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6篇

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6篇

调查报告 时间:2023-07-01 12:20:12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6篇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XX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6篇

篇一: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状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是指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讯、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

 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通常我们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狭义的概念,也就是社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XX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多倍;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 多倍。其中民生支出达 X%以上,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X 亿元,比上年增长 X%;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指标提高到 X 元,人均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 X 元;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

 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工程,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得到了有效提升,贫困落后地区的改善更为显著。财政资金的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一直坚持将推动城乡均等化和区域均等化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整合衔接。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向城市制度靠拢、转变,力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XX 年,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等称号,九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在校生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城镇化比率,这说明大量农村户籍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享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XX、XX 两个贫困地区的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两个脱贫县提前两年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

 (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供给,发挥了良好政策效果。总体来看,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不断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目前,由于基本和非基本的界限不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依据,很多时候是自行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和水平,这也是各地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财政投入总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资源无差别地投入到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不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保障到位,而且在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留出的参与空间不足,多元供给的局面也难以充分形成。

 (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仍比较大。一是区域之间。XX 年脱贫的 XX、XX 两县相比,差距越来越大。XX 县因受资源禀赋,XX 年 1-9 月份财政收入为 X亿元,超过阳城,接近 XX、XX,而 XX 只有 X 亿元,相差X 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 为 X 万元,XX

 为 X 万元,相差 X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X 元,XXX 元,相差 X 元;XX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 X,XX 的比率为 X,全市比率为 X。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现象尚未根本转变。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但城市与农村服务水平的差距在短时间内还难以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有所失衡。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无论在校园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撤乡并镇,教育均等化向均质化转移,学校资源整合,使一些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农村辍学率、流失率可能会出现反弹。从教师资源的分配来看,由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出现了大班额和幼儿园紧缺等问题,城市大班额和农村小班额的矛盾,更加剧了二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迈向国家先进行列。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在着覆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人口多数的农

 村人口仅享有少数的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年岁高等“三低一高”现象,面临着后继缺人,直接影响农村今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均等化。目前,城镇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几经改革,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仍存在着救济标准低、救济款项不能按时发放等许多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民,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尚存在受益面窄,报销率低等问题。

 三是弱势群体急需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接近 60%),加之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低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五保户等孤寡老人弱势群体。XX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 77岁,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 68.7 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 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超过 4000 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是说,弱势群体的

 生活起居、健康和文化水平,谁来关心和保护,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实行绩效评估,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明晰的组织目标为前提,还要有合格的责任主体和规范的运行流程,以及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供给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责任主体不明、流程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加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还没有培育成熟,绩效评估还未能充分建立健全。

 三、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大又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及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构建和完善更加公平的民主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领导,发展经济,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协调作战,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措施得力。

 1. 。

 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人为本”

 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才能提高认识和站位,才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也才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 。

 改革开放,增大财力。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晋城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保证财政收入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与财力的大小分不开的,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3. 。

 强化责任,机制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及关注弱势群体。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通过中央和省、市政府进一步的经费增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其次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享

 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制度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关于区域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设施建设、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开展定向援助和对口帮扶。应加大对 XX 县的扶持力度,尽量缩小与其它县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的立法机制、行政机制和司法机制。关于人群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同时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机制以后,必须将责任分解到单位和责任人,建立负面清单,相关部门督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4. 均衡共享,协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要求,具体做到“四个着眼”:一是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加强顶层设

 计规划;二是着眼于丰富供给,完善运行保障体制;三是着眼于提升质量,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四是着眼于供需对接,构建协调治理格局。其中在协调治理、共享方面,主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推进政策衔接和标准兼容,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行政阶层级的资源共享。

 目前,我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供需数据信息,还要整合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县(市、区)基本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县(市、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二: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0 年 07 月 29 日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余红艺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立法、监督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化监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组织开展系列调研:一是“学”,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法制讲座,邀请省卫健委副主任夏时

