0061-04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变,职业教育在中国逐渐完善,包括指导思想、制度、办法等。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清末的实业教育到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从职业学校教育到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等多种形式交叉并存的职业教育格局。近代以来,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思潮、制度、办法等方面的探讨,对职业教育类概念的认识基本都局限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范围内,即使有些文中提到了一点,也基本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本文是在对近代职业教育史料进行收集的过程中,查阅了相关的职业教育史料,从职业学校的开办、科目的设置以及民国学者对概念的解释出发,认真整理、归纳而得出的一点见解,以期能加深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民国学者对实业教育内涵的探讨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王朝的“天朝迷梦”在这一瞬间破碎,闭关自守的大部分中国人几乎都不相信这是事实,但这毕竟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这一巨大震撼,也震醒了部分中国人。林则徐、魏源、左宗棠等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的。通过这一批“有识之士”的翻译与介绍,大量的西方近代先进工业思想进入中国。作为战败国的中国,把战败的原因归咎于武器的落后,而没有意识到武器装备不精的原因是科技的不发达,科技不发达的背后是因为教育的落后。“抱着头疼医头”的态度,军工业作为实业教育的嚆失也就理所当然了。

(一)从政府颁布的学制或一些奏折可以看清职业教育在1922年以前所包含的学校类型。1896年,盛宣怀奏请南洋公学,其中有“程课之序,与夫农工商兵之莫不有当”[1]。1896年2月,张之洞在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中言:“奏为江南现拟创设储才学堂,分立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2]1913年,“公布《实业学校规程》,当时实业学校的种类,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实业补习学校。”[3]在1918年12月6日的教育部训令第483号中规定:“查实业学校设立之目的,在授学生以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使毕业后即能应用于社会。”[4]从这里可以看出,实业教育主要是农、工、商三科,因为商船科按照其性质和特点,应该属于工业科。

(二)黄炎培从英语的词义出发,分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他认为“实业教育……英语为industrial education之名词,依其本义,仅限于工业教育。东方译为实业教育,亦仅限于农、工、商三种,而医生、教育等不与焉。”[5]

(三)从当时学校的开办情况来看,首先是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是一所军事工业学堂,主要学习轮机、驾驶等,接下来在全国各地创办了一系列的学堂,例如安庆机械所、天津水师学堂等。这类学堂基本都属于军事工业学堂。而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农业职业学校是1896年江西高安蚕桑学堂,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女子职业学堂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进入教育系统中。1913年8月教育布公布《实业学校令》,其中第三条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实际上,早在1904年2月,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即上海女子中西医科学校正式成立开学。[6]因此,实然意义上的非农工商的职业教育在官方文件还没有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以前就存在于社会上。

二、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

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在《添聘普通教习文》中写道:“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离”。[7]这是职业教育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中国人写的文章中。而职业教育一词正式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始见于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自此以后,职业教育一词才逐渐流行开来。

(一)职业教育内涵的多样化理解

⒈首先看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他认为职业教育分广义的职业教育和狭义的职业教育。就广义而言,凡是教育都含有职业的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就狭义而言,“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在本文中,我们所谈的是黄炎培所说的狭义的职业教育。

⒉家王克仁?譹?訛从职业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用的角度来阐释职业教育,“从个人方面看,是教人得着普通知识的基础,和专门的技能,至少总能在他的事业上有些成功;从社会方面看,是使人适所事,增加社会经济的实效,并且改良他的生活方法和情形,加添结果。”[8]

⒊潘文安②认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理解职业之重要,以涵养其职业上之知识道德且与以农工商初步之基础以为实际职业之准备”。[9]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实施职业教育应该包括的内容出发,阐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⒋江问鱼③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出发,认为“在职业教育范围内,原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兼升学指导三项”。[10]进一步细化了职业教育所包含的因子,给大家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提供了另一个清晰的视角。

归纳起来,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个体从事某项职业所需之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人谋生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部分为三部分,即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

