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体验教学:一种有效的生态价值教育途径

生态体验教学:一种有效的生态价值教育途径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25 1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生态价值教育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教育自觉与实践样态,以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和个体精神生态价值相互融通的整体性价值规范为价值教育的内容取向,通过生态教育情境的创设和以生态体验教学为主导的教育途径的有效运用,实现教育对象在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和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的和谐建构。

关键词:生态价值;生态体验教学;生态价值教育;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7-0085-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校生态教育研究——生态教育学建构的探索”(2100sk357zd)

作者简介:程从柱(1969-),男,安徽舒城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等研究;

王全林(1968-),男,安徽望江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研究。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克服工业文明危机的更高级文明形态,是对生态价值文化的全面创造与自觉维护,教育为此应当承载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由此,“生态价值”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进入人们思考与研究的视野,“生态价值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一、生态价值与生态价值教育

生态价值作为人类价值实践中的一种崭新价值形态,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实践根基。当代人类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引发人们对工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深刻反思。我们说,自然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所遭遇的“生存性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观所透视的生存价值观危机。为满足不断扩张的物质消费需要而追求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人作为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其发展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被片面化、工具化。现代社会“效率至上”原则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消费主义”原则主控下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各种规范体系建构与利益管理,使得个体作为工具价值主体的价值创造力发展成为人的发展的核心要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论期待在现代社会机器面前被这种单向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所压制。超越现代主义的自然观以及人和社会的发展观,以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确立和谐的生态发展理念,建构和谐生态文化精神成为当代人类发展的精神呼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生态价值观遂成为指导人类价值活动的自觉意识,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共生共享关系由思想不断走向现实。由此,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发生适应性转向,即坚持教育的生态价值立场,以消解教育的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为建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秩序,培养具有生态伦理精神和生态价值创造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生态价值观是随着生态学研究从自然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1](P58-59)不断延展与深化的一种思想意识,指向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及个体人的精神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相互融通的整体性系统价值关系。也就是说,生态价值是包括“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和个体精神生态价值”[2](P137)这三重价值向度的和谐统一,其价值核心是生态平等、共生共享。

生态价值教育是将“价值教育”置于生态价值论视域而界定形成的一个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教育作为人类一项高度自觉的培养人的价值创生活动,生态价值教育的有效推进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教育诉求。生态价值教育,是在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通过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现代性价值教育的反思与超越,以实现个体生态价值精神建构和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一种教育实践样态。生态价值教育以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和个体精神生态价值的“三重价值”及其相互融通的整体性价值系统为价值教育的内容取向,通过教育的生态功能释放、生态教育情境的良好创设以及以生态体验教学为主导的教育途径的适切有效运用,直指具有完整的生态精神的“生态人”[3](P25)培养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生态价值教育,发展人的生态伦理品质,努力培育生态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保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全面审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坚持“和谐”的伦理价值理念,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优化教育生态,推进学校教育变革,通过生态价值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培养人的生态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全面建构。

二、生态价值教育与生态体验教学

(一)体验与体验教学

中西方文化史在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对体验研究都积累有大量的思想资料。由于文化传统、思想旨趣、思维方式和问题视角的差异,对体验的理解也异彩纷呈,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体验问题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体验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学领域,基于多学科的有关体验的思想和理论,体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哲学意义上讲,体验被看作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在生活世界中的不断展开与深入,以不断追求和实现生命的意义,进而又不断建构新的生活。所以说,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也就缺失意义追求而无以构造,“生活世界,即生活体验世界”。[4](P65)

体验是个体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系统关系建构中展开的。个体对自然、社会的这种外向体验关系与对自我的内向体验关系是统一的,因为,外向体验关系只有发生内在转向,也就是说通过潜入、上升到个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性体验中,才能实现个体精神的超越性建构。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5](P78)所以,国内学者张华教授将体验理解为“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超越。”[6](P38)

从体验的形式来看,它是情境性、直观性的,恰如现象学所言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亲历”“遭遇”和存在“意义”在体验的“生活世界”中的“自我显示”与建构。[7](P91-105)

从体验的精神内容与过程来说,基于体验场景的真切性,体验伴有知、情、意的统整性内容,实现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的再思想,超越现实的经验、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不懈地探索和实现真、善、美的人类价值。

体验的上述性质,内在地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意义。体验与人的生活和人的成长是同构的。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自由的体验活动,不断自觉和生成生命意义,实现自我生命的整体性和超越性建构。所以,从教育学的角度说,体验内在地推动和实现了人的发展。正如加拿大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所言:“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8](P98)