  畅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辅导报告。二是“听”,召开专题汇报会,听取市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教育等 11 个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三是“谈”,召开由区县(市)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的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察”,常委会组建三个视察组,胡军、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镇海和江北等地开展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五是“征”,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与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投票的“派粉”达 141070 名,社会反响热烈。六是“商”,梳理调研收集的情况及外地做法经验,与市卫健、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进行专门对接,共商工作举措。七是“协”,委托 10 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协作调研并收集调研报告,指导市人大代表卫生专业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还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

  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印发《健康宁波 2030 行动纲要》。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医疗纠纷“宁波解法”,落实《宁波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宁波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考核评估实施办法》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81.66 岁、孕产妇死亡率接近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12/10 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搭建覆盖全市、层级分明、运转有序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联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疾病预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

  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组建和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4530 家,实有病床 43373 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制。2018 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代表浙江省接受国家考核,荣获总成绩第一名。

 三是持续加大投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2003 年非典以来,我市财政卫生支出由 7.55 亿元增加到 114.27 亿元,年均增长 18.51%,快于同期 GDP 和财政支出的增速。2010 年至 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 52 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43 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 99.46%。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改善力度持续加大。市第一医院迁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改扩建、市第九医院二期、杭州湾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全国首家城市云医院,建设慢性病大数据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卫生、区域医疗平台等 9 个信息系统,批量归集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 2.8 亿条信息数据。

 四是坚持联防联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动员指挥,并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在不

  同阶段因势施策,实行封闭式管控,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发热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优化疗诊方案,实施中西医结合、远程会诊和联手施治,本地确诊病例治愈率达到 100%。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健部门和疾控机构难以统筹全市力量。相关部门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部门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处置事件的方式手段还不多样。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对不明原因新型传染病还是较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本地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链。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

  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有待适度增加。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

  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

  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建设。一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机制。二要落实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压实市、县、乡等三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健康服务等有机融合。

  三要加大基础保障力度。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位和职能,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二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等四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三要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机制。加强与上海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跨区域合作,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全市统筹,科学谋划《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逐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我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市第一医院迁建、中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做好数据归集和对接,发挥“大数据+基层网格”精密

  智控作用。依托市政务云中心,建立部门和区县市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实施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人群精准管理。

 (四)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强化机构编制保障。科学核定公共卫生相关机构人员编制,缓解机构编制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等要求,2020 年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万分之 1.2—1.4 以及省、市、县三级比例,足额配备疾控中心编制。二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在甬高校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造具有国内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知识、又善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

篇三: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积极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推精品、育人材,初步构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显现出整体推动、重点突破、氛围良好的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良。

 为进 1 步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着力解决新情势下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城市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2019 年就对市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展开了调研,常委会领导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左新军主任高度重视,要求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看做是整改创建文明城市的 1 个重要方面,而且要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市人大常委会根据疫情防控条件,改变了常规的调研、视察方式,在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协助下,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 6 个县(市)区 43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抽样调查,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 79%,基本反应了目前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情况。

 1、基本特点和主要成绩 ?

 银川市是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图书馆 8 个、文化馆 8 个,县级两馆覆盖率 100%,乡镇文化站覆盖率 100%,农家书屋覆盖率 100%,直播卫星“村村通”巩固率到达 100%,“户户通”安装率 100%。年均展开广场文化演出 1000 场次以上,送戏下乡演出 1000 场次以上,公益电影放映 10000 场次以上,组织展开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赛事)50 项,参与大众 300 万人

 次以上。

 主要有以下特点:1 是公共文化政策支持体系基本构成。市政府前后制定出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行方案、向社会气力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行方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等政策措施,打好了政策基础。2 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 49 个、文化广场 12 个、街道中心图书馆 22 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100 个、城市浏览岛 30 个、农家书屋 274 个、农民文化大院 87 个。3 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和数量较为丰富。据抽样调查统计,乡镇街道以上单位组织的全民浏览活动达 350 次以上,全民普法、健身、科普活动达 650 次以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410 次以上。4 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得到改良。据抽样调查,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到达 310 处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岗位210 个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 290 人以上,公共文化服务监督检查130 次以上。

