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9篇

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9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02 12:40:05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9篇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教学与管理》2015年3月20日*该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r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9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9篇

篇一: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学与管理》2015 年 3 月 20 日* 该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3SJDFDY131)

 的部分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对能够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因此, 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紧迫。但现实却是, 我国素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本文从当前素质教育执行的现状出发, 分析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以期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政策落实到位。素质教育 政策执行 失真 对策摘要关键词一、 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 与政策内容不符以及违背政策精神的所有现象。例如, 在教育政策执行前方案失真, 执行中方式、 行为、 目标失真, 执行后评估失真等。狭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和与政策内容不相符的现象[1]。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失真现象,而不包括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失真现象。二、 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1.完全照搬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结合地方教育实际情况, 将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完全照搬到地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制定的高等级的宏观政策, 只能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 因此, 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贯彻实施之初就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避免出错或受地区环境限制照抄照搬政策, 从而造成政策无法有效落实, 缺乏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2.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 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 实施措施等, 但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 政策、 规定全部成为了摆设。例如, 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教育减负措施, 以期切实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2]。但在实际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所谓的升学率, 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规定的作业量, 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使得政策执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二是,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空喊口号, 而无实际行动。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仅仅将政策视为文件上的文字, 而没有将政策转化成实际措施加以实施。3.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是指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采取截留的执行方式, 具体表现为不向下级组织或政策实施对象传达和部署政策或措施。这种截留的执行方式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不仅使得下级组织和政策实施对象无法及时了解教育政策, 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党和国家的权威性, 从而无法贯彻落实政策。4.选择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 这会破坏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最终执行效果。素质教育政策要求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周 鼎(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 江苏徐州, 221000)17··

 智、 体、 美多方面。但学校、 教育工作者为了政绩, 一味追求升学率,选择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即考试成绩, 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善地方办学条件、 减轻财政负担, 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社会力量办学,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经济利益, 枉顾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 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 索取高额学费等手段, 获取经济利益。5.对策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过程中, 为了地方利益, 往往会出台一些与党和国家相悖的政策,以抵消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样最终会导致政策的目标无法达成, 并且会破坏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例如, 部分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往往制定两种教学课时计划。一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这类计划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制定;另一种是减少技能课程而加大语数外的课时量, 供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执行, 这根本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三、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矫正对策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就是政策执行人员, 因此, 我们要根据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对其专业执行能力的要求, 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 不断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其执行能力, 以满足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需要。(1)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政策执行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堡垒, 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就无法坚持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很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 大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选择式政策执行方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通过培训和学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而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效果, 而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 认识到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

 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最基层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自身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在现阶段, 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 所以,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3)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和管理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虽然政策执行者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 但仍会出现执行失真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 政策执行者知识理论有限,不能正确把握政策精神, 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就很难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水平不够高, 在调动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缺乏经验, 不能将各方资源有效利用, 从而影响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政策的效果。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一方面, 通过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宣传, 政策执行者可以更好解读和把握政策精神, 明确政策执行目标, 避免对内容领会偏差的情况出现, 从而减少政策执行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既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反过来会更加配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工作。因此,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是需要整个教育界各方面力量共同协调、 配合完成的。另一方面,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宣传, 给予适当的通报表扬或批评。以此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便于大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 最大限度地激发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评价体系预防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 首先就要保证政策本身要制定得科学合理, 这是杜绝政策执行失真的根本措施。(1)

 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 都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往往目标规定不够细致。各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发展情况, 按照各年龄段具体制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以便于教育工作者在政策执行中, 能够有具体的量化目标遵循。(2)

 结合地方客观现实制定素质教育政策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间差异较大, 尤其是各地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 在素质教育政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8··

 策执行过程中, 不能够一概而论, 搞 “一刀切” , 而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经济、教育教学发展状况、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等情况, 为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 以确保各地方能够顺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3)

 改善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不仅包括文化考试, 也要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试, 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 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 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和职称评价制度。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从今年开始已经在各省实施,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有所增加, 难度加大, 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要参加考试, 这样不仅能保证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也能激发教师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有效执行[4]。4.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目前,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行不力,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避免政策执行失真。(1)

 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 改变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兼任教育监督机构主要领导的现状,使得监督机构的人员、工资、 财政支出、 管理等能够独立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独立的、 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监督机制, 从而有效的监督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2)

 全程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改变以往只重视政策执行结果的现状, 将政策执行前目标制定、 执行中整个过程、 执行后的结果评价纳入到整个监督体系中,便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以及调控。(3)

 确保监督主体多元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不仅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也包括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的监督, 因此,要加强不同政策执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体制。同时要将各类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 便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法治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 但依然还是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 因此, 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就要适当加强惩罚力度,启用责任追究机制, 有效遏制政策执行失真问题。(1)

 规范素质教育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是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必须以法律作为唯一标准。要想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就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一方面, 通过法律法规对政策执行过程、 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便能够在出现违规违法现象时及时进行监督和处理。另一方面, 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违法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使得政策执行者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2)

 确立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评估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执行评估的科学研究, 不断加强政策执行评估机制的建设, 以便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 合理的评估机制, 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明确的执行评价标准, 这样才能在出现政策执行失真时及时明确责任,找出执行失真原因, 避免评估停留在单纯定性阶段。除了在政策执行部门建立评估机制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 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3)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政策执行者由于工作失误造成执行失真, 就要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纪律处罚; 对于有意造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行为, 还要对执行人员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 保证对政策执行监督的权威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总之,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 茹阳.试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及其矫正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2] 陈学军, 邬志辉.教育政策执行:

 问题、 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3]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4]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

 周鼎 (1974-)

 , 男, 江苏南通人,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 硕士。]【责任编辑 杨 子】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9··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作者:周鼎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江苏徐州,221000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英文刊名:Teaching & Adimistrat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周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3)2015(3)

篇二: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0 6 年第1期( 总第17 5期)教盲埠圣E D U C A T lO NE X P L O R A T I O NN o . 1, 20 0 6G e n e r a l, N o . 17 5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原因及矫正措施石火学(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350 0 0 2)摘要: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贯彻执行实践中存在着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现象, 教育政策执行上偏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剖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并从教育政策质量、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执行资源和监督评估机制四个方面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 对于准确、 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促进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教育政策; 执行偏差; 原因; 矫正措施中图分类号:

 G 4 0—001.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2—0 8 4 5( 20 0 6)0 1—0 0 51—0 3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实践环节. 教育政策方案变成现实。

 有赖于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而其余9 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 其行为效果偏离了政策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但不能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 而且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出现。一、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 象征性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或只做宣传而不见诸具体的操作性行动. 也就是说教育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其结果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成为空架子。

 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方面, 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 有关部门领导、 教师言必谈素质教育:

 而另一方面, 应试却在踏踏实实地进行。

 以往普遍认为是禁锢教师、 学生枷锁的“应试教育” 表面上被打碎. 但却被冠以“素质教育” 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 ,结果使得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停留在文字上、 文件上. 无法落到实处. 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2. 附加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另外的内容.使原政策的外延扩大. 调整的范围、 力度、 目标和政策对象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的收费. 多是教育收费政策附加式执行的表现形式. 突出体现在收费的范围和力度超出了原政策的范畴. 出现乱收费、 多收费的现象。3. 残损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收稿日期:

 20 0 5—0 6—28作者简介:

 石火学( 19 6 8 一), 男, 安徽安庆人,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g x - f f - 商c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51一断章取义. 为我所用. 有利的就执行, 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

 如一些地方执行机构在执行教育政策时. 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 而放弃义务、 无视政策责任. 谋求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4 . 替代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从表面看与原政策相一致. 而实际上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 挂羊头, 卖狗肉. 用地方的土政策取代国家的教育政策. 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 如许多城市学校实施的农民工子弟的借读政策、 异地就学政策等. 就是一种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的典型形式。

 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执行偏差. 它严重地伤害了教育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 机械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过分夸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 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不因地制宜, 而是机械地教条式执行。教育政策的执行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以上五种教育政策执偏差中. 前四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原则性.最后一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共同的结果是不仅导致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好政策” 不能有好的结果. 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损害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既然教育政策存在上述种种的执行偏差. 因此有必要找出纠正偏差的措施. 否则. 教育政策要么是装饰的“花瓶” .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要么成了损害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利器” 。