基于体验的教育意蕴,在教学活动中,倡导体验教学,成为改善当前学校教学生态,克服教学目标的偏狭和推进有效教学的路径选择。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正是帮助个体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丰富生动的生命体验,有效实现自我学习与生命展开。外在的教学影响,只有沉入生命的体验世界中,也就是说,内嵌于人的生存的真实世界中,伴随着体验之“知”、体验之“思”,引发个体生命的深沉触动,重估生活世界的价值,达到自我的理智觉醒,实现精神的启蒙与境界的提升,以至于人性的改造和心灵的转向。体验教学有效地改变和丰富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内容,促进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精神平衡、悟性、心平气和、新的宝贵意识”,[9](P6)进而引发生命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生命实践的创造性发挥,不断实现体验关系的改造与重构,体悟和创生生活世界新价值与人生意义,“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P123)

(二)生态体验教学:生态价值教育的有效教育途径

基于体验教学的生存意蕴,生态体验教学作为生态价值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构成的整体性生态情境中,通过师生的生态体验和交往互动,不断确立生态价值意识、激发生态价值情感、磨砺生态价值意志力、提升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以养成具有良好生态人格的一种生态价值教学活动。

生态体验教学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精神生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价值取向出发,在特定的生态境遇中,通过体验课程的生成性开发与有效实施,引发人自我深度感知和自然地、直观地、质朴地表达,进而借助理性反思与生态价值判断,不断唤醒人的生命意识,领悟生命意义,实现人性的自我改造和生态价值观的建构,进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生存实践方式,消解控制被控制、占有被占有、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单向度价值关系,推进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精神生态”这三重生态关系的现实性融通与和谐建构,“重新获得与世界直接而原初的联系”。[4](P49)也就是说,在生态体验教学过程,通过“主体和客体在体验和意义的构建中的交互作用”,实现价值教育领域的“概念重建”,以寻求对整个生态世界的崭新理解与“智慧的意识实践”。[11](P423-425)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生态体验教学立足于个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整性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或者说,生态体验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优良生态型人格为目标的生态价值实践的责任主体。基于这种生态体验教学的目标指向,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和生态价值实践能力,成为有效落实生态价值教育的结构化全面教学目标体系。

生态价值教育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态学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学认知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价值生活过程中,突出生态价值的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辨证整体性的生态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以此明确生态价值判断的立场与评价准则,确立生态价值生活信念,提升生态智慧境界,从而走向生态价值的实践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

生态价值情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从内心升腾起生态伦理生活愿望,激发生态价值的认同与实现的积极体验,并且不断推进生态情感升华,臻致情理融通,爱满生态。生态情感教育是一种“博爱”教育,是投向广博的相互融通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精神生态的“爱”的教育,即爱自然、爱社会、爱自我的全面的、统整性的教育。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生态情感教育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是培养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情关系”,“让人们生活于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之中作出贡献”。[12](P72)

生态价值意志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能够坚持确定的生态价值实践的原则性立场与目的指向,磨炼生态价值行动中的意志品质,从而将生态价值目标不断地现实化。正是在生态意志教育中,生态价值观教育与生态情感教育也因此得到检验、强化与升华,进而推进生态价值实践有效展开与和谐生态世界的不断建构。

生态价值实践能力教育,立足于“目的性价值精神”与“工具性价值精神”的和谐统一精神即生态精神,培养价值实践主体致力于生态世界的价值发现、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价值创造的能力,进而不断创造人—自然—社会的共在共享的生态价值世界。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受唯科学主义世界观及其极端工具主义价值观的长期主导性影响,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在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以及个体精神世界,也引发了日趋严重的价值危机。当代人功利价值实践在经济主义原则的支持下被不断强化,使得个体功利价值实践能力的发展成为最现实的、核心的人的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论期待被单向度价值取向所压制。人们为满足功利需要与利益最大化而激烈竞争,疲于奔命,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与不断创新也异化为人们实现功利欲求的首要竞争利器。毫无疑问,现代科技成就既是文明的成果,又是创造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当代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的工具性价值力量。但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科技应是生态价值取向的,也就是说,科技的价值力量应该服务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价值关系的普遍建构与和谐维系,而不是仅仅成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自然所实现的功利性占有与消受工具。所以,超越“工具理性”的科技而走向“生态理性”的科技,实现科技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和谐统一,是科技发展的方向。科技发展的这种生态价值精神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生态文明本性。因此,生态价值教育在其价值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教育上,必须以生态价值观为思想根据,以生态价值精神重估科技及其课程价值,以培养人的生态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能力。

生态体验教学作为有效的生态价值教育途径,正是通过促进教育对象在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和生态价值实践能力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生态人格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行动力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运动背景,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适时策动并普遍深入地展开生态教育,特别是加强以生态价值为内容的生态价值教育,并与时俱进改革学校教育目的、内容与实施策略,从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通过生态体验教学,直接浸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人——自然——社会系统构成的生态情景中,进而通过内在反省,觉察生态、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以此确立个体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原则,自觉维护和创造和谐的生态价值,在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过一种真正的全面和谐的价值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M].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程从柱,刘惊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价值观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7]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何晓晖]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