 重点推动了 5 项工作:第 1,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银川文化园文化艺术博览中心、银川秦腔传承保护基地等项目建设;整合打造了 1 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构建覆盖市县乡村的 4 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第 2,按需定供,展开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行菜单式、定单式服务机制,实行“你点单·我送戏”服务模式,组织展开“4 送 6 进”“美丽乡村文化大集”“1 元剧院”“市民艺术节”等活动,买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 1 千米。第 3,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扩大文化影响力。重点推出了“中国银川贺兰山文化旅游节”,举行贺兰山音乐节、非遗展览会等 11 项 126 场主题活动,吸引近 10 万名游客参与。举行第 3 届中国·银川互联网电影节。第4,增进转化与创新,宏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各类传承活动近

 千场次,参加学生人数约 10 万人次。成功举行了 2019 全国文化遗产日宁夏主会场活动,全年组织各类非遗传承展现活动 1000 余次。第5,拓宽发展渠道,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重点购买服务及实行项目 177 个,参与企业团队 105 家,撬动社会资本 5700 万元。

 2、存在问题及不足 ?

 (1)农村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抽样调查反应,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场馆老旧、装备落后,利用率有待提高;3 区都存在新建社区和老旧小区没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现象,基层文化阵地缺失问题不容忽视。

 (2)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没有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制度,没有吸引社会投资的政策环境,公共文化经费开支难以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保护费用缺少,许多公共文化活动由于缺少基本经费而没法展开。

 (3)公共文化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公共文化活动和场所粗放型管理、支摊子方式随处可见。1 些乡镇文化设施重视对外宣扬展现,忽视本地村民的文化需求,图书浏览室随便放置了大量旧书刊或专业研究书藉,疏忽村民平常生活生产需要;1 些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居民上班我上班”、“你休息我休息”,只重门开着,不管人进门。1 些基层文化活动只看重举行和次数,不过问观众数量和人群,不看重社会效益,活动没有主题,匆匆完成任务了事。

 (4)文化人材队伍缺口较大。复合型管理人材少,内容创意型人材少。抽样调查反应,基层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专干 1般都身兼数职,普遍存在“专干不专”、“专而不精”情况,做不到展开质量较高或周期较长的文化活动。据抽样调查统计,2019 年全市文化专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也只有 140 多人次。

 3、今后工作建议 ?

 (1)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性、针对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规定,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做下去。要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乡村和居民社区等广泛宣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 1 致的人和事,在各种新媒体、公共文化设施和各类文化活动中,积极契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使城市和农村文化生态主题鲜明,处处彰显正能量。

 (2)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以街道文化活动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编制专项计划,补齐和改良基层文化站点。本着共建同享的原则,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文化设施,实行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同享,构成场馆服务、活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银川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科学设计服务提供方式和内容,改革服务管理机制,发挥大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作用。

 (3)完善多元有效的投入机制和效能评价制度。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鼓励社会气力建设乡镇和社区公共文化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大众组织完善提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鼓励各类大众文化服务单位在保障基本大众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采取“以文养文、以文补文、以文促文”的方式,利用文化经营收入补助大众文化服务活动的不足,构成公共文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建立公共文化设施每天使用次数、每天服务人数、每天有效开放时间(小时)的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强化以社会效益为重点的投入产出关系,扶持效益好的场所和活动,调剂取消闲置无效的服务,建

 立长效投入补助机制。

 (4)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大众方式。积极推行数字图书馆、图书总分馆、活动图书馆、图书飘流点、市民 1 卡通、通借通还等多种方式,建立以市图书馆为核心,县乡村(社区)城乡 1 体、资源同享和方便快捷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采取聘任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服务、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新型文化业态。重视打造特点文化服务品牌,培养“书香银川·百姓讲堂”等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构成学习型社会。

 (5)培养有素质、有活力的人材队伍。继续实行好大范围培训计划。采取灵活的招聘请人方式,大力发展和补充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和人员,重点配好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多渠道培养 1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全面启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鼓励退休干部、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志愿服务,发展文化管理员和文化辅导员队伍,培养 1 大批酷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社会人员。

篇四: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年调研...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年调研...