 为了使措施对症下药.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以上执行偏差的表现中.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1.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转型期政策环境的复杂性政策环境一般包括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万方数据

 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我国加入W T O 后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

 体现在教育政策目标和执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政策资源的确定性上。

 在计划经济时代. 教育目标主要是政治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

 而现在教育目标主要是经济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除了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外. 主要通过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

 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在纵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部分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 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在横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社会领域的自治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办学主体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出现了以政府为主. 社会团体、 公民个人并存的局面, 与之相适应, 政策的执行也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二是增强了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缺乏监督, 灵活性和自主性就意味着随意性。

 主体的多元化和执行自主性的增强. 无疑增加了执行的复杂性和难度。教育政策的制定环境和执行环境明显是两个不同的环境。

 尽管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时对执行环境作了相应的预测。

 但毕竟是一种对未来的推测和判断, 再科学的预测,一定还会有差异。

 转型期无疑增加了差异的程度. 这不仅给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增加了难度. 而且也给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增加了难度. 从而产生执行的偏差。( 2)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 财力、 信息和权威资源. 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 集中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上。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专指执行机关为执行政策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具体包括:

 执行机关人员的工资、 薪金和奖金支出, 执行机构办公用具和设备的支出. 执行机构为执行政策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所支出的费用等。

 广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还包括因实施政策的其他配套支出。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配套支出的不足。

 如果存在上述不足. 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太好的教育组织和部门就不得不放弃对政策的贯彻. 即使迫于某种压力和威胁而执行. 也必然会降低或偏离政策目标. 导致执行偏差. 要么象征性地执行。

 要么残损式地执行, 甚至替代式地执行。

 如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证. 致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实施土政策. 提高收费标准. 或变相扩大收费范围. 使义务教育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3)教育政策质量不高教育政策质量不高包括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 教育政策目标不切实际, 太高或太低。

 如19 8 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指出,“在20世纪8 0 年代. 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 .而实际上. 根据19 9 1年的教育统计年鉴. 在降低验收标准的情况下, 全国也只有7 6 %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

 其二,一52一教育政策目标模糊。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指南, 如政策目标模糊不清. 不同的政策执行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甚至会相互矛盾。

 进而导致执行偏差。

 许多学者指出,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目标不具体、 不明确。

 其三, 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 各地的教育政策环境不尽相同. 有时会相差很大. 如果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没有灵活性, 很可能和具体情况不相吻合。

 执行者在政策的要求和具体情况之间左右为难.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执行偏差。( 4 )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 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其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已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机制.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监督、 评估机制还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其一, 政策的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 导致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实际缺位. 缺乏社会多元监督、 评估的机制. 容易导致监督、 评估“走过场” 等各种造假现象。

 其二, 监督、 评估机构权力过小。

 有些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尽管设立了独立的政策监督、 评估机构, 但由于其权力过小, 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其三, 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避免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基本途径。

 如果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那么教育政策的执行就犹如脚踩西瓜皮。

 滑到那儿算到那儿. 执行偏差必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 不仅会丧失纠正偏差的机会.而且会降低惩罚的风险. 相应地增加了政策执行者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而变相执行政策的可能性. 使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陷入执行偏差的恶性循环。2. 主观上的原因( 1)利益主体上的矛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 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 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

 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 但在很多情况下. 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 甚至会有冲突。其次是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 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 如同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 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在乎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 而普通教师更在意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 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 歪曲执行政策. 导致执行偏差。  万方数据

 再次. 是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利益矛盾。

 尤其是当执行人员同时又是政策对象的时候. 由于政策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执行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 执行偏差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最后. 是部门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问题往往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既然是社会问题. 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限于教育部门. 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但由于部门利益的差异,教育政策的执行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

 在我国的教育法规制定和执行中. 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于本位利益而相互掣肘. 导致延误教育政策出台、 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现象不乏其例。( 2)政策执行者素质上的缺陷政策要靠政策执行者去实施. 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质量等因素. 而且也取决于执行者自身的素质。

 执行者自身的素质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政策执行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客观上要求政策执行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而且还应有基本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比照上述要求. 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其一。

 政策执行者文化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欠缺。

 尤其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无法理解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质内涵. 其所执行的政策必定是曲解后的政策。

 例如, 素质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希望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要求. 这样理解无疑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然而, 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践中. 政策执行者按照日常生活的涵义进行理解和执行. 结果无疑是千差万别. 甚至与原政策精神南辕北辙。

 其二. 政策执行者道德品质上也不尽人意. 把自己的价值作为公共价值或政策价值的指南. 政策的价值取向如果与政策执行者不一致. 得不到执行者的认同. 执行政策则会消极抵触。

 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影响执行者的行动。产生政策执行偏差。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执行偏差就会呈现扩大的趋势。f 3)执行机构的缺陷政策执行机构是政策执行的载体. 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科学的组织体系。

 由于长期人治的影响.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官本位严重、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或有章不循. 把教育政策的执行建立在个别领导的学识和判断上。而不是建立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上。

 除了人治的问题外, 由于执行机构层级过多. 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尤其是中央级的教育政策, 一般要经过省、 市、 县三级传递后. 才能传递到具体的执行机构和人员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不发生人为扭曲的现象. 也难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扭曲。

 而事实上. 由于各层级及其人员的知识背景等差异. 对政策的理解总会有差异. 信息扭曲的情况大量存在. 甚至可能是面目全菲。三、 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措施根据以上原因分析,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矫正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 使教育政策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一53一展的有力工具. 成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本途径。1. 提高教育政策质量为避免教育政策执行...

篇三: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节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任小爱 20080401035

 一、教育政策失真的表现 1象征性政策执行 指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 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一通,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例子是“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2、附加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要求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出了政策原定要求。 “土政策”是附加式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

  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说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有提高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流行说法,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其实,上述这些是教育中的常规工作,以前也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只是没有解决好而已,难道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就能解决长久解决不了的难题?

  3、选择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一个完整的政策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完整的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 4、替代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等等,这些均是各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

  5、观望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坐观,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如“软拖”。

  6、照搬式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的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二、.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 主要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关 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性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1.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调适量的大小(渐进式改革)

 2 教育政策本身的因素教育政策的正确性教育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教育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3 、教育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如他们的态度。(2)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如: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状况;利益需要;政策执行主体的意志力和领导技能(3)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影响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执行机构内部或执行机构之间的融合程度;执行机构的执行规则

 4 、教育政策环境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文化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国际环境等。

 三、减少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 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科学诊断问题 政策执行公共化 及时跟踪评估 强化监督监控(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明确职责,制定必要执行法规和制度) 加强舆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

篇四: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 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 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五: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222 -收稿日期:2018-10-2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教育公平视域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2017-133)作者简介:隋幸华(1977—),女,湖南岳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及对策分析[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8.12.045隋幸华 1,2(1.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2.湖南理工学院 教务处,湖南 岳阳 414006)摘要: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偏差,从执行主体行为视角来看主要表现为:主体执行政策的部分内容、主体替换原政策内容执行、主体故意应付政策执行。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执行者对执行该教育政策的态度、执行者感知到执行该政策的社会压力、执行者感知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该行为。为减少教育政策执行偏差,应确保政策内容的务实和清晰,为政策执行配备充足的资源与措施,提高政策执行者整体综合素质。关键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主体因素;计划行为理论中图分类号:G1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12-0222-05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有效性绝大部分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美国著名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政策目标能否最终得到实现,仅有10%取决于政策方案的确定,而其余的90%则依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1] 。教育政策作为一种对教育资源分配的手段,其执行过程则体现了管理者对于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系统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执行结果偏离政策预设目标的情况,而在政策系统内部,执行主体的行为偏差则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教育政策执行行为偏差 [2] ;有学者运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理论分析了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3] ;还有学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解读了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变异与偏差 [4] 。从本质上讲,教育政策的执行是执行主体的一种行为选择,而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相关领域并被实践和不断的调查研究证实为行之有效的一种理论。本文聚焦于我国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分析教育政策系统内部的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形成的深层机制,以期减少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一、教育政策执行偏差及表现在具体实践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并非总是遵循政策的预设目标行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不令而行”的情况屡见不鲜,教育政策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一直是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什么是教育政策执行偏差,教育政策研究者袁振国和孙绵涛对其都有详细解释,尽管两位学者的表述有异,但所表达的观点却大致相同:教育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执行主体未完全按照政策目标执行,导致执行结果偏离原政策意图,从而影响政策最终实现的行为 [5-6] 。在我国所推行的教育政策中,其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执行主体的角度来2018年第11期(总第281期)——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万方数据