(二)对职业教育子概念涵义的分析

⒈职业补习教育。职业补习教育的名称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称谓而演变来的,原称实业补习教育。早在19世纪末,实业补习教育就已经出现在清政府教育的法令中,“光绪二十九年所颁布的《实业学堂通则》中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及艺徒学堂”。[11]这是实业补习教育首次出现在清政府颁布的法令中。1910年颁布的《实业补习学堂章程》,其中再次把职业补习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尽管这样,“实业补习学堂之设立,未多间也”。[12]与职业教育的称谓一样,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以后,职业补习教育的称谓才正式出现在各种学制及报刊杂志中,同时职业补习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方式也逐渐普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

职业补习教育是“‘对于已从事职业者,补充其现有职业应具之知识、技能,或增进其他职业之知识、技能’,‘对于志愿从事职业者,授以职业之知识、技能’,并予以公民之训练的教育。”[13]职业补习教育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作为一种特殊的非学校传统的教育形式,在施教对象、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民众普遍文化水平及其低下的情况下,单纯的职业补习教育的开展很困难,所以总是与基础文化补习教育、民众教育等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即使是学制系统的规定,也遇到同样的困难。于是,1943年把1940年颁布的《补习学校规程》与1933年颁布的《职业补习学校规程》两项规程合并为《补习学校规程》,并于1944年国民政府公布实行。

⒉职业指导。“所谓职业指导,便是对于个人,而与以关于职业的准备、选择及就业后的进步向上之合一的系统的辅导。”[14]民国时期关于职业指导的概念尽管很多,但基本都是把职业指导看作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职业陶冶、职前准备、职业中的指导以及职业后的进步与提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形式。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比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的范围要广,已经渗透到普通教育之中,如职业陶冶就是要求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实施的。从职业指导实施的程序中,可以窥见职业指导所要做的工作,包括调查职业状况,研究学生个性,然后以本地职业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为基础而实施具体的指导工作,以达到最佳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包括课堂指导,职业指导机构实施的一对一指导,指导学生到工厂去参观访问,指导机构举办社会活动,比如一星期职业指导活动,还有对在职职工的发展性指导等。尽管职业指导并不教给学生相关的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基于职业选择和进步的辅助性工作,但是在信息不灵通,实业不发达的近代社会,具有无法取代的实用价值。

三、对比与分析

(一)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⒈黄炎培先生从范围和用途两个方面来论述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之间的异同。首先,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皆以解决生计问题为目的,然其范围不同。实业教育之高焉者,高等专业实业亦属之;其下焉,反为职业之预备者亦属之……实业教育,亦仅限于农工商之种,而医生、教师不与焉。职业教育,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15]其次,从教育的用途来看,“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实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其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职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则完全主用艺术。”[16]从纵向上看,实业教育还包括高等实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则不包括;但是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陶冶、职业预备,而实业教育则没有这部分。这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的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的。

⒉从当时实业教育的统计来看,在1907年的教育统计中,把实业教育分为四种,农、工、商及实业预科四种;1909年的统计中把实业教育分为农、工、商、实业预科及其他。如果这个“其他”不在农工商这三科的范围以内,那么在实际层面上,实业教育就已经超出了黄炎培所说的农工商的范围。在官方的文件中,职业教育的名词首次出现在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中,即就是说,如果以官方的文件为标准,那么1922年以前的以培养技能为主的学校,包括医学、家事等亦应该属于实业教育的范畴,实业教育的范围亦应该比原来所定义的农工商范围要广。所以,在实际层面上,实业教育已经超出了农、工、商三类的范围,医学、家事等应该包括其中。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职业学校(如女子职业学校)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就已经出现,它们尽管参照实业学校规程办理,但是并没有把它们纳入实业学校的范畴,而是一种与实业学校同时并行存在,一起发展,一直到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的称谓为止。根据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后一种解释更具有合理性。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补习教育之间的关系

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前身是清末的实业补习教育,随着职业教育名词的普及,职业补习教育也就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民国初年,职业补习教育的开展不及普通职业学校教育的开办红火。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职业学校的开办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职业补习教育作为先前职业学校教育的补充逐渐得到社会的青睐。从概念出发来看,职业补习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个部分,其学生平均年龄比一般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平均要大,更偏重于在职的辅导和培训。职业补习教育所设科目的范围和形式比普通职业学校教育更为广泛,办学形式更为灵活、更经济,适用性和服务性更强,弥补了职业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民国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职业学校教育比起职业补习教育来说,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要略显欠缺。职业补习教育还有一个特点是和普通补习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廓清职业补习教育和普通补习教育,在实践中是很困难的。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关系

