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0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0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6-18 2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0篇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指导要点 一、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 (一)活动的交往性 1.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喜欢独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0篇,供大家参考。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0篇

篇一: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指导要点

  一、 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

  (一) 活动的交往性

  1. 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他们喜欢独自操作、 平行活动, 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 很少与人闲谈, 也很少就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 就是有交流也是片言只语, 很快就结束。

 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 活动中只关注自己, 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 并作出简单的回应。

 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 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 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2. 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 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

 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 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 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 告状、 “战争” 是常有的事。

 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 弱弱相对” 的现象, 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 并一起很快进入活动, 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 但无从开始, 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 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

 3. 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 而且关系较为融洽, 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

 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 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

 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 遇到困难时, 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起尝试解决, 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

 在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时, 幼儿分工明确, 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 如编辫子时一个拉, 一个编; 装饰乐器时, 一个固定好图案, 一个粘。

 (二) 活动的创造性

  1. 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 , 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 材料甚至是操作的表征上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

 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 不断地重复, 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 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 有时则离开了材料的固有功能, 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

 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 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 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2. 中班幼儿具备了 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

 对于同一材料, 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 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

 尤其是男孩子, 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 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和探索。

 如动手区中的玩“夹食物喂小动物” 游戏, 幼儿一开始出现的是重复夹、 喂的动作, 后来把一筐食品全倒入“小猪” 的口中,从不同角度将大小、 形状、 软硬不同的食物夹出来。

 3. 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 一定的发展,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他们更容易迁移原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

 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 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

 他们会通过互动交流, 充实、 补充、 完善操作内容, 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如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示一起探索斜坡的玩法, 一开

 始按图示玩, 后来互相交流、 讨论、 比较, 还搭出两面相连但坡度相对的坡面、 坡度不一样但相连的两个坡面, 玩起了 冲斜坡游戏及将物品滑入洞中的游戏。

 (三) 活动的问题性

  1. 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像游戏人数、 材料等常规性方面的问题, 或遇到不会使用材料、不会操作等知识性、 技能性的问题。

 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 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 能力和耐心, 容易中断或放弃活动, 或改换材料, 进行其他活动。

 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如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某一区域,而将别人的限制标志拿下, 放上自己的, 一经制止即放弃区域活动, 而转化为观望、 闲逛。虽然有时也会试着去解决, 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复的动作操作上。

 2. 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小班幼儿明显增强, 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当发生常规性争执时, 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告状、 求助的方式来解决; 当发生知识性、 技能性的困难时, 一开始会尝试解决, 但解决的办法比较简单, 一旦不成功, 往往转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活动。

 3. 大班幼儿的思维积极、 活跃, 愿意学习新的东西, 喜欢自己感兴趣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他们常常采取“尝试错误法” 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 试图找出一种比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 但缺乏耐心, 不能认真观察,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不懂得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因此, 常常是很久也不能解决问题, 最后只得放弃。

 操作技能有困难时, 会自行跳过有难度的部分, 寻找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操作材料。

 (四) 活动的自主性

  1.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 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 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或控制。

 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

 对于新材料、 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会出现犹疑,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才能完成。

 但完成一项操作后, 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 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

 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2.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 有了 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 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 幼儿都表现出了 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如在活动的初始, 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 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

 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 示范的依赖, 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 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

 当完成一项操作后, 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3. 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较中班强, 不再满足于追随、 服从教师, 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前已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 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 多了些目的性、 计划性。

 他们能根据分工的需要, 选择游戏的伙伴, 但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分工进行游戏的现象。

 他们愿意自主探索, 能通过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 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法, 使探索活动不断向前进。

 探索中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同伴影响、 迁移操作经验、 和同伴讨论协商等办法解决。

 二、 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 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 负面的, 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

 一方面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 使他们从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

 另一方面应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

 同, 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 需要一玩的玩具, 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

 另外, 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行。

 为了 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 教师应解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 “告状” 及“强强合、 弱弱相对” 现象。

 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 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 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

 另一方面, 应巧妙地引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

 如教师可以给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 规定在区域活动中, 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

 运用这种方式, 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 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性上, 提高交流的水平。

