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策划方案 >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3篇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3篇

策划方案 时间:2023-07-01 19: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3篇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3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3篇

篇一: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锋(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社会心理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压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一)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不完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机制完善、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等方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没有统筹规划,呈现出政策缺位、经费不足的现象 [1] 。1.政策缺位目前,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虽已建立起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但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引,社会心理服务在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为尚未凸显。2.经费不足政府用于购买心理服务的总体资金量偏少或缺乏。3.服务零散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需求没有得到整合,有服务碎片化和资源浪费现象。(二)社会对心理服务认知不足社会对心理服务的总体认知不足,导致社会焦虑感加剧、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显、传统社会支持弱化。1.个人层面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由于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存在严重误区。多数人因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影响市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选择。(三)市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市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1.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多数市民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询服务、参加心理后 ^ P<0.05。(二)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表3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注:采用秩和检验。三、结束语 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感染后咳嗽共同构成小儿慢性咳嗽的三大病因 [3]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饮食结构改变,导致小儿体质变化,CVA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科临床医生带来挑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预防CVA发展成为典型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CVA的西医治疗方案推荐遵循规范的抗哮喘治疗,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中医中药治疗CVA亦有很好的效果。祖国医学并无CVA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咳嗽”“久咳”“顽咳”等范畴。古代和现代的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认同风邪袭表、郁阻于肺为主要病因病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之特点明显,而其中尤以肺脾两脏更为突出。CVA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外风触动伏风,两邪扰肺,使其宣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邪郁阻于肺络,故呛咳频作。三拗汤源于张仲景,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原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不炙,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遣方用药之际随证加减,体现祖国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同时兼顾小儿脏腑娇嫩之特点,切忌过于辛散和苦寒。以此思想而成之三拗汤加减治疗小儿CVA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风邪郁肺证型CVA的首选方剂,值得借鉴和使用。参考文献:[1] 中医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40.[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3]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83-92.时间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1周 1 4 22 3 90.00%2周 4 12 13 1

 96.67%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10·本刊特稿知识讲座,对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心理服务有明确需求。2.心理服务的内容对心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知识、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身心调节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3.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70%以上的市民愿意选择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等也有一定的需求。(四)社会心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由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缺位,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乏。1.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咨询师通过率较高,但取得证书之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服务群体缺乏统筹管理、项目不持续、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等。2.心理服务能力弱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资格证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操能力弱,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差。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头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四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层面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强化经费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1][2] 。1.引入政策扶持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3] 。2.加强经费保障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二)瞄准需求,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该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瞄准市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重点、打造服务特色,切实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完善“三级”平台进一步提升该市心理健康体验中心硬件设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宣传与推广,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区县(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级社会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心理健康体验、咨询、转诊、知识培训等服务 [4] 。2.构建医院公益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一是为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讲座专题,菜单式供选择;个案咨询与危机干预;对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协助创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二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专题讲座;三是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家庭关系调适、精神卫生知识健康讲座。3.拓展EAP(全员心理管理)服务借助医院精神心理专科优势,整合全院资源,强化该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咨询改善等服务。(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一是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等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三是开展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心理培训班,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5]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找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参考文献:[1] 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2] 绍兴市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3] 中国科学院心理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 张斌,杨凤池等.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3):848-852.[5] 张曼华,赵崇偲等.北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类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8(3):333-336+370.

篇二: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增添正向推动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杭州 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顺利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二、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杭州、健康杭州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和健康家庭)工程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大众人群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监测预警和精准干预为中端、患者群体综合管理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 90%以上。

 2.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善 24 小时公益心

 理援助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心理社工培育试点,建立患者家属学校(课堂),分级分类分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 50%、60%和 90%。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八大类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地区开展监测预警干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试点。

 7.患者管理服务能力指标: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及时率达 95%,报告患病率达 4‰以上。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面访率均达 80%以上,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达 65%以上。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区、县(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心理服务机构、工

 会“植书+”书屋等场所,重点推进村(社区)级社会服务室的建设,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八大类特殊人群社会心态监测预警试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

 2. 加强青少年心理服务网络建设。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可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加强市属高校和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探索“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3. 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时可联系专

 业医疗机构治疗。

 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4. 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居家患者长效针剂项目。落实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5. 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关于杭州市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

 政法〔2019〕27 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为主体,建立健全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和基层“多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或个案管理团队),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社区康复、应急处置、快速转介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

 全面落实民政部等 4 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民发〔2017〕167 号),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加强家属学校(课堂)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对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开展心理社工培育工程试点。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2. 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推出心理服务公益

 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心理咨询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 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和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 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