 - 223 -看,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执行主体执行政策的部分内容在执行过程中,一项教育政策往往需要执行主体一系列的政策活动才能实现政策目标。执行主体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其工作职权范围内有相当的自主权,这就给了执行者以较大的执行空间。他们有足够的权力在权衡各种内外部资源及现状的情况下,选择哪些执行活动忠实于政策,哪些执行活动可以对政策做偏离执行;即使在其忠实于政策的前提下,亦有很大的空间选择执行的顺序以及执行的力度等。马曲与西蒙指出:“基层官员通常选择那些自以为最可能成功的,但却不一定是最需要的个案进行处理。”[7]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就是一个执行主体执行政策部分内容的典型例子。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在此规定下进一步要求“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等 [8] 。上述这些规定被视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政策依据。然而到了地方政府执行政策阶段,由于“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活动比较容易完成,而且能够实现布局调整的成效,因此,各地政府都热衷于这一政策活动,开始大规模“撤点并校”。但是与此相适应的“有条件的寄宿制学校”“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等政策文本中应有之义却因为资金困难、人员缺乏、耗时耗力等原因成了政策执行的盲区,这也就出现了后来的严重不能满足需要的寄宿学校和各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校车。由于政策执行的偏差又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这可以说是政策执行主体部分执行政策所造成的政策失真。(二)执行主体替换原政策内容执行袁振国认为,政策替换,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入表面上与原政策一致,而实际上与原政策精神与目标不符的内容 [9]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可能经常遇到或不理解政策原意或根据地方实际无法执行原政策或根本不想执行原政策的时候,但迫于上级要求又不得不执行政策,于是,替换表面与政策一致的政策成了他们的选择。利普斯基更是认为,“基层官员其实才是真正的政策制定者”[10] ,以此来说明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策略空间的宽广。国家实行的“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在各地执行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替换,一些拥有优质教师资源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选派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去支援薄弱学校,而是“或者选派一些并非是教学骨干教师应付差事,或者凭借地域或学校的品牌效应,以必须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流动支教为前提条件,接收新毕业的大学生来完成上级派下来的流动名额”[11] 。于是,“中小学教师交流”这一旨在增强薄弱地区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在执行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削弱,远未达到政策制定者最初的政策意图。(三)执行主体故意应付政策执行所谓的执行主体故意应付政策,就是指在政策执行之初被宣传一通,遵照执行,过后便又以违背政策的其他形式出现。教育政策一般是以政策文本的形式下发至各执行主体,而在政策文本执行之初,往往伴随着各种监督、检查、考核等。执行主体在上级部门的高压态势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宣传执行比较到位,但随着监督检查的结束,执行主体便开始我行我素,违背政策的行为又开始出现。教育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执行主体故意应付政策。学校在开学之初,到处张贴禁止乱收费的标语,乱收费的检查组遍布各校,“治理乱收费”政策得到很好执行。但一阵风过去,一些学校便或以家长委员会名义或以自愿的原则,向学生收取资料费、书报费、牛奶费等。这种费用的收取虽然换了一种形式,但却还是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的一种表现。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主体因素从根本上说,教育政策的执行实际上是教育政策执行者一系列行为的总和,而教育政策执行者主要就是执行教育政策要求并负责将教育政策目标贯彻落实的组织和个人,是将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贯彻于政策对象的主体,他们往往掌握着教育政策执行的资源、手段和方式方法。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执行组织主要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而【教育研究】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及对策分析万方数据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No.12.2018(Cumulatively,No.282)- 224 -执行者归根结底是这些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执行者要开展政策执行行为,必然会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他们会在权衡各种政策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教育政策规定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给执行主体以较大的空间,从而为其执行的决策和行为提供了很大的余地。正因为如此,政策的执行行为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执行者如何参与政策执行行为,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执行行为。计划行为理论(TPB)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最初由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又超越“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通常是理性的,可以全面系统地利用自己能得到的所有信息来衡量某一行为,因此,人们在决定参与或不参与一个特定行为之前就考虑到了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12] ,其理论框架是个体的行为受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而其行为意向又受其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重要影响。但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Ajzen发现理性行为理论存在的最大的局限之一就是在许多时候,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很强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其缺乏技能或受制于外界环境之时,因此,个体的行为并不一定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指出,人的行为并非全出自个人理性,还取决于个体经验和预期困难,并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其理论框架为个体的行为受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变量又是个体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其中,行为态度是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的总体评价,主要是指其对某一特定行为是否喜欢、认同以及喜欢或认同的程度;主观规范是指行为主体在决定是否从事或如何执行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的轻重缓急,反映了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执行某一行为的期望及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指行为主体所感知到的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这一特定行为,其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并且与个人的能力、胜任力及其所具有的执行目标的技能有关 [14]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教育政策之前及过程中,有三个因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执行者对执行该教育政策的态度、执行者感知到执行该政策的社会压力以及执行者感知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该政策。(一)执行者对执行该政策的态度教育政策执行者认同该教育政策以及对其的认同程度会影响教育政策执行,从而可能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偏差。在教育政策过程中,决策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议程设置、政策辩论、政策形成和政策合法化等阶段,将意图、目的、工具、程序等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15] ,因此,到了执行阶段,政策执行者见到的一般是以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政策。由于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领域,在某一政策之下,可能存在多种政策文本,而在不同的政策阶段,对政策文本的解读又融入了不同政策参与者的喜好与意图,这更增加了政策的模糊性、笼统性与解释空间。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策的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执行主体的利益选择过程,无论何种选择都必然对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冲击,作为执行主体,就会因为政策文本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因此,在政策执行阶段,执行者在解读与执行政策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政策解读,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意义解读,而这些解读则可能偏离政策意图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就可能使政策的执行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导致政策的执行偏差。(二)执行者感知到执行该政策的社会压力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该政策时所感知到的重要他人或团体的期望会影响教育政策的执行,从而可能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偏差。教育政策是多重利益相关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政策需求各不相同,而由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他们的需求不可能同时获得最大化的满足 [16] 。而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实际上是对利益的一种重新分配,这一行为直接决定哪些政策对象是受益者以及哪些政策对象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因此,与政策对象直接联系的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时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或大或小,这就造成执行者可能根据压力轻重缓急的不同来执行。正如格瑞斯汉姆法则(Gresham"s Law)认为的,定型的计划活动必须支配非定型的计划活动;基层官员倾向于对容易处理的、定型化的计划往往给予较高的优先级,以牺牲那些繁复的、非定型化的与花费时间的计划 [17] 。此万方数据

 - 225 -【教育研究】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及对策分析类执行行为毫无疑问将导致政策的执行偏差。(三)执行者感知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该政策教育政策执行者感知到自己具有怎样的能力去执行该政策,即其自我效能也会影响教育政策的执行,从而可能导致该政策的执行偏差。一项教育政策实施之初,必然是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因此,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之前必须要对该政策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对政策意义及权威的认识、对政策执行环境的认识、对政策目标群体的认识等,而对所有这些方面的认识都有赖于执行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较高的教育政策执行者能积极主动投身于政策执行全过程,明晰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对象与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厘清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主动为政策执行排除困难;相反,自我效能低的政策执行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政策则可能消极以待甚至束手无策,不愿或无力化解政策执行中的各种矛盾与困难。因此,自我效能...