  20**年,XX 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项目首批 10 个试点县之一。项目于 2013 年 2 月初启动,半年多来,项目实施对我县农村发展改革和农村社会管理带来哪些新变化、新成效和新机遇,各级组织和基层群众十分关注。近期,XX 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分层保障,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

  农村公共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实现了以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产品,由原来主要依托村两委提供转变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分层供给。由村级自治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实行财政“定额补贴”。由政府提供的,政府依托村级自治组织或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实行以事定费、以质定酬的核算和考核。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提供村级公共产品,由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补助。从 2012 年起,按平均每村每年 5 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承担 60%,县本给承担 40%。(2013 年,按照示范试点奖励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县财政配套的 592 万元资金足额纳入 2013年财政预算,并根据乡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财政状况等因素,已将奖励资金60%先期拨付到乡镇,剩余 40%资金作为绩效考核使用)。

  试点工作的开展,打破了农村取消农税、提留后村级组织“无米之炊”的困境,突破了多年来财政投入项目后续管理无资金的瓶颈,解决了村干部为民办事“有

 心无力”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边远村、无收入来源的空壳村,为民办事“抓手”缺乏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主动作为、谋求发展的热情,出现了“干部信心超预期、干群热情超预期、工作进度超预期”的势头,为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规范程序,推进基层民主纵深发展

  XX 县在农村公共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推进中,不断认真总结提炼,提出“35186”工作法。即:3 个阶段(事前民定、事中民管、事后民评)、5 步骤(宣传发动、方案拟定、项目实施、资金管理、项目考评)、18 个环节(资金下达、宣传动员、意见征求、汇总评分、建议提出、乡镇初审、方案拟定、村民表决、乡镇审批、队伍确定、合同签订、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报账审核、资金兑付、群众评议、资料归档、绩效考评),做到 6 个公开(资金额度、汇总评分、实施方案、完成情况、使用资金、评议结果)。规范的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群众做主的理念。

  在试点工作中,严格村民民主议事制度,让村民自主决定资金使用。“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即由村民“一户一票”提出具体项目,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定实施项目,村民监督委员会实施全过程监督,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形成了村级组织牵头、党员群众踊跃参与、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 27 个镇(乡)296个村通过民主程序收集农民群众意见建议 8500 条,梳理归纳符合实施方案内容3400 多条,经村民议事会议确定实施项目 2529 个。仅高山镇营盘村 1 个村就实施项目 25 个。

 三、完善体系,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经过改革摸索,XX 县在农村公共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上,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生活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四大类涵盖 20 项运行维护体系、60 项运行维护内容的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类有:村内道路养护、村内水利设施、供水供电供气、村内环境卫生、通讯网络邮政、农村客运 6 项运行维护体系 20 项运行维护内容;农业生产服务类有:农业科技服务、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生产流通、农业资源保护、农村防灾减灾、农村金融服务 6 项运行维护体系 19 项运行维护内容;农村生活服务类有: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卫生计生、体育文娱展览 3 项运行维护体系 8 项运行维护内容;农村社会管理类有:村级阵地建设、宣传援助服务、农村安全稳定、疾病防控监督、建设规划管理 5 项运行维护体系 13 项运行维护内容。

  长效机制的建立,基本涵盖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部内容,提升了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小事不出村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有专人负责清运,农家书屋实行定时开放,村组道公路有专人负责维护,村民可以在家门口看电影等等。

  四、创新机制,实现基层组织领导方式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有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一是创新议事机制。项目实施由过去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由“替民做主”到“民主决策”,由“规划做到”到“需求做到”,始终坚持“村民议、村民定”。二是创新管理机制。乡镇政府指导,村级组织具体组织、引导、协调、服务,村民自我管理,社会组织