 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流和合作的机会, 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 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 提供木工、 斜坡、 球、 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料。

 为了操作这些材料, 幼儿必须分工协作, 这将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从体验到合作、 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也可获得交往经验。

 (二)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 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 成长的过程, 为创造打下基础。

 一方面, 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 使幼儿得以观察、 模仿、 学习; 另一方面, 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 应创设适当的环境, 营造创造的氛围, 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 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 进行初步的创造。

 如: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 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 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

 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 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 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 探索和创造。

 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

 如半成品材料, 具备了 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 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

 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 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 即同一种材料, 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 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

 如夹食物材料, 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 管道夹物等, 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

  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 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

 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 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 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

 如同样的操作材料, 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方向、 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 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启

 发性的提问, 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

 如, 在接水管活动中, 教师向幼儿提出: “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 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 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 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 等等。

 (三)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 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 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

 对于常规性的问题, 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 讲清楚操作的程序; 对于知识性的问题, 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对于技能性问题, 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 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

 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 结果重复了 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 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 使他很快地掌握了 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 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当幼儿求助时, 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 “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里?” 并进一步与其讨论“: 怎样才能不出错?” 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 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 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 操作, 在“试误” 中不断地调整, 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养成思考的习惯。

 有时, 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 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 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 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 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 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

 另外,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还很不稳定, 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

 为此, 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 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

 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 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 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 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个满意的点头, 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 自主地思考、 自主地解决问题。

 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 再来一次会成功的” 。这样, 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 分展现自我, 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 独立性日渐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 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 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 可尝试运用图示、 流程图等方法, 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 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如在投放新图书时, 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 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能带着问题, 认真观察画面, 寻找画面间的联系, 思考画面内容, 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性的培...

篇二: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2~ 3岁宝宝的年龄特点省委省委一园科研培训园科研培训

 •有独立倾向, 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2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

 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 用小匙进食, 自己穿脱衣服、 鞋袜等。

 在如厕方面懂得表示需要, 并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行如厕。

 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 动作仍然迟缓、 笨拙, 生活自理行为还需要成人帮助。为还需要成人帮助。

 •情绪不稳定, 有强烈的情感依恋。2岁儿童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 他们的情绪非常外露,极易受环境的影响。

 如一个孩子想妈妈哭了 , 便有一群孩子跟着哭。

 他们一吓就哭、 一哄就笑, 高兴与不高兴、 愿意与不愿意都流露在脸上。2岁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当与亲人分离时, 大多数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过程。

 他们用啼哭等方式表示分离的痛苦, 这种因情感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表明该年龄儿童对依恋对象的存在和消失十分敏感。

 我们应该怎么做:• 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 采取鼓励的态度。• 为他准备材质及大小适合他使用的物品, 如:

 塑料餐具、为他准备材质及大小适合他使用的物品, 如料餐具、杯子、 小水壶。• 增加动作协调性的训练

 我们应该怎么做:•1.提供爱和关心、 支持, 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 以正面教育为主; 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 鼓励、 维护他的独立性; 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规则的冲突。•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 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满足儿安和自需要, 支持他们为实现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 要予以鼓励, 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 克服困难。种合需要行为•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质疑、 羞耻、 内疚的行动。

 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 言论要耐心指导, 而又不包办代替。

 •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出现反抗现象。•2岁儿童由于动作、 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扩大了 社会交往的范围, 逐渐习惯与同龄伙伴及其成人的交往, 如在游乐场愿意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

 但在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 如在与小朋友玩时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 不能满足时甚至会抓咬别人。

 此年龄段出生的第个现了 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我们应该怎么做•••1、 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 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换也会让孩子紧张, 反抗心理加重。

 比如, 当孩子生病时, 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 容易和父母对着干, 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 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周围环境的变•••2、 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 因此, 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 发现后, 应立即制止, 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 让他了 解自己行为的后果。

 比如说, 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 但可能被车子撞倒。

 你要告诉他:

 “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 因为这里车子很多, 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 非常疼。

 ”••

 •••3、 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举例告诉孩子, 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 ” 和“把书拿给我!