篇六: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0

 NO.19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科 教 论 坛全 面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让 学 生 从“ 应 试型”转变为“素质型”既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任务。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毕业将奔赴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如果他们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推进作用,反之,则相反。可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新生代农民工”却不容乐观,其中,最为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较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探讨。1 职业学校重专业素质教育, 轻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因要了解职业学校重专业素质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专业素质教育?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所谓专业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本专业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一般是职业教育中的重头戏。所谓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数、理、化、文、史、哲、艺术等这些基础文化课程。而职业学校为什么会出现重专业素质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呢?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就业导向和学校的原因;二是学生文化基础差及教师原因;三是家长原因。从就业导向来看,职业学校的文凭自然无法和相应的大学文凭在较高职位上竞争,他们往往只能在生产第一线上去寻找自己的职位或自谋职业,而这些职位对毕业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少,则对其技能要求则较多。因此,在这样的就业导向指导下,学生在校时,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而不注重自己文化素质的学习和提高。而学校为了大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了学校有个好的招生态势,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而轻视文化素质教育,以至于以技能教育代替文化素质教育现象较为普遍。从学生文化基础来看,的确很差。因为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不仅都是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中专几经“筛选”淘汰的学生,而且还招收了各个学校不同程度的差学生,当这些学生到校后,可想而知,必然导致学风差、学生整体素质差、厌学现象严重,违纪现象严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及教师授课情绪。当教师授课情绪一旦受到影响,必然影响上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发挥。而责任心强的教师,则严格要求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责 任 心 不 强 的 教 师,则 放 任 自 流 ,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对学生不管不问,以至于课堂纪律乱轰轰,导致想学的人,也无法有个安静的环境,不想学的人,更加肆无忌惮。久而久之,必然影响文化素质教育学习。从家长方面来看,人人都希望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但在孩子学习成绩实在不行的情况下,无奈才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希望孩子在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好找个工作。正因为以上几个方面原因的客观存在,才导致职业学校重专业素质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种现象,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极为不利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 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2 .1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教育主要任务,虽说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直接培养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在十七、八岁左右,而这个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容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要大力加强各种文化素质教育和做人教育。无数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会做人和做事。否则,则相反。如马加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学生在校的时候,学校都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那走向社会后,谁来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第二,从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关系来看,文化素质教育是学好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很难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专业素质教育则是教会学生谋生技能和手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可能成为带有工具性不自觉的人。另外,文化素质教育还是一个人未来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基石。因此,在加强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各种文化素质教育和做人教育。2 .2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或兄弟学校成功经验, 探讨职业教育规律为了办好职业教育,学校要不断地组织学习和总结经验,取其之长,补其之短。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山东平度市考察学习“双元制”办学经验。通过考察,您将会发现,山东省平度市地理位置和交通等硬件在青岛范围内并不算优越,但那里招商引资却搞得很好。如1993年,台湾东太农产有限公司在平度承租2700亩土地,引进日本良种梨树,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1995年4月,海尔集团在平度投资676万美元,兴建冰箱厂;1996年4月,青岛海信集团在平度 建 起 了 空 调 设 备 厂 ;还有,中 国 轻 骑 集团、韩国三莹电子集团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平度⋯⋯为什么平度却能引来一系列金凤凰?平度市市委书记曾自豪地说:我们的秘密武器就在于基础雄厚的职业教育。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教育。所谓“双元制”,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在实行双元制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主要以强化学生文化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企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劳动者素质高,专业技能强。2.3 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材,采取“补缺补差”①作者简介:徐兆淑:女,1966年12月生,安徽长丰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教务科长。多年从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浅析职业学校重专业素质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因及对策 ①徐 兆 淑(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凤阳

 233100)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任务。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较低等现象。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职业学校应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职业学校

 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7(a)-0098-02(下转 100 页)

 100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0

 NO.19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科 教 论 坛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在志愿服务上,形成浓厚的志愿文化和氛围,发掘更好的志愿者骨干,为志愿组织的长足发展做好奠基者。在此基础上,把握校外机遇,适当参与、组织社会上的志愿服务,实现消耗资源低、活动效果好的局面。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立足校园”、锻炼内功呢?首先,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在这里可以实现大部分面向社会的项目,提供试点的平台、探索的平台。在校内做好组织策划、安排管理等工作,进而进行活动开展、活动反思,可以让组织者得到系统的效果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再到社会去开展相应的项目,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结果。就以一个敬老活动来说,属于一项帮扶弱势群体的项目。看似简单,但很多组织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情况。那么在开展之前,可以在校内开展敬老活动,学校的老教授、附院的老专家还有老师们的老父母,通过这样一个计划的开展,相信可以给组织者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把社会上的敬老活动组织得更如鱼得水。其次,校园里得到的意见往往是最直接的。校园内被服务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同学,很多时候他们都能反映出活动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实处。相反,在社会上开展的服务,被服务对象往往会顾及到服务者的感受,即使你的服务给他带来了不便,他也会顾及到你的感受,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所以,在校园内开展的活动,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反馈意见给志愿服务组织,让组织得到更多的经验。2.2 做强再做大很多志愿服务组织往往把强、大之间的关系颠倒了,出现了华而不实的状况。阿里巴巴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说: “做大的企业也许会瞬间瓦解,但做强的企业一定会慢慢变大。”我们做志愿服务组织的人也应该把组织像企业一样做,有鉴于此,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干部要思考“做强”与“做大”的关系和顺序问题。要去做强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应该从内部建设做起。第一步,须狠抓志愿者岗前技能培训和干部培养。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00名志愿者中,没有得到培训的占36.5%,也就是说,有超过1/3的志愿者是单凭爱心和热情参加服务,但是并不具备受助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2]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的技能体现了整个服务的层次水平,出现不懂做、不会做、不体面等现象,在影响整个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丢失了组织的面子。第二步,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是组织动脉的把握者,组织走向哪、怎么走都是干部去决定,培养好一批优秀干部,无疑为做强组织奠定基础。第三步,制定完善的制度。制度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所在,只有制定完善制度的组织,才不会迷失方向。当前,我们很多的组织都欠缺健全的制度,一个项目应该怎么管,服务时间应该怎样记,都没有清晰的思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到头来总像无头苍蝇一样,这就是因为缺乏完善、健全的制度。因此,制定好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开展与管理。第四步,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要把组织做强,就要让志愿者对组织产生归属感;要让志愿者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就要切实的保障好志愿者的权益。无论是服务时间、志愿者档案,还是服务后勤保障、志愿者人生安全,志愿组织都要想方设法的去维护好,做到不丢失志愿者的任何一项利益。做“强”有共性,自然也有个性。对于不同层次的组织,我们做起来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正在的“强”。对于校级组织来说,应该积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割、多头领导的现状,对全校志愿服务工作做科学规划和合理调配,使各二级单位的志愿组织形成特色活动,促使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整体推进,真正形成一盘活棋。要经常性召开研讨会议,向二级单位通报情况,避免利益冲突,活动“撞车”。对于二级单位的志愿组织来说,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项目,逐渐形成特色。有序地发展实践基地,要在保证活动基地经费和人才的配备的基础上,成熟一个才发展一个。只有处理好内功、外功的关系,兼修内外,才 能 把 志 愿 服 务 工 作 做 强;只 有 做 强了,才能谈论做大的问题。在此,衷心祝愿我校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1]郑彩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志愿者行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 育 ,2006(4).[2]梁绿琦.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5(7).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素质差,这是不容纷争的客观事实。尽管他们很差,但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教育好。为了把他们教育好,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认真研究教材,尽量做到“知己知彼”, “有的放矢”。如笔者原来所在的职业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对所有新生进行文化课水平测试,通过测试发现,很多学生基础很差,有的作文不成句子且错字连篇,有的连小学四则运算都存在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你 讲 高 中 知 识 ,他怎么能听得懂?他听不懂,怎么能有学习兴趣?没有学校兴趣,怎么能在课堂上不捣乱?等等。当我们了解学生真实基础后,一般采取一个学期左右,对学生进行分类,从初中基础知识补起,实行“补缺补差”。等“补缺补差”结束后,再上职业高中教材,这样,教育效果很好。2.4 改革教学计划, 做到宽基础重实践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突出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如机电专业学制三年,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各种文化基础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20%时间学习文化基础课,20%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40%时间学习专业技能。在制订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包括新知识、新技术,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计划一经制订,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以修订和完善。2.5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等等。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从而达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脚踏实地,我想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上接 9 8 页)

篇七: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过 一 场 影 响 深 远 的“ 科 玄 论 战 ” ,即 文 理 论 战 ,以 丁 文 江 等人 为代 表 的科

 考 虑 ,.