 多方参与,把村务管理权最大限度交给村民。三是创新带动机制。一方面,采取“党支部+协会+农户、党支部+专合组织+农户、党支部+服务公司+农户” 等形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率先垂范作用,带头发动群众、带头落实工作、带头接受监督;另一方面建立“1 个镇(乡)+1 名县级领导干部+1 名组工干部+1 名财政业务干部”的“3+1”联系制度,每月到乡镇指导一次。四是创新监督机制。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监督员监督、群众监督”四管齐下的监督机制,即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邀请的“两代表一委员”和媒体,聘请的特邀监督员、农村基层监督员,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质量监督小组”。

  运行机制的创新,使村级组织从过去的大包大揽型向引导型转变,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避免因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监督不够而致使群众产生不满情绪,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公信力,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篇五: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11 月 2 日至 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调研组,先后深入 XX 区、XX 市、XX 县和 XX 县,实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乡镇(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汇报会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延安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有效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系统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疫情防控办公室细化防控措施,严格抓好落实,坚持 24 小时应急值班值守,确保快速协调处置应急突发疫情。截止 11 月 22 日,全市已经连续 290 天无新发病例。

 (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市上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 4 亿多元为其配备了四维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累计投入 X 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 X 所规范化卫生院、X 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并为 X 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体检车;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市二院紧急调配和购置 X 多万元应急医疗设备,完成市疾控中心负压实验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 X 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量达到 X 万人份。

 (三)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持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开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新型结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对结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稳步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全面开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监测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免疫规划,认真完成了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疫苗管理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四是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截止 XX 年 X 月底,全市共查处案件 X 起,罚款 X 万元,规范了医疗秩序,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上组建了三个医疗集团,有力推进了市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全市 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县域内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内救治。二是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生命救治等妇幼健康网络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市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全市 X 个急救站,X 台急救车辆,进行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达到 15分钟的国家标准。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疾病预防、环境整治等社会性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存在主体责任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等现象。二是部分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功能不全,仅能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全市仅有 5 个县区独立设置爱卫办;XX 区没有中医医院,安塞区中医医院仍未开展医疗业务。三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履职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在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种的健康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时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依据报表和纸质档案来判别,导致部分内容不真实,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全面承担基层卫生健康一体化管理职责。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短缺。县(市、区)疾控机构中仅有 5 所业务用房面积符合建设标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缺乏负压转运车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用房短缺,无负压隔离病房,无重症监护室,不能满足传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规范。只有 4 所(XX、吴起、甘泉、洛川)县级医院设有独立的传染病区。延大附院、XX 市人民医院等规范化发热门诊尚未建成。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

 后。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同,水平不齐,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一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加上日常应急演练不足,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三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新冠疫情防控前期医用物资一度告罄。

 ( 四)公共卫 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预防医学专业的共 X 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 X%,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公共卫生类别的共 X 人,占全市总数的 X%。二是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X 个县区卫健局一把手全部没有医学背景,县区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中有 54%的人没有医学背景。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较同级医疗机构偏低、职称晋级不畅,造成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招聘难等现象。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市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实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的机制。二是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三是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建设。在市、县综合医院

 设置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加大负压实验室、负压救护车、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配齐专业的疾控和医疗救护人员。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强化发热哨点配置,加强乡镇和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方面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医疗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四)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以“平战结合、长远规划”为理念,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建设防治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态医疗应急物资战略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公 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构设置的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筹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资源配置。二是加大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百千万”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市政府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医制度,订单定向为全市乡村医疗机构培养特岗全科医师,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落实奖励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同级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稳步提高工资待遇,确保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稳定。

篇六: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工作报告

  一、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型”(服务主体转型、环节转型和机制转型)上,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架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主”向“多元”的主体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由政府行业机构为主向全社会多组织扩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有服务手段、有专业人员、有示范基地、有责任制度的“四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共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xxx 个,相关服务人员 xxx 多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务已经延伸至村级,xx 区于 xxxx 年被纳入全省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扩围区。在加强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组织,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服务、合作组织为主体的营销服务、农机植保为主体的作业服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电商服务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特派员+项目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等,截至 xxxx 年底,全市建成农技推广机构 xx 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 xxx 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xx 家,发展家庭农场 xxx 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xxxx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 xx 家、省级示范社 xx 家),服务带动农户近 x.x 万人,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大