 ” 。

 还有, 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 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 , 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 父母的要求应合理对小孩子来说, 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

 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 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

 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 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

 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以把他带出来, 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

 “因为你的表现很差, 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

 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

 ” 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5、 做好孩子的榜样成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 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 特别是在孩子面前。••除此之外, 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 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 自己的情绪, 这样做对孩子、 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动作发展速度较快。•2 岁儿童已能完成坐、 立、 行、 走、 爬、 钻等基本动作, 并能扶着栏杆上下楼梯。

 手眼协调的能力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可以同时一手捧碗一手拿匙,还会进行穿珠等活动。

 此年龄儿童动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但做事动作迟缓, 身体的控制力较差, 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成人的帮助。

 我们应该怎么做:•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和操作机会, 让幼儿能够在操作中发展动作。幼儿活动时, 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关注, 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教师应学会等待不过多干预幼儿的尝试教师应学会等待, 不过多干预幼儿的尝试。•••

 •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2岁儿童的各种心里活动带着明显的自觉行动性, 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的。

 离开了 具体的事务、 具体的活动便不能进行, 他们往往先做后想、 边做边想。

 如在捏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什么, 而常常在捏出某种形象之后才会说“苹果”什么, 而常常在捏出某种形象之后才会说“大饼” 等大饼苹果、等。

 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一定要有教具、 图片、 头饰等。• 教学方式中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特点, 给幼儿更多想象的空间。允许孩• 允许孩子手舞足蹈。手舞足蹈

 •尝试模仿、 喜欢重复•2岁儿童爱模仿别人, 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 自己也玩什么。

 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 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 老师的行为。

 模仿的大多数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2岁儿童的注意及记忆是不随意的、 短暂的。

 喜欢重复是此年龄段儿童显著的特点。

 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 喜欢听教师重复讲同一个故事, 重复做某个动作, 如反复地喂娃娃吃饭。

 在往返的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 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 产生简单的想象。

 我们应该怎么做:• 材料数量充足。• 要起到表率作用。• 各种活动可以交替反复进行, 不要急于追求结果。

 •词语发展迅速、 听说能力基本形成•2-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话, 词汇量迅速增加, 已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 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2岁后期会用“我” 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来, 言语的发展促进了 自我意识的萌芽。言语的发展促进了 自我意识的萌芽

 2~ 3岁幼儿的语言发育特征是什么?•2~ 2岁半•(1)会说50多个字。•(2)能说5~ 6个字组成的句子。•(3)会说简单的儿歌。•(4)会使用代词“你” 、 “我” 。2岁半~ 3岁(1)有些字发音不够清楚, 但家长能理解小儿所说的话。(2)能说8~ 9个字组成的句子。(3)能说出2~ 3天前发生的事情。•(5)不再说难懂的话。•(4)能说出大部分的身体部位。(5)会使用代词“他” 。

 2~ 3岁幼儿的听力发育特征是什么?•2~ 2岁半•(1)能持久地注意倾听一些声音, 如电视声、 电话铃声等。•(2)能分辨身后家中成员的说话声音。2岁半~ 3岁(1)听到音乐不由自主地随节奏起舞。(2)能理解大和小, 长和短。能按指令将物品放在桌上或桌(3)能按指令将物品放在桌上或桌下。•(3)能按指令同时做两件事, 如把开关关上, 随后把皮球交给爸爸。•(4)能指出书中人物或动物的动作,如睡觉、 写字等。

 •对鲜明的色彩、 节奏感的兴趣•2岁儿童处于新异性的探索阶段, 此时的儿童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 色彩鲜艳的、 有声响的、 会动的物品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 投入活动。

 我们应该做什么:• 教具应该颜色鲜艳, 清晰, 简单。• 多运用歌曲、 音乐游戏、 律动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有韵律的儿歌也是幼儿喜欢的。

篇三: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特点、 语言发展特点及关键期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小班(3 岁—4 岁)

 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 一方面, 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 另一方面, 由于身心发展迅速, 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

 因此,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

 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

 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 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 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 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我们发现, 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 性别、 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对教育的启示:

 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 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 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 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