 -~ 3c 十 人 一 个 班 的 情 况 比 比

 学派 认 为 只 有科 学能 够 救 中 国 ,发 展 科 学是 中 国的 当务 之 急 ,科 学 问题 解

 皆 是 。

 素 质 教 育 呼 吁 小 班教 育 、精

 决 了 ,其 他 问 题 便 迎 刃 而 解

 以 张 君 劢 、梁漱 溟等 人 为代 表 的“ 保 守 派 ” 则

 致 教 育 、培 养 学 生 个 性 。

 班 级 中 学

 坚持 认 为科 学 只 是手 段 ,只 能 解 决 技 术 问题 ,不 能 解 决 玄 学 问题 ,即 不 能

 生越 多。可 能 给 予 独 立 发 表 见 解 和

 解 决 人 生 的幸 福 问题 ,不 能 解 决 人 生 意 义 的 哲 学 问 题

 由 于 帝 国主 义 的

 提 出问题 的 机 会 就 越 少 .学 生 自主

 坚船 利 炮 使 得 我 们 国 门 难 守 ,中 国饱 受 了落 后 挨 打 的 屈 辱 和 痛 苦 ,急欲 奋

 学 习的 参 与 率 自然 会 降 低 ,自主 活

 发 图 强 ,以 至 于玄 学 派 被 打 得 落花 流 水 ,科 学 派取 得 了胜 利

 科 学救 国 成

 动 的 范 围机 会 就 大 大 缩 小 。班 型过

 为人 们 的普 遍 信 仰

 到 20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高 考 制 度 恢 复 ,经 济 建 设 四

 大 、人 数 多,教 师 无 法 关 注每 个 学 生

 个现 代 化 目标 制 定 ,高 校 理 科 招 生 比 例 加 大 ,理 科 毕 业 生 易 分 配 ,数 理 化

 的 个 别 情 况 ,无 法 照 顾 每 个 学 生 的

 科 目成 为 学校 重 中之 重 的 学科 ,且 喊 出 了“ 学好 数理 化 ,走 遍 天 下部 不怕 ”

 兴 趣 与 爱 好 ,也 就 难 以 进 行 个 性 化

 的 口号 ,政 史 地 音 体 美 虽开 设 了 ,却 常 因 种 种 原 因而停 课

 在 高喊 实施 素

 培 养 。

 这 不 仅 给 因材 施 教 、活 动 课

 质教 育 的 今 天 ,忽视 政 史地 及 音 体 美 教 育 的 现 象 仍 改 观 不 大 、然 而 人 文

 的指 导 带 来 困难 ,也 给 学 生 管 理 、班

 学科 的 价 值 却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理 科 教 育体 现 的主 要 是 工具 性 价 值 ,而 人 文

 级 管理 带 来很 大麻 烦 。

 中 学 生 尤 其

 教 育 体现 的 是 目的 性 价 值 ,是 情 感 、人 格 的 陶 台过 程 ,是提 高 生 命质 量 、提

 是 初 中 生 缺 乏 自 觉 性 和 自控 能 力 .

 升 生命 价 值 、感 悟 自由精 神 的 过 程 一 欧 洲近 代 科 学技 术 的 崛 起 就 是 在 人

 班 级 人 员过 多 ,教 师 不 具 备 “成 严 ”

 文主 义 思 潮 的 兴起 解放 了.z,.4fl 思 想 、开 阔 了人 们 眼界 的 前 提 条 件 下 取 得

 是 难 以 维持 良 好 秩 序 的 ,加 之 学 生

 的 , 所 以 说 有 了 自 由的 人 文 精 神 才 有 了科 学 的 不 断 进 步 一如 果 不 能 给 予

 的知 识 水平 参差 不 齐 ,一 些 活 动 课 、

 人 文教 育 应 有 的 重视 ,或 者 说 不 能 把 文 科 教 育 与 理 科 教 育 放 在 同 等 的 位

 研 究性 课 根 本 就 无 法 开展 ,即 使 勉

 置 予 以 实施 ,那 么我 们 的 素 质 教 育就 不是 真 正 的 紊质 教 育 ,因 为它 违 背 了

 强 开展 ,也 难 见 成 效 。

 素 质 教 育 的 宗 旨,

 三 、学生 的视 野 和活 动范 围狭 小

 二 、班 型 过 大 。难 以 因 材 施教

 在 片 面 追 求 升 学 率 思 想 的 束 缚

 目前 在 许 多地 区 ,学 校 因规 模 小 、教 员不 足 的 限 制 或 出 于减 少开 支 的

 下 ,教 学 仍 注 重 知 识 的 灌 输 而轻 视

 来 的经 验 总结 。

 这 是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段 理 论 在 宴 践 中

 的继 续 发 展 时 期 。

 综 上 所 述 ,从

 198 1 年 党 的 十 一 届 ^

 中 全 会 到

 2002 年 中 共 十 八 大 ,党 的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段 理 论 从 开

 始 孕 育 到 形 成 理 论 ,再 到 日臻 完 善 、继 续 发 展 .不 断 赋

 予 新 的 内 涵 ,充 分说 明 了我 们 党 能 够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与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建 设 的实 践 紧

 密结 合 ,走 符合 我 国 国情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之路 。

 历 史终 将 还 会 证 明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我 国 在 21

 f 纪 中 叶

 一定 能 够 完 成 第

 步 战 略 日怀 ,基 本 实 现 现

 代 化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夫 复兴 。

 2004 年第 、~2 期 E-mail :his@cj"e2~.eom

 参 考 文 献 :

 ①

 《三 中全会以来》( 上册) ,人民 出版社 ,1982 年版 。

 ②

 《三 中全会以来》( 下册) ,人民 出版社 ,1982 年版 。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 国代表 大会 文件 汇编 》。

 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 汇编》。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 出版社,1993 年版 。

 ⑥

 中国共产党 第十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 汇编》

 ⑦

 《中国共产党 第十五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国共 产党第十六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作者单位 /安徽省天长 市天长 中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自 静

 r

 善

 黼

 奠教掌爹 一

 ‘

 实践 应 用 ,重视 学 科 的 系统 性 而 忽 视 学 科 知 识 间 的 相

 会 的 不平 等 一样 ,教 育 的 不 平 等 也 表现 为 不 同的 人 、人

 互联 系和 交叉 渗 透 ,尤 其 缺 乏 社 会 实践 活 动 。我 国 中

 群 及 社 会 团体 由 于 经 济 地 位 、政 治 地 位 、教 育 权 利 、墩

 小 学 生 的 学 习 生 活 仍 局 限 于 学校 、教 室 ,很 少 野 外 活

 育机 会 等 方 面 的 差 异 而 在教 育体 系结 构 中具有 不 同

 { ^

 士^

 t

 造 田

 I∞

 茁

 田 ^^

 上{

 .

 士

 ,皿

 捧

 j ll" 击

 古

 曲

 譬 幽 l 幸

 匕

 rb

 ^

 I |,帝

 i

 厶

 表 象 贫 乏 ,思 维 空 间 狭 小 ,这 无 疑 摧 残 了 学 生 的 想 像

 力 ,扼 杀 了 学 生 的创 新 灵 感 ,泯 灭 了学 生 的 创 新 欲 望

 四 、教 师 队伍 的 整 体 素 质 不 高 、结 构 欠 合 理 、分 布

 不 平 衡

 地 方 上 尤 其 是 落后 的 乡村 山 区 ,教 学 务件 简 陋 。教

 师待 遇 低 下 ,教 师 的 基 本 素 质 得 不 到 保 证 ,就 连 学 校 、

 教 师 的数 量 也 得 不 到 保 证 ,高 中毕 业 生 教 高 中 或 一 位

 教 师 兼 任 数 个 学科 教 学 的 现 象 并 不 少见

 资 料 显 示 ,

 全 国 目前 仅 高级 中 学教 师缺 口就 达 120 万 、教 师 整 日

 里 忙 于 上 课 、批 阅 作 业 、备 课 及 学 生 的 管 理 ,无 暇 进 行

 自我 学 习 自我 充 实 .自身 素 养 难 以得 到 提 高 ,而 社 会 竞

 争 的 强 烈 ,则 又使 得 一 些 学 校 与 教 师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都

 成 了十 分 棘 手 的 问题

 学校 、教 师 连 生 存都 成 了 问题 。

 作 为 学 校 要 配 备 齐全 高素 质 的 教 师 队伍 ,作 为 教 师 要

 提 高 自身 的 素 质 和 教 学 水 平 ,谈 何 容 易?