 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项目”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服务能力。

 5. 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各地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四级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协助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心理服务专业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有关部门要注意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探索建立多类别心理服务机构间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1. 加快社会心理服务资源 云平台建设。建立以线下社会工作室为实体基础,以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和四级平台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以地图导航为依托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云平台。通过多元化预约方式,帮助求助者便捷、准确地就近获得优质、专业服务。

 2. 建立健全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12320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

 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提升其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

 3. 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杭州市市域范围内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搭建集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医疗协作、综合管理为一体,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协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杭州市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 开展“三色等级预警”试点。依托综治平台,开展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试点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格局,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四、组织实施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推进。

 (一)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到 2019 年底,先行地区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其他地区完成部分指标。

 (二)第二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到 2020 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挖掘各地特色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变盆景为风景。

 (三)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到 2021 年底,全面完成指标,深化杭州实践,丰富杭州做法,形成杭州经验,将试

 点实践转为日常规范,当好勇立潮头的排头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各部门、各区、县(市)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由法律服务、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市级跨部门专家组并及时调整充实,定期开展专家组研讨。完善区、县(市)心理服务人才库,建立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并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四)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全市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抽查,对于工作完成差,政府重视不足,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篇三: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市委政法委等10 部门联合印发的《**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卫发〔2019〕63 号)、《**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妇发〔2017〕30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家庭教育工作,落实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本地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助力全民心理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支持广大社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社联动”本地化服务路径。

 (二)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宣传,线上线下推出家庭教育专题课程,开发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培训课程和大纲,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三)初步孵化一支“课题内容生动接地气,授课技巧精湛有人气”,授课老师专业能力强、政治过硬的讲师团队,不定期为有需要的社区、单位进行授课。

 (四)搭建一个人民群众可以依靠、值得信赖、切实解决人民需求的服务平台。

 (五)通过线上系列讲堂和有针对性的线下社区讲座,有效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知晓率,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本系统内部全覆盖,各行业有针对性覆盖,人民群众广泛知晓”,线上课程单个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1%,全系列所有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70%,争取实现全覆盖。

 (六)充分发挥**市志愿服务 U 站、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站、“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家长学校等基层网络站点的作用,结合服务区域内人群类型特点,做好宣传引导,做好与本次活动的联动,根据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职责分工 (一)市民政局、市妇联

 共同负责此次活动的统筹协调;督促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有关单位及站点落实工作;组织实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选等方面工作;市妇联负责对接相关单位,为本次活动相关课程视频的录制提及活动相关宣传供技术支持。

 (二)**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落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市民政局相关的内容。

 (三)**人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主要负责此次活动志愿者讲师团的队伍组建、成员选拔;搭建线上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课程计划的拟定;组织讲师进行课程录制。

 四、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形式以线上视频授课为主,课程类型主要分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家庭教育建设类、其他类三个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人际交往、压力调整、等几方面内容。

 (二)家庭教育建设类

 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家风家教、女性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等几方面内容。

 (三)其他类

  主要包括老年心理健康、职场心理健康、残疾人心理健康、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安全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内容。

 五、活动安排

 活动周期为 2020 年 7 月底至 12 月底,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筹备阶段(2020 年 7 月底至 8 月下旬)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完成活动所需课题的征集、课程计划编写及授课团队的组建。

 2、活动预热宣传工作正式启动。

 3、完成第一批课程录制工作。

 (二)活动开展阶段(2020 年 8 月底至 11 月底)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第一批课程正式上线。

 2、全部课程陆续上线。

  3、线下讲座进社区。

  4、进行活动中期小结,对活动剩余部分的开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5、宣传工作持续推进。

 (三)活动总结阶段(2020 年 12 月)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做法。

 2、对总结形成的经验做法进行集中宣传。

  3、开展“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推选活动。

  4、召开活动总结会。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协作 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将其作为今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家庭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看待,要认真做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荐工作。在课题需求收集、线下讲座开展等方面要增强沟通、加强协作,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起到效果。

 六城区民政局要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开展线下讲座,线下讲座开讲场次不得少于 10 场,三县一市民政局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线下讲座,对群众反映好、实际需求大的社区,可由县(市、区)民政或社区与讲师队伍负责组织进行对接增加场次并提供必要的场地及经费保障。

 (二)完善机制,严格管理

 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双工联动”、“三社联动”等工作机制,加强讲师、社区、社会组织间联系,确保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在授课团队组建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重点选拔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过硬的候选人,同时,要注重讲师专业方向的多样性,确保团队综合服务能力。

  (三)形成经验,广泛宣传 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挖掘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工作,积极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扩散,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