 (举例:

 操后活动及区角中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工作)

 对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 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 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 3 岁幼儿, 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 3 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 大班相比还较差, 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的启示:

  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 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它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 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 使他们生活的更愉快。

  (三)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 3 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

 他们容易激动, 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

 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 初次离开父母, 会表现的极为不安。

 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 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 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 关爱幼儿, 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 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 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 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举例:

 幼儿的哭)

 (四)

 爱模仿

 爱模仿, 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

 他们喜欢模仿老师、 家长和伙伴。

 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中学习、 成长的。

 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 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 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也有创造, 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对教育的启示:

 从仅研究教师如何教, 到重点关注幼儿如何学, 反映了人们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

 教师、 家长要以身作则, 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 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的资源, 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举例:

 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

 (五)

 常把假想当真实(举例:

 公主与王子)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 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

 幼儿喜欢游戏, 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 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

 这一特点在 3、 4 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对教育的启示:

 成人应该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 同时可以因势利导, 引发幼儿等良好行为。

 根据这一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 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 也是我们的教育便的非常自然。

 (六)

 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 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 会动、 会想, 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 跟小椅子“再见”, 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

 正因如此, 3、 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 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童话故事的介入)

 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 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 如:

 用拟人化的口吻与幼儿做游戏, 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 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3-4 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成熟, 语音听觉系统的发展及大脑机能的发展, 幼儿发音能力迅速地加强, 到了 3~4 岁语音发展到一个大的飞跃期。

 大多数 3 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 部分 3 岁幼儿对辅音感到困难; 在词汇方面, 3~4 岁也是词汇

 飞跃发展的时期之一, 实词在 3~4 岁时增长的速度比 4~5 岁迅速; 所说句子的复杂性也逐渐发展, 3 岁时幼儿词汇量猛增, 句子的修饰语显著增加, 并具一定的语法规则, 根据朱曼殊等人的研究, 3 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 达到 50%左右。

 语言中仍以简单句为主, 复合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并行地发展起来; 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 3~4 岁幼儿虽已能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 但由于词汇贫乏, 表达显得不流畅, 常常带有一些多余的口头语, 还有少数幼儿甚至显得口吃。

 同时, 他们在集体(如班级)

 面前讲话往往不大胆、 不自然。

 3—4 岁幼儿语言最近发展目标:

 1、 倾听

  (1)喜欢听和谐、 悦耳的声音, 乐意同别人说话。

 (2)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和同伴说话。

 (3)能听懂普通话。

 (4)听别人说话时, 能保持安静。

 (5)倾听时能注意别人的口形, 辨别语音。

 (6)能理解简单的指令, 如关于一日活动常规的指令。

 2、 表述

  (1)愿学说普通话。

 喜与他人交谈。

 (2)知道个别交谈时声音要轻, 集体面前说话声音要响。

 (3)学会保护嗓子、 不大声喊叫。

 (4)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插嘴, 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

 (5)能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6)能在别人面前讲自己高兴的事。

 (7)能独立念儿歌, 复述简短的故事。

 3、 欣赏文学作品

  (1)愿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2)能初步感受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

 (3)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4)在保持原意思的基础上, 学会其中的某些词句。

 4、 早期阅读

  (1)知道一幅画可用一段话描述。

 (2)知道一字一义、 一音。

 (3)喜看书, 对文字感兴趣, 能学认常见的简单字。

 (4)学习看书的基础方法, 会一页一页地翻书, 知道故事从哪里开始, 能看出画面的变化。

 (5)喜听别人讲述和朗读。

 (6)能爱护图书。

 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大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尽量使用正确的发音、 丰富的词汇、 规范的语法、 有条理的表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

 父母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 为幼儿提供规范型语言。

 忌用“娃娃腔”和孩子说话, 不学幼儿的不规范语音和语句等。

 (2)正确对待幼儿“口吃”。

 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 父母应该仔细观察、 分析造成“口吃”的原因。

 有时是因为幼儿词汇不够丰富而造成表达不流畅, 此时就应该丰富幼儿的词汇。

 这时期幼儿游戏有很多地方跟婴儿期的游戏差不多, 主题更多的是反映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 从游戏的形式来看, 他们很大程度上, 受周围事物如玩具、 材料等的直接支配, 游戏主要是对^大人生活活动过程的无系统的模仿。