 多数行政村和 xx%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xx 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单一”向“全程”的环节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由单一的农技推广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扩大到农业生产、流通、加工、营销等多个领域,涵盖种子种苗、土地、技术、金融等多个要素,基本实现单一服务和综合服务、单个环节服务和全程服务的融合。良种推广服务上,开展统一供种供苗,有力推动良种良法到户到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xx%以上。实用技术服务上,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xxx 个,开展新技术试验 xx 项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 xx 万亩,示范面积达到 xx 万亩。土地流转服务上,稳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土地流转率保持在 xx%以上。农业信息服务上,通过农业信息网站和“xxxxx”三农信息平台,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布政策信息、生产技术、气象灾害等信息 xxx多万条。农业金融服务上,县、区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营业,利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模式,撬动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 xxx 亿元。农产品流通服务上,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 xx 个、农贸市场 xx 个,特色农产品体验馆入驻农产品 xxx 多种,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病虫害防治服务上,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和水肥一体,作业方法由原来单一的化学防治转变为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防治面积达 xx 万亩。农机跨区作业服务上,各类农机组织年均作业面积累计超过 xx 万亩,跨区

 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 xxx 多台次,实现了农作物收获进度和质量的双提升。区域公共品牌服务上,在营销环节突出农产品品牌的地域性、公用性、协同性和持久性,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金农”牌双孢菇、高原夏菜等品牌,不仅成就了一个产业,也带动了一方经济。

  “被动”向“主动”的机制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由农民群众被动接受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从以往我市传统的农业服务方式看,大多集中在生产技术指导方面,也就是说哪块田出了问题,就到哪块田去;有什么品种,就推广什么品种;不管农民有什么需求,农技人员“统一”单向服务,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效果自然很不理想。近年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农民群众的新需求,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改传统模式,从服务供求衔接着眼,从农民的需求着手,突出主动服务,强调个性化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多个服务领域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有效解决了一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事。以现代农业理念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组织高校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深度对接,农业发展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农民生产缺什么就服务什么,使农业生产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推广发布以“四主推”为重点的主要农作物名录,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统一公布主要农作物主推的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优质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并建设完善了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直观展示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探索“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通过订单营销、吸纳农户入股经营、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仓储服务等形式,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产品资源的高位“嫁接”和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如 xx 区支持金从玉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集高效喷灌节水、有机肥培地力、气象监测、无纺布覆盖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效智能示范基地,产出的有机蔬菜远销到香港、xx 等地区。

  二、效益分析

  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趋势下,我市农业发展亦呈现出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富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的阶段性特点。我们结合近年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取得的成效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无论是从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品质,还是在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以创新驱动促进现代农业规范提升上,都实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有效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全市粮经比例已由 xxxx 年的 xx:xx 调整到 xxxx 年的 xx:xx,形成了制种、蔬菜、肉羊、食用菌、中药材、香草花卉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的文化休闲旅游功能也得到不断拓展。伴随着我市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重要接续产业的加速推

 进,以及农村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目前全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 xx%,xx.x%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全市农村总人口中只有不到 xx%的农民完全依赖并从事于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显现。但调查显示,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土地快速流转,又倒逼并催生了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一体化服务的社会需求,突出表现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迅猛增长,由五年前的 xxx 家增加到 xxxx 年的 xxxx 家,年内将为农户销售各类农产品 xx 亿元,逐步拥有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综合服务功能,而且还在组织农民开展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有效保障了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六坝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长期流转土地 x 万亩,年吸纳富余劳动力 xxx 人次统一种植陇椒等无公害蔬菜,年销售 xxxx多吨,户均增收 xxxx 多元,同时与 xx 户贫困户以贷款入股的方式结成利益联结体,每年按不低于 x%比例保底分红,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脱贫之间的互利双赢;新城子镇毛家庄村成仓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股权结构、“保底租金+盈余分红”的分配制度和“内部责任制+一体化服务”的经营模式,xxxx 年土地入股农户亩均分红 xxx 元,资金入股农户户均分红 x 万元。