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一样,是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动因是为了解决教育与职业不沟通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于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同样适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导其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如何择业,以及就业后的心理预期辅导等。而对于职业补习教育,它的作用在于如何根据就业后学生的行业状况、心理特点来提高职业能力,属于职后提高的范围。但是,与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指导所涉及的

范围要广,已经深入到普通教育之中。包括小学的职业陶冶、升学指导、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指导。

四、思考与启示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及社会变革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从近代职业教育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看,近代职业教育的概念之间存在概念定位不明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显示出混乱的迹象,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一种缺乏理论支撑的困境,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发展,势必其前途不尽显光明。究其原因,不外有下:

(一)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理论基础的薄弱

职业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短短的几十年给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民国初年,职业教育最终从所谓的“辉煌”走向了“没落”。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抛开职业教育在实际中所取得的成绩,从当时的期刊文章,出版书籍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对国外职业教育办理思潮的引进,即使涉及部分探讨国内实际办理状况的文章,也不外乎是一点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职业教育在近代中国理论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至于为什么理论基础薄弱,从职业教育的最初名称和学校类型来看,最初名称叫实业教育。该词来源于英语industry education,是工业教育之意。至于在中国为何把它翻译成实业教育,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空疏无用而提出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仁人志士引进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用”。这导致实业教育的办理者在办学的理念上就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没有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没有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从民族素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后来职业教育的转型可以证明这一点。至于后来叫作职业教育,是在实业教育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实业教育与举办者逐渐明确单纯的实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根本无法解决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逐步演变而来的。

(二)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致使研究者无法顾及理论研究

民国初年,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况,既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内又是战乱频繁,封建残余势力还在苦苦抗争。同时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基础遭到破坏,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制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建立起来。职业教育作为“舶来品”,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时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既缺乏实践的土壤,也缺乏理论基础。实业教育的办理只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一些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研究者在缺乏职业教育生存的基础的情况下,只能依据国外的办学经验做实验,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改进,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体现在概念上就是导致了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

(三)职业教育办理者和研究者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清末,实业教育举办的初衷是振兴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目的是妄图解决中国在战争中武器装备不精的问题。这也是最初职业教育提倡者的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从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上看,举办经费主要来源于实业家和一些社会开明人士的集资。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举办肯定得依照实业家的意图,因为投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这是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弱化了职业教育中教育的成分,也可能是社会上某些人把职业教育叫做“饭桶教育”的原因之一。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一方面得顾及实业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举办职业教育是着眼于社会改良,试图为社会经济发展谋利。殊不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尽管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从实业教育演变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分化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等,这反映了在职业教育部同仁的探索中,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但这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引进而发展起来的教育形式,注定要成为畸形的教育形式。

注释:

?譹?訛王克仁(1894-1981),贵州兴仁县人,1918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并获得学士学位。1921年官费留学于美国芝加哥教育研究院,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归国后先后在东南沿海和四川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多所大学任教授,担任过江苏省立无锡中学校长,创办了贵阳师范学院且任第一任院长。代表作有《西洋教育史》,译著有《全民教育制度的演进》等.

?譺?訛潘文安(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起之一,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曾担任中华职业学校的校长等职务.

?譻?訛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别号补斋,江苏灌云县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起人之一,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曾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同时兼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2~1950年间,先后任中华职业教育学校校长、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校长、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长、比乐中学校长等职.

参考文献:

[1]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6.

[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05.

[3]蒋致远.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一次,第二册,丙编[M].台北:宗青图公司印行,2006:374.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00.

[5]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9.

[6]宋荐戈.中国近世教育通鉴(教育专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0.

[7]白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14.

[8]王克仁.文雅教育和职业教育[J].中华教育界,10(1):5.

[9]潘文安.军国民教育与道德教育[J].中华教育界第7(5):1.

[10]江问鱼.今后中国职业教育究应如何改进?[J].中华教育界,(复刊)2(9):48.

[11]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70.

[12]同上,571.

[13]汪光华.近代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3):19.

[14]朱经农.职业指导与学校教育[J].教育杂志,17(5):5.

[15]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9.

[16]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9.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