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区域合作视角的西三角经济圈规划构想

基于区域合作视角的西三角经济圈规划构想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7 14: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鉴于西三角经济圈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良好基础和现实差距,国家应尽早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本文从“一心双核多轴带”的城市群体系、立体综合通道网络体系、战略性产业发展与对接、信息共享及合作平台等方面构想了西三角经济圈内部融合的架构,并提出利用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为新增长极着力点、以圈内圈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的综合通道网络、以科教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重庆地位提升构“一心双核多轴带”城市群体系、以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和以成渝经济区规划拓展区为联接带的区域一体化推进策略。

关键词:西三角经济圈;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2-0055-08

引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产业西进呈上升趋势,“向西开放”、“中国让西部与世界相连”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或颇具代表性的潮流观点。而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为重要增长极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与空间格局演变也让学界产生了无穷的遐想。

热议中的西三角经济圈包含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61座城市,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的5.4%,占全国的3.9%;常住人口14026万人,占西部地区的38.4%,占全国的10.6%;2008年该区域的GDP总量达21504.64亿元,占西部地区的36.9%。占全国的7.1%,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区域。尽管该区域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又具特殊的战略地位,但其与国内其他三大经济圈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交通、产业等诸多方面与区域一体化都还有较远的一段距离。因此,厘清西三角经济圈的现状与问题,做好未来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如何整合圈内外资源,构建比较合理的城市和产业空间体系,为引导区域合作构筑我国新增长极创造条件。对我国经济重心“第三次转移”自然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一)西三角经济圈区域范围界定的观点较多,但已渐趋形成统一的范围界定

目前,西三角经济圈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尤其在区域范围上。政界或学界的看法还不一致,除上面“61个城市”观点外,第二种观点认为西三角经济圈属于省级层次的四川、重庆和陕西;第三种观点认为西三角经济圈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大城市;第四种观点认为西三角经济圈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大城市群及其连接带间的广大区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所涵盖的绝大部分区域,该观点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其主骨架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承认。第四种观点认为:西三角经济圈区域面积28.5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7亿左右,包含55座城市,主要涉及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都市圈的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雅安等15个市所辖行政区和重庆都市圈的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涪陵、万盛、双桥、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万州、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石柱、云阳等31个区县所辖行政区。以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商洛部分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甘肃的天水市等9个市所辖行政区。

(二)产业经济基础较好,但成为中国增长极还有较大差距

自上世纪50年代内地建没和六、七十年代“二线”建设以米,在西三角经济圈内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也是西部地区乃至国家的教育高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尤其是国防科技)高地,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如重庆的兵器、仪器仪表、装备、化工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陕两的航天航空、高科技、现代农业等;成都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均已在西部地区占有支撑地位,并在全同具有重要影响。但西三角经济罔内资源性产业比重大,加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导致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消耗、高排放”的高碳经济特点,及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西但角经济圈中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虽已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见表1),西三角经济圈从一般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占西部地区的比重都高达40%以上,已接近半壁江山;而占全国的比例也分别接近8%。但同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棚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还需要走较长的路。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GDP总量合计达12.51万亿元,占与全国GDP总量的38.2%,托动全国GDP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经济圈的GDP总值达到6.5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0%;珠三角经济圈的GDP为2.97万亿元,占全同GDP的9.1%;京津冀经济圈的GDP为2.9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9.1%。

(三)交通等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国内整体通达水平低

十年大开发带给西部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提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等保障性基础设施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西三角经济圈所涵盖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变化更加明显(见表2)。然而,西三角经济罔内横瓦着秦岭山脉的自然地理因素,区域内南北向缺乏纵向交通通道,没有直通的高速公路、铁路,造成成渝与关中城市群间的空间断裂,阻碍了圈内人员和经济往来的规模与频率;成渝与天水一关中的接壤区域分布着欠发达集中区所产生的弱化效应,牵制着经济圈形成的进程;经济发展重心拉力形成的“经济洼地”,造成成渝与关中城市群间产生了较大空间的经济发展灰色区,致使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暂为空白。

(四)圈内区域合作基础深形式多,但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性推进尚存难度

自古以来,西三角经济网所在的川陕渝三地在历史上政治联系密切,商贸和民间往来频繁,加之巴蜀文化和关中文化渊源深厚,使得圈内的区域合作既存在地缘政治“行政管理一体化”基础,也具有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经济基础和存在区域合作互动的地缘文化基础。西三角经济圈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中心地区吸纳和辐射的带动作用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使各地取得比较效益。圈内区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区间合作开始突破“省界”,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断减弱,市场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合,并对整个西部地区产生吸纳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省级政府层面已初步建立了合作对话机制与平台,民间也有了一些交流的渠道。