 此 外 ,追 求升 学 率 、注 重 学 生 考 试 分 数 、过 多 占 用

 学 生 时 间 的现 象在 广 大地 区仍 比较 普 遍 ,

 上 述 种 种 制 约 素 质 教 育 普 及 和 推 广 的 因 素 ,主要

 原 因是 教 育 的 不 平 等 所 致 。

 首 先 ,教 育 的 不 平 等 又 是 社 会 的 不 平 等 造 成 的

 长 期 以 来 ,中 国 城 乡二 元 结 构 、高 度 集 中的 计 划 体 制

 下 ,形 戍 了一 种 忽 视 地 区和 城 乡差 别 的 “ 城 市 中 心 ” 价

 值 取 向 :国家 的 公 共 政 策 优 先 满 足 甚 至 只 反 映 和

 现

 都 市 人 的利 益 ,不 仅 表 现 在 粮 油供 应政 策 ,就 业 、医疗 、

 住 房 、劳保 等 各 项 社 会 福 刺 方 面 ,教 育 资 源 的 配 置 亦 是

 如 此 。

 一 些 地 区和 乡村 学校 的 教 育 投 入 严 重 不足 ,师

 资 力 量 十 分 缺 乏 ,造 成 了地 区 、城 乡学 校 之 间的 差 距 不

 断 加 大 、教 育 严 重 失衡 的 现 状

 其 次 ,在 社 会 结构 中 .经 济 、权 利 和 声 望上 的 差 异 ,

 也 使 人 们在 社 会 分 层 体 系的 地 位 出现 不 平 等

 正 如 社

 的不 平 等 和 教 育的 不 平 等 ,而 导致 教 育 政 策 主 体 参 与

 教 育过 程 的程 度 和 从 教 育政 策 中获得 利 益 的程 度也 是

 不 同的

 有 的 政 策 主 体 参 与政 策 过 程 的 程 度 比较 大 .

 自身利 益 满 足 的 程 度 也 比较 大 ;有 的 政 策 主 体 往 往 没

 有或 很 少有 机 会 参 与 ,自身 利 益 难 以 获 得 满 足 ;这 样 教

 育 中的 强 势 主 体 往 往 比 弱 势 主 体 获 得 更 多的 教 育 权

 利 、教 育权 力 、教 育 机 会 、教 育 资 源 ,进 而 更 有 利 他 们 优

 化 教 育 活 动 。

 相 反 弱 势 主 体 局 限 于 多方 面 尤 其 是 教 育

 经 费 的 匮乏 ,往 往 不 能规 范他 们 的教 育 活动 与行 为

 再 次 ,是 教 育 教 学评 估 机 制 单 一 ,人 们 缺 乏 长远 眼

 光 、

 目前 评 估 考 察 学校 、教 师 的教 育教 学 水平 ,学 生 的

 学 习 目的 仍 然 是 升 学 率 和 考 试 分 数

 如 果 学 校 升 学 率

 高,则学 校 的生 员 既 多 又 广 ,反 之 则 学 校 的 生 员 、教 师

 的待 遇 和 评 定 职 称 都 成 了 问题 、学 校 为 了 生 存 和 发

 展 ,不得 不 片 面追 求 升 学 率 和 考 试 分 数 。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在 于发 展 学生 各 方 面 的 能 力 与 素 养 ,它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内化 过程 ,常 言 “ 十 年 树 木 ,百 年 树 人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它不 像 一 般 经 济投 资 那 样 可 以 立 见 实效

 但 是 我

 们 的社 会 ,我 们 的 家 长从 不 考 察 教 学 过 程 ,只 关 注 结

 果 ,只重 视 结 果 ,看 问题 片 面 ,急 功 近 利 。

 看 重 的是 学

 校 的 中 考 、高考 成 绩 ,过 问 的 是 孩 子 的 考 试 分 数 ,孩 子

 的 品格 行 为 是 否 端 正 、身

 素 质 是 否 优 良 ,却 很 少 关

 心

 学 校发 展 和 教 师 成 长 的机 会也 就 无从 谈 起 。所 以

 说 ,如 果 我 们 的 教 育评 估 不 能从 单 纯 的 选 拔 性 、终 结 性

 评 价 转 移 到 全 面 的 、发展 的 、形成 性 的评 价 ,如 果 学 校 、

 教 师 、家 庭 和 学 生 不 能 从 中考 、高考 的 巨大压 力下 解脱

 出 来 ,素 质 教 育 只 能 是 纸 上谈 兵 ,教 育现 状 也 就 难 以从

 根 本 上 得 到 改观

 第 四 ,自呼 吁 教 育 改 革 以 来 ,非 议 学 校 和 教 师 “ 不

 得 当”作 法 的 文 章 、著 作颇 多 ,指 导和 要 求 学校 、教 师 如

 何 如 何 做 的 方式 方法 也 不 少 ..而对 于学 校 和 教 师 有 没

 有 能 力 改 观 教 学 、为 什 么不 能很 好 地 实施 素质 教 育 、学

 校 的 生 存 发 展 与 教 师 的成 长等 方面 的 问题 却 讨 论 的 很

 少 ,尤 其 涉及 学校 办 校 经 费 这 个 实质 性 问题 时 更 是 难

 见 多少经 传 与 对策

 解 决 上 述 问题 ,无疑 要 对症 下 药

 比如 :建 立 有 效

 的评 估 机 制 和 运 行 机 制 ;加 快 考 试 制 度 的 改 革 等 等 。

 但 最 重 要 的 也 最 关键 的 是 平 衡 对 教 育 经 费 的投 入 ,即

 政 府加 大 对 地 方 、对 农 村 尤 其 是 贫 困 山 区 的经 费投 入 、

 同 时 用 奖 惩机 制 刺 激 社 会 办校 ,比如 企 业 、财 团 、富 商

 等投 资 办 校 或 大 力 支 援 教 育 的 ,减 免 税 收 ,并 帮 助 扩 大

 其社 会 效 应 。

 中国 有 财 力 的 集 体 与 个 人 大 有 人 在 ,政

 府在 投 资教 育 方 面 可 以 考 虑给 予相 关规 定 。何 况投 资

 教 育 、支援 教 育 ,本 来 就 是 每 个 中 国 人 义 不 容 辞 的 责

 任 、教 育 经 费有 了保 障 ,实行 良性 竞 争 机 制 ,那 么 办 学

 质 量 、师 资 队 伍 素 质 等 问 题 也 就 迎 刃 而 解

 有 了这 些

 前 提 条件 ,那 么欲 求 素 质 教 育 在 全 社 会 顺 理 成 章 的 运

 行 ,还 衣 悄 悠 z

 ( 作 者 单 位 /湖 南 岳 阳长 岭 炼 化公 司子 弟 中学 )

 圜 2oo4年弹1~2鞋E.删1 :函 值 2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八: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完 2001年第7期

 素 质 教 育 政 策 失 真 的 原 因 与 对 策 ● 蒋建华 一项正确的政策制定出来以后 ,关键工作 还在于正确地付诸实践,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关 系到政 策的成败 。一些 地方和单位对 贯彻执 行政策在 思想和行动 上不尽完全 一致 ,政策弱 化、变形、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 政策 目标、 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客观社会现象 ,

 称之为 政策失真” 。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难免 会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地方 ,素质教育政 策的实施也不能例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中,存在着种种误 区,表现为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