  从社会效益方面看,有效推动了全市优势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保鲜库、恒温及冷链物流等 xx 个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仅县乡便民市场改造项目就达到 xx项,投入财政奖补资金 xxx 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建立起

 了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分散的、“散兵游勇”式经营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向有组织、走农产品品牌之路、争创名牌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据统计,通过理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形成农业、畜牧、兽医、农技和林业 x 个专业三级推广服务网络,设立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推广机构 xx 个,农业技术直通车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明显增强。在互联网+社会化服务“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中,建成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农产品体验馆,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 xx 个和农超对接的社区放心肉菜直销点 xx 个,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 x 亿元,直接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领域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从生态效益方面看,集中体现在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上。一方面,积极推广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xx.x 万亩(占全市灌溉总面积 xxx.x 万亩的 xx.x%),据基层统计的数据,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的枸杞、葡萄、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亩均增产 xx%以上,亩均节水 x/x,亩均耗水量比传统灌溉方式减少 x/x,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和无公害生产基地 xx 万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认证 xxx 个,修订发布农产品地方标准和规程 xx 项,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禁止秸秆焚烧,对土地进行保护性高效利用,减少了在灌溉过程中因长期施用

 化肥、农药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迁移转化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的面源污染。近三年来 xx 县年均抽检的 xx.x 万批(次)农产品样品中,质量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 xx%以上,成功步入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行列。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中还反映出,农业产业化服务生态效益一直延伸到了乡村,比较典型的诸如新城子镇怡泉新禾公司等生产经营性企业,怡泉新禾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栽培食用菌,从隧道发料到上料播种、养菇到成品包装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并在栽培车间房顶建成 xxx 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机组,形成了节能高效、清洁生产和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为农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 xxx 多个,规模效应非常明显。

  三、制约因素

  “为农民服务什么,如何服务?”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服务究竟离农民的需求有多远?带着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在调研中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和深入摸排,详细了解到当前我市农民群众迫切希望能提供“十方面”的服务:

  一是政策服务。一方面希望能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并能得到政策咨询、政策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寄希望能够出台更多、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利于服务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等。二是销售服务。希望通过“订单”式生产、建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组织营销经纪人直接上门收购等形式提供稳定的销售服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科技服务。通过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形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

 难题,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信息服务。希望政府建立起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发布和利用的快速反应机制,为农民提供致富生产项目、生产结构调整、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价格、土地流转等信息,指导农民生产。五是物资服务。主要是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给,农民对购买农用物资更关心的是农资的价格和质量,也希望政府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严肃查处坑农、害农等行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六是金融服务。在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农民尤其需要金融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为农民提供融资、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系列服务。七是加工服务。希望能够提供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冷藏保鲜等,既平衡市场供应,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八是劳务服务。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务服务已呈现出旺盛需求,农民希望社会能提供“全程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服务。九是经营决策服务。包括生产布局规划、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经营方面的意见、建议等,使决策更有科学性。十是法律服务。主要是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和诉讼服务,帮助农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针对以上十个方面的服务内容,对照农民的愿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将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实践与省外一些地方进行横向比对后,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然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总体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如何为“小农户”提供“大服务”,

 在此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制约难题和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出“五薄弱、五不足”:

  一是公益服务薄弱,支撑不足。由于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规模不一、目标也不一致,导致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点、关注点也各有侧重,普通农户最关注产中技术辅导服务,种养殖大户最关心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最期盼资金帮扶,农业企业最需要产品营销服务。但长期以来,各类服务机构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习惯于执行上级计划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很难随时根据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我市公益性机构主体间、经营性组织主体间缺乏常态化衔接,服务资源分散,有时仅靠执行政府项目维系一种临时、松散的产学研联合,服务中只重视单项的、现存的需要,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服务的“小而散”与...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