但要形成互动、互惠、共生、共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新局面,还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性课题。

二、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中长期 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一)全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布局的需要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无论从何种层面衡量,中国区域差距和区域发展的失衡都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政府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省区之间的区域合作也进入了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日益强化,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也相继创造出区域合作发展的奇迹。它们在竞争中前进,并强有力地托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我同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的三部引擎。受三大经济圈飞速发展启示和国家对西部地区倾斜性政策支持由面到点(或带)转变的事实,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大城市群为核心所形成的跨越川、陕、渝三地的复合型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愈发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西三角经济圈作为支撑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且西部地区仍处在较为落后的地位,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快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战略高度统筹中、西部发展,按照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原则,分区域确定我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地区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促进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西部大开发在我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礼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根本性新变化,西部大开发正由打基础转入谋发展的新阶段,而推动以城市为主体的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西部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速度和提高西部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就是建立西部自己的经济区,而最有现实可行性的选择是:以目前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条件较好、区位相对集中、经济联系紧密、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并具有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实力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带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打造西三角经济圈。

(三)具备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基础条件

尽管2009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42.67%、66.31%、47.09%,但西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指标已分别为东部地区的45.81%、69.53%、51.29%;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6867.9亿元、人均工业增加值0.73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6159.79亿元,分别为东部地区的34.35%、39.93%、32.45%,西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指标分别占西部地区的43.17%、113%、42.05%,占东部地区的14.83%、45.02%、13.64%。西部地区虽然仍是我国最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但西三角经济圈已经从西部地区中异军突起,成为十年西部大开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见,西三角经济圈与东部地区的现实差距虽使其不能在短时期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已具备了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元素,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由面到点(或带)转变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有必要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这既有利于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沟通、融合与协调发展,也有助于夯实国家经济重心“第三次转移”的基础。

三、西三角经济圈架构

从珠二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经验和西部各省区的实际来看,西三角经济圈架构的关键就是要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为着力点,打造以“一心双核多轴带”城市群架构来带动和支撑西三角经济圈内交通网络互通、产业对接互补、资源信息共享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一)西三角经济圈“一心双核多轴带”城市群架构

目前,尽管还待成型的西三角经济圈内形成了“两极一带三轴”架构的成渝经济区和“一核两轴辐射”架构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但西三角经济圈未来要演化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尚需从现有三大经济圈发展历程的经验中重新审视还相对独立的西三角经济圈城市群架构,当我们结合国家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重庆在全国从区域梯队发展到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中的全新定位,再次系统地考量以重庆成都一西安三个大城市为极核的城市空间架构时,“一心双核多轴带”的西三角经济圈城市群架构在5-10年内就将自然浮现出来。

1.以1个引擎带动一个经济圈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前三大增长极的最成功经验。以广东深圳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三角经济圈最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火车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快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而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为契机的环渤海经济圈则较快实现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目标。这也应是梦想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西三角经济圈不该回避的规律性经验。

2.国家高密度的政策支持让重庆有望成为西三角经济圈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一心双核”的西三角经济圈城市群架构在快速发展中可能成为事实。中同前三大增长极的形成过程都始于国家政策对一个核心区的倾斜性支持,而自1997年重庆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以来,国家给予了重庆发展的若干政策扶持,尤其是直辖上年以后,重庆成为国家倾斜性政策的密集受惠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14战略定位、国务院3号文件、国家中心城市、寸滩内陆型保税港区、两江新区等,这些政策已超过了以1个引擎为核心的前三大增长极发展至今的受惠广度和深度。因此,即将跨越式发展的重庆有望打破多年形成的“三核心”均衡发展的现状,形成以重庆为火车头、成都和西安为双核、多轴带联动发展的西三角经济圈城市群架构。

3.西三角经济固“一心双核多轴带”城市群架构的内涵。空间发展架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空间的集中反映,也是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协调区域城市空间发展架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区域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中合理安排空间开发次序,取得最佳区域分工利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勾画西三角经济圈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架时,应顺应该区域经济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统筹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让该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相对优化。