 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 ,都属各 取所需的情况。

 2.政 策架 空 素质教 育政策在执 行过 程中 ,在 一些地 方 和学校只是被宣传一通 ,做了表面文章 ,而未 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 正落到实处 ,成了空架子 。典型的表现为 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 ,“ 素质教育 轰轰烈烈 ,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 这些情况实质 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 ,没有将紊 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 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3.政 策浮夸 即政策在执行过 程中附加 了不恰 当的内

 容 , 盲 目扩大政 策外 延 , 使政 策 的调 控对 象、 范 围、力度、 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 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 实施 素质教 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 ,实 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领 一、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种种表现 素质教育政策 失真 的表现形式 有多种式 样 ,程度也有深有浅 。可以将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归纳为以下几种 。

 l , 政策替换 即政策 在实施过程 中从表面上看与 原政 策 相一致 , 而事实上却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 , 进 行偷梁换柱。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 区、 本 部门的利益出发 ,挑选其中对 自己有利的部分 贯彻实施 ,对 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 、置 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 教育措 施的行为 ;再 比如将 素质教 育理解为 简 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 适应教育 。这些均是 各 自从 自身利 益 出发 ,将 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 =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社会原因 1. 社会思潮对素质教育具有两种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既影响教育思 想 ,又影响教育政策,更影响教育行为。其中 的积极 因素是人 们选 择素质教 育 ,促进 了教 育 的改革 ,同时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消 极 因素与落 后 思潮又是 素质教 育实施过程 中出 现这样或那样政策失真的社会根源 。

 我们认为 ,

 ——4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方 面落后 的社 会思潮 “潜 移默化 ” 地 导致了 素质教 育的政策 失真 , 另一方面 , 一些专家 、 校 长 、教 师和家长 为了抵制这些 落后 思想 和行 为 采取 了沿袭 旧路 的做法 ,也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我们认为 ,应该 反 思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的社会基础和 思想基础 ,确定正确 的素质 教育 思想、政 策和 措施 。

 2 初级 阶段行 政 工 作 方式 导 致 素质 教 育 政策 失真 在 社会生活 中 ,政 治生活对 各项工作 的开 展起着重 大影响 ,特别 是在我 国这 种情况表 现 更 为明显、 直接 这 种影 响既有积极 的一面 , 也 有消极 的一面 我国社会主 义社会是 从殖民地 、

 半殖 民地 社会发展 而来 的 ,其 中的消极 因素对 我 国政治 生活发 生着重 大影响 ,再 加上建立社 会主义社 会后 走 了不少 弯路 ,官僚 主义在我 国 政 治 生活 特 别 是行 政 生 活 中仍 然 有 重大 的 影 响 。我 们现在 仍处于社 会主 义初级 阶段 ,人 们 的思维 定式 中仍然存在 着不是从 实际出发 ,而 是从 口号 出发 开展工作 的倾向 。有些 地方 、单 位不是实 实在 在地 开展 工作 ,不是按 照教育 的 规律 解决 教育问题 ,而是 用行政手段 解决 业务 问题 ,出现实施素质教 育 中的行政主 义 、形式 主义倾向,这其实是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 中的体现 按 照这些思路 实施素质教 育 ,难免 不对 素质教 育产 生误导 。工作作风 问题是 素质 教育不能 落到 实处 的直接社 会原 因 ,其根 源在 于政 治 思潮中的落后方面 。

 3 经济 思维 的主宰 20 世纪 80 年代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导致 我国社会 生活特别是经济 生活发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经济体制改 革发挥着 巨大 的作用 ,以至在 些地 方在一定 程度上 ,经 济生活成 了社会 的 主导 生活 ,经济 思维和经济 话语决 定着社会 的 切 ,经济效益特 别是短期 经济效 益成 了判 别 任何 活动价值 的基 本标准 。

 经 济活动 的要 求和经济 活动中的落后 思潮 和落后 作风影响着社 会的方方 面面 ,当然不 可 避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起 , 各 个经济单 位的责任性 增强 ,他 们迫 切需要教育 能够培养解 决实际 问题 的人才 ,最好 是毕业 生 上 岗就 能顺利地 处理 日常工 作。对 自主承担 社 会责任 的实体 而言 ,这种 现 实性 的要 求并不 一一一一4 ] 过分 。然 而处理 日常工作 的能力 并不仅仅 是个 素质 问题 , 越 简单的工 作对 素质 的要 求反而低 ,

 而对熟练 的要求却 很高 在这 种简单 劳动面前 ,

 受教育 的高低与其 工作的绩效之 间在短期 内没 有很高 的相 关 。于是 乎 ,人 们就感 叹 ,现在 的 学生素质 低 ,就有人 从培 养简单技 能方面来理 解 素质教育 的 内容 ,这是 不恰当 的 。

 教育 要适 应 社会 特别是 经 济 生 活的要 求 ,

 这 无疑是正 确的 ,但 是教 育不能 简单地适应 经 济 生活 ,这 种适 应要具有 创造性 ,要站在一 定 的高度 适应 经济 生 活 可 是 ,受经 济生活 中急 功近利 思想 的影响 ,将素质教育理 解为学一些 雕 虫小技 、实用 技术 ,那就 是误解 了素质教育 的本意 ,没有一 种为 民族振 兴而培养 大智大勇 人 才的气 魄 。常 听人说 ,现在的学 生不能扫 一 己之屋 ,何 以扫天 下 ? 从而说 明实施 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 和 紧迫性 这样理解 素质教育 ,未 免 层次太低 学校 教育应该教会学 生一些 日常生 活技能 ,然而辫 素质教育从这 个角度理 解 ,难 免会对 实施素质教育 产生误导 ,而且事 实上 已 经产生 了误 导 。

 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内部原因 1.对 素质教育理解 存在偏差 在我 国 ,素质 、国民素质 、提高 国民素质 这类 词或概 念 , 流行很 久很广 了。明确提 出 、 赋 予确定 内涵和 特殊现实意 义 ,并具有法 律的性 质和效力 , 则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事 《 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 《 决定 》 ) 开宗明义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 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 出好 人才” 素质 教育这个词 ,就是广大 群众 由提 高 国民素 质这 个概念转 引而来 的。正是 因为素 质 、素质 教育 这个词语 的大 众化 , 即使没有严 格考证 , 其 基本 涵义也应该是 明 白的 ,大 众化 的、通 俗易 懂 的。然而 ,日常 概念 的素质 、素质教育 在转 化为一 个科学概念 时 ,一些 同志在理解上 存在 偏差 ,因而导致具体 实施时要 么裹脚不前 ,要 么各行一套 。

 我 们领 会 《 决定 》精神 ,实施素质教 育是 站在 时代的高度 、适应 知识经 济的需要而对 人 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这主要是从结果来考虑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题 的 ,希 望教 育培养 的人能有利 于国家 的发展 和民族的振兴 , 是从 长远出发 考虑 教育 的未 来 、

 规 划教育 的未 来 。如果 站在这样 的高 度考虑 素 质 教育 ,无疑 抓住 了同题 的根本 。然 而有些单 位 和个人 由于 没有深刻理 解 《 决 定》对 素质教 育 的宏观把握 ,而是按 照 日常概念 的涵 义对其 进行 理解 ,按 照 自身生 活中的 素质概 念进行理 解 和操作 ,从微 观的 、具 体的 、枝节 的方面考 虑 素质 教 育 的 实施 ,以 至 于有 些操 作 措 施 与 《 决定 》精神南辕 北辙 , 有 些措 施不但不 利于全 民素质的提高 ,甚至有 可能降低 民旗 素质 ,从 而 导致素质教 育政策 的失真 笔者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 不受社 会短期 利 益 干扰的 、 为了社会和个 人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 。

 其基本 要求是通 过对 自然 科学 、社 会科学和 人 文科学 的基本 事实和基本理论 的消化 、 吸收 , 不 仅使学 生掌握这 些知识 ,而且使学 生掌握 生产 相应 知识的方法和 心理 品质 在 课程教 材方面 ,

 需要将 科学和社 会的基本 知识 和基 本同题及 其 产生 的曲折 过程设计进 去 ,处理好 实质 内容 的 学 习和 其中隐含 的方 法 、心理 品质 ( 即形式 内 容) 的洞察 ,从而达到学生知识层次和心理层 次 的同时提 高 素质 教育就是在传 统教育基础 上 的全 面升华 。