西三角经济圈未来城市体系架构的“一心”指当前发展环境最好的、以“两江新区”为引擎的重庆都市经济圈;“双核”分别指成都都市经济圈和西安都

市经济圈;而“多轴带”则始于成渝经济区和天水一关中经济区内部形成的城市空间架构,其要演化为与西三角经济圈“一心双核”主架构相融合的城市群还有一个经济及地域空间联系强化的过程。但目前的“多轴带”主要包括“一带”,即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大中城市带,该大中城市带向北至绵阳、遂宁,向南至乐山、宜宾,向西至成都都市圈,向东至重庆都市圈的一个椭圆型城市带;“五轴”则分别为:乐山一成都德阳——绵阳发展轴,綦江—重庆—广安—南充—达州发展轴和沿长江经济带发展轴,成阳—杨凌—宝鸡—天水轴和铜川—渭南—商洛轴,以及“三辐射”指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延安、榆林地区发展;以福银、宝平等高速公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平凉、庆阳地Ⅸ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两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汉中、安康地区发展。这种“一心双核多轴带”的城市空间架构便于成渝经济区向西朝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和向东朝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辐射和延伸,也可打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向西辐射和向南与成渝经济区衔接的经济走廊,同时也尊重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现实和历史,也有利于形成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的西北发达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进而有助于西三角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在开放合作的新格局下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在新一轮大开发中协调发展。

(二)西三角经济圈交通网络互通架构

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内城镇体系架构的形成来看,交通网络建设及内部通达性演变加速了圈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是高速路网建设更是功不可没。网络联通地区形成大都市区、多中心城市、巨型城市区的区域城市形态。高速路网建设不断提高着长三角经济圈各等级城市的通达水平,各城市间通达时间减少,沟通直接通畅;在网络连接之下,社会经济条件各有不同的节点城市,获得了不同的资源腹地和扩散空间。但要实现这种通达水平一般需经历“线型延伸、网络型拓展、网络内调整三个发展阶段,交通网络才逐渐发育成熟。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交通运输的发展,不可能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互动与融合。从西三角经济圈内交通网络的建设情况中不难发现,目前圈内整体交通通达水平还处在“线型延伸”期,成渝之间已有5—6个通道,但西安和重庆之间、西安和成都之间的通道还非常薄弱。而以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为支撑的内部交通通达水平则开始向“网络型拓展”,甚至向“网络内调整”过渡。而为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快速通道网络建设成为普遍政策需求和手段。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西三角经济圈的互通性快速路网建设规划,以此形成比较密集的区域交通通道,进而对区域融合、产业互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在构筑内部互通性立体交通网络的同时,还应加大西三角经济圈对外交通干线的建设,强化东向与长三角和珠三角、西向与西北和中亚、南向与东盟的快速通道联系,最终构筑圈内圈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三)西三角经济国产业对接互补架构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是国内与国际的典型现象,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支撑的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带动和支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未来5—10年内,西三角经济圈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关键还得看能否在雄厚的工业基础上,突破圈内传统区域的既有产业体系,实现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并优化升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在强强联合中实现圈内区域优势产业互补,真正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或支柱)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

基于此,应根据西三角经济圈内各城市群之间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及其动态变化,以比较优势原则遴选各自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使原本同质或相对分割的产业及产业链在圈内实现对接和互补发展,从整体功能上考虑该区域产业体系在西部地区乃至我国经济竞争中的位置、扮演的角色、占据的空间与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实现区域产业及整体竞争力的优化,以此作为圈内各个参与城市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依据。可从低碳化、服务性视角,在四个战略性产业层面架构西三角经济圈内的产业对接与互补发展。一是构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如航空、航天、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电力设备、仪器仪表等,依托各自优势,在错位分工发展中完善配套体系,增强研发能力;二是构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西安、成都和重庆集中许多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医药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地;三是构建全国最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全国最大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优势,打造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聚集区,并在军民融合中,支持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构建国家现代服务产业基地,通过大开放、大协同和互为产业腹地,建设先进、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加速发展的城市化及其生活方式的服务化、特有的自然人文风俗旅游资源优势和西部地区金融业密集地等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

(四)西三角经济圈信息共享与合作平台架构

在西三角经济圈及其辐射范围内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城镇作为经济腹地,圈内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企业、产业和市场联系密切。,构筑圈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畅通的合作交流平台,对于西三角经济圈的早日建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两二角经济圈涉及川陕渝的广大区域,要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由三个省市政府共同推动和协调才能争取的国家支持。因此,应构建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平台。一是对重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等优化区域投资发展环境的应发挥三省市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对东部和国际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应以市场为主,但政府需做好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的规划。二是西三角经济圈的合作平行应南三省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省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定期召开协作推进会议,形成平等、升放和协调的行政合作机制。同时,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推进圈内各城市、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自主合作,渊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倩息共享与合作平俞。

四、西三角经济圈推进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将进入到主要依赖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国家投资多寡与政策优惠程度则将不断趋于弱化。因此,通过改善软硬环境来吸引投资进人或接受和吸收产业与技术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将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突围或异军突起的关键。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从面向点(或带)转变的过程中,不是西部的每个地区都

能得到国家政策关照,而希望进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西三角经济网应内部达成共识、加强区域合作,才能使自身成为“那些基础工作充分、基本条件具备、在国家扶持下又能产生明显发展带动效应的地区”,也才有可能获得国家的重点支持。为此,本文为推进西三角经济圈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设想提出六点策略性意见。

(一)继续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为着力点,培育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西三角经济圈研究虽已得到概念上的认可,并日益影响至政府高层决策,现阶段因存在着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故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更为现实。当前需要一个既可着力又可长远衔接西三角经济圈规划的中短期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就应依托相对成型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优势,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在重点基础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战略性产业、资金、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逐步整合成渝和大关中两大战略高地,使其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支撑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为中长期打造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极做好铺垫,也为承接国家经济重心的“第三次转移”创造条件。

(二)更加关注圈内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保障性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有了交通,经济不一定发展,但一个区域没有交通是不可能发展的。因此,应根据“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交通发展思路,加大圈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对接顺畅、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一方面,应着重加强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之间的铁路大通道建设,逐步建成南向通滇黔,东向达湘鄂、北向连晋甘、西向接中亚各国,直至连接西欧大陆的大能力钬路运输干线。加快修建西安至成都、至重庆的高速铁路;加快修建西康铁路复线、阳安铁路复线、宝成铁路北段复线和安张铁路陕渝段。

另一方面,尽早完善圈内外的快速路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圈内交通便捷、圈外联系畅通的公路网络。即应尽快接通京昆高速、包茂高速川陕界断头路,打通西安至成都、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加快修建宝鸡经汉中至南充、汉中西乡至达州万源、安康至万州及安康至奉节高速公路。

同时,还应以西安成阳、成都双流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为契机,争取实现西成、西渝空中交通公交化。

(三)重视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西三角经济圈内重庆、成都、西安以及兰州四省市强大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科教休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四地科教文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四地相对密集的教育资源优势,建设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机构、培训中心等,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创建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整合四地科教资源,构建科技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开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四地大学和科研院所聚集优势,有效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撑,促进其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低碳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四)借“两江新区”等密集政策受惠区之势,构筑“一心双核多轴带”的城市体系

一方面,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同质重复建设,对各大城市群的定位形成共识。首先要肯定和认可重庆都市圈受益于高密集政策支持后的地位跃升。在未来的区域合作和圈内城镇体系建设中,重庆都市圈的发展可能打破“金三角”原来基本均衡、稳定的区域城市群地位,成为西三角经济圈发展壮大的火车头、新引擎和西部最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心”,而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罔则成为西三角经济圈的“双核”,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原来的城市群架构则重新整合为“一心双核”扩散下的“多轴带”体系,这些变化是随着城市群体系内部地位的消长而重构的。另一方面,在西三角经济圈未来“一心双核多轴带”的城市体系框架下,应更加注重区域内部城镇功能建设,目前亟需打造连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之间的中小城镇过渡带,强化两个区域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尽早实现区域经济和城镇功能建设一体化,以此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存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更加关注圈内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西三角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态结构相对单一,如开发不当将严重影响该地区粮食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需要统筹考虑该区域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原则,切实保障西三角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而该区域内部的成都平原由岷江、沱江冲积而成,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同时也是西三角经济圈内人口稠密的重要农业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因此,必须以国家和省市划定的生态保护区为重点,结合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实施分区保护和建设环四川盆地的生态保育区,切实保障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而不宜过度开发成都平原。

(六)考虑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拓展区,推进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及区域一体化建设

现有的成渝经济区规划忽略了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经济腹地及纵深发展问题,很少考虑该经济区规划对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广元、巴中,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市的渝东南地区等可能造成的边缘化影响,也没有实现成渝经济区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之间的最优结合。从推进西三角经济圈融合及一体化发展趋势上,应从五个方面重新审视成渝经济区规划拓展区的范围及功能:一是向北拓展至广元、巴巾等地,可衔接成渝经济区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从而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形成和进入规划埋下伏笔;二是规划綦江一重庆一广安

南充一达州发展轴,可为今后规划建设重庆到西安的陆上大通道做铺垫;三是贵州遵义地区在地缘上与成渝经济区毗邻、资源上与其互补,将其作为扩展区,既可增加成渝经济区的辐射省份,平衡成渝两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也有利于成渝经济区在整个西部的空间格局巾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攀枝花和西吕蕴藏了西南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把其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拓展区,将为区域发展、资源加工和材料加工创造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也为成渝经济区向云南方向开拓朝东南直接出海的陆上交通大通道创造条件;五是渝东南地区是西南地区连接东部地区的重要区域。从重庆自身来讲,成渝经济区已经涵盖了重庆市的31个区县,但还应适当考虑辐射和服务其余相对落后区县的问题,将该区域纳入扩展区,既能兼顾东部与西部之间的衔接,又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