 提 高素质的教育或 素质教育 ,不仅仅 是针 对 “应试教 育” 而言 的,正如 《 决 定 》所说 的 ,

 要 “贯穿 于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 、职业教育 、

 成人教育 、高 等教育等各 级各类 教育 ,应 当贯 穿于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 和社 会教育等各个 方 面 ” , 包 括提高 劳动者和 知识分 子 、一般人 才和 专门人才在 内的全体 国民的素质 。对应于培养 专门人才 而言 ,它突 出要对 全民进 行教育 ,普 及教育 ;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 功能或 实用功利而 言 , 它突出教育 自身 的特点 、

 独特功能 2.对 “ 转轨 ” 的误解 差不多有十年的时同,我国教育界大力宣 传 、热烈讨 论了 由 “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 轨的提法 , 宣传、 讨论和争论在 1998 年 7~8 月 间热到顶 点。其 实 ,实施 素质教育需要 改造 现 行 教育 中的落后 方面 ,然 而并 不是要全 部抛 弃 过 去 提 出 “转 轨” 的本意 也是要 克服 为了考 试分数 而不顾学生发 展的偏颇 然 而 由于为 素 质教 育设置 了 “ 应试教育 ” 这 个对 立面 ,并 且 要 “ 转轨” ,于是 ,许多教 育第 一线 的同志 们和 某些教 育理论工 作者 ,努 力体 会这 一提 法 的精 神 ,努 力下功夫 转 变” ,努力寻找 “不 同” 和 对 立” ,也就是说 ,努力设想 、构 建不 同于原 来教育 的素质教育 ,努力反其道 而行之 予素质教 育与考试 得分 高 、学业 成绩好 、有知 识(特别 是书本 知识) 对应 、对 立 的涵 义 ,因 为这些是 “ 应试教 育” 的若干特 征 。以致 对于 素质提高有 各式各 样的理解 :有 的理解为 生活 实践能力 ,有 的理解为 具有 多样 艺术才能 ,有 的理解为道德 品质 , 还 有学会做 人、学 会求知 、

 学 会做 事 、学 会生 活。这 样 “转轨 ” 的 良好 愿 望变成 了对传统 做法 的全 面否定 ,在倒 “洗澡 水 ” 的时候将 “小孩 ” 一起 倒掉 了 。

 3.对 教育改革 的误解 素质教育政 策失真还 由于对教育 改革 的误 解 ,以为一说改 革 ,就一定 是要用一 个去 取代 另一个 , 并 且要打倒这 一个才能树 立另一个 。

 其 实 ,教 育改革根本不 是那 么回事 。教育 的继 承 性是很强 的 ,教育 的 内容 、方 法及 其结构具 有 很大 的稳 定 性 。看 看 一个 世 纪 以来外 ) 中小学的课 程表 ,语、外 、数 、理 、化 、生 、

 史 、地 、音、体 、美 ,大 同小异 ,是相 当稳 定 的 课 堂 教 学 、课 外 活 动 、讲 授 、谈 话论 ) 、练 习、实验 、实习等 教学形式 和方 法也是 相 当稳定 的。

 不 同社 会制度 、 不同意识形 态 、 不 同教育思想 观念下 的教育 ,在教育 目的、办学 指导思想等方 面当然是有 区别 的甚 至有质的 区 别 { 但并 非如 同造 房子那样 ,必须把 旧房子推 倒 , 把基地 清除干净 , 在 空地上盖 起新的房子 。

 从 旧中国为反 动统治服务 的教育 , 经过改革 , 建 立新 中国的人 民教 育 ,最好地说 明 了 :它是一 个逐 步改造 的长期过程 开既有 的教 育 , 只能是对 既有 的教育有 所增 加 、

 减少或部分 替换 ,更 主要是改造 ,并 且是 或快 或慢逐步进行 的。整个 地推倒重 来 ,另起炉 灶 ,

 甚至一律颠倒 过来 ,并 且短时 同完成 ,这样 的 事情 是不 曾见到 过 的 而赋 ( 无 论 中 (讨 新教育 的建立 ,撇不 四、克服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建议 1.正确 处理 各 方面 对 教 育 提 出 的现 实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求

 计划经 济条 件下 ,利益主 体单 一 ,人 们考 虑 问题仅仅 从国家利 益和政 治 利益出发 。随 着 市 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对 外开放 ,利益主体 呈 现 多元化趋 势 。比如 产生了外 国投 资者 ,其 必 然 对 中 国培 养 的人 才 提 出符 合 自己利 益 的要 求 ;个人利 益的 凸现 ,也相 应地要求教 育的改 革 ;大量经 济实体 的诞生 ,其对人 才质 量和规 格 的要求更是对 教育形成 了冲击 。多元 化的利 益 主体可 以分为三 类 :国家 利益 、社会 利益和 个 人利益 ,而这 不 同的利 益主体对教育 的要求 是 不同的 ,有时 甚至对立 。按照市 民社 会理论 的分 析框架 ,也 至少存在着 国家利益和 社会利 益 两类 , 国家 更加考虑 长远 利益 、 公 众利 益 , 以 维持 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而社 会的各利 益主体 则 注重 自己的眼前 利益 ,盼 望短期利益 的快速 实现 。

 伴 随市场经济诞 生的各利 益主体 的教 育要 求,应该 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

篇九: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

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背景从 2005 年起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开展素质教育系统调研于 2006 年 9 月形成了约几百万字的调研报告。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是总报告的第二部分本文节选自该部分的第 4 点“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面临诸多障碍”。

 招生制度与评价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 30 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但激烈的考试竞争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调研表明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多方面的制约。以往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建立高中会考以促使学生全面学习、减少考试科目以减轻学生负担、设立保送生制度以增加选择性等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是社会诚信观念与制度建设跟不上改革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现实社会条件二是相关配套措施和管理手段跟不上导致改革在实施中走样、变味。当前全社会对公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育公平寄予很大希望高考是至今为止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公平的选拔制度许多老百姓存在着强烈的“分数最公平”的观念对扩大学校自主权疑虑重重。因此为确保教育公平高校招生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分分计较的办法素质教育的很多要求难以得到体现。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内动力、创新力和生机活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也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组织仍然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通过层层考核的办法将升学率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作为规模最大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其师德和专业化都有特殊的要求其特点在整个人事制度改革中考虑得还不够充分。

 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缺乏制度保障社会各方面还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无论是德育还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系统地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资源。但从总体看公益性设施对向学生开放还缺乏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缺乏承担校外教育的义务学生的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往往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学校开展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缺乏必要的保障社区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校园周边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后和假期学生往往只能困守家中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些困难和问题既反映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又反映出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新的视野不能局限在传统教育领域的框架内而要深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领域。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更加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上述领域所遇到的体制性障碍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外部的问题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对素质教

 育的责任仍然处在政策引导、倡导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社会和舆论环境的形成公共教育资源的开放企事业单位对实践教育的承担社会对校外教育的责任等都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从教育层面来看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学校制度的完善系统地规划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教育工作评价制度进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人事制度改革等。从教育监管方式来看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教育督导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其他职能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监管也需要进行统筹规范否则容易形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情况。

 (节选自《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 1.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遇到哪些体制性障碍 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信息整合须对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每段的核心内容均集中在每段的首句解答时结合下文加以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缺乏一种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导向作用的高考制度②学校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③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

 2.为什么说“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建立能保障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的条件是什么 答

 解析回答第一问要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段中的相关信息组织答案。解答时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原因一是„„二是„„”。然后用自己的话组织概括。回答第二问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答题。

 参考答案(1)因为高考制度改革不但要涉及社会诚信观念和制度建设还要涉及相关配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所以它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

 (2)建立能保障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的条件是在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各项机制。

 3.进一步深化传统教育领域改革能否解决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探究问题的根源通过全文可知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不仅是靠深化传统教育领域改革可以解决的

 它还需要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答题需要注意的是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又不能脱离文本。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更加社会化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需要全社会其他制度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而目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受到社会其他体制的制约所致所以如果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完善而仅仅依靠进一步深化传统教育领域改革也还是不能解决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