 幼儿成长的关键期:

 什么是关键期? 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奥地利的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

 1935 年, 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鸡小鹅时发现, 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 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

 如果见到的是鹅妈妈就跟着鹅妈妈走, 如果见到的是洛伦兹就会跟着洛伦兹走, 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但是, 如果小鹅孵出的 24 小时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 那么再过一两天, 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努力地接触, 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

 也就是说, 小鹅的这种认母的行为丧失了。

 经过多次实验之后, 洛伦兹认为, 小鹅刚出生后的 24 小时里是小鹅认母的关键期, 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小鹅就丧失了认母的行为。

 他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的、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imprinting)。

 人们将这一特殊时间称为关键期或敏感期。

 许多研究还发现, 这个发展的关键期不仅在小鹅身上, 而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的现象, 包括人类。

 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的理论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 在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年龄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的敏感, 容易接受这些刺激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他的学习室特别容易的, 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就要用几倍的努力都很难达到。

 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秩序关键期(2-4 岁)

 行动策略:

 孩子秩序感的建立和维护。

 这是一个麻烦, 而必要的过程。

 请妈妈放慢自己的节奏, 按着孩子的节奏观察他并给予配合。

 妈妈要按着孩子的秩序要求来做, 就算是从头再来一次也没关系, 不要觉得是件麻烦的事情。

 在此阶段, 应该为孩子预备一个有秩序、 合乎常理的环境, 其中分人、 事、 物三方面来看:

 人:

 照顾者稳定, 照顾态度耐心。

 照顾者不要频繁更换, 减少孩子因变动产生的不安感。

 照顾者要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关键期, 知道孩子对事物的执着, 给予孩子更多耐心, 降低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事: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 这个时候培养是最合适。找出孩子的生活节奏, 何时吃饭、 何时睡觉, 在什么地方吃饭, 在什么地方看书、 玩玩具,有一固定的时间, 以及日常生活作息中做事的合理顺序, 例如:

 先洗手仔吃东西, 先刷牙再洗脸等等。

 幼儿园里, 托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

 还有就养成良好的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常规。

 常规养好了, 这个班级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非常好。大班来做就太晚了。

 所以家长们, 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小班或者在小班学习了回家, 请你不要老是问他学了什么儿歌、 会唱了什么歌, 请你观察一下他是否一回家一脱下鞋子就把鞋子摆整齐了, 吃饭前去洗手了, 而你也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去做好这些工作, 这对于那些儿歌和歌曲对孩子的以后的发展来说重要的多。

 物:

 东西要有定位。

 不要经常变动孩子生活中的摆设, 对环境的布置必需有一合理性。

 诸如一些生活中的小用品。

 如杯子应该放在托盘里、 玩具放在篮子里……等。

 孩子长大后, 对东西定位的概念, 会逐渐养成收拾东西、 整洁的习惯。

 孩子在有秩序的人事物安排中, 稳定而安心的成长, 孩子两、 三岁以后, 秩序感会慢慢地内化, 对周边人事物已建立秩序、 连接及关系, 以此为基础, 拓展他更多生活得经验, 以及对事情的推演、 计划。

 2.语言关键期(0-6 岁)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幼儿发展其他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先决性条件。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 5、 6 个月开始到 6 岁。

 错过了这个时期, 再来培养语言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乡音无改”, 说明的就是过了关键期之后再学另外一种语言就非常的辛苦。

 那么在 5、 6 个月到 6 岁这么长的关键期里, 我们可以再分出三个关键期:

 一到二岁, 是宝宝发音的积蓄期。

 这段时间她们主要是用耳朵在听, 用眼睛在看, 她们能理解的词汇量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地增长着。

 二到三岁, 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语发展如火山爆发, 这时孩子的说话的积极性极高, 词汇量大增, 到 3 岁的时候, 大约就能掌握近一千个词汇了不仅如此, 他们连词成句的能力也迅速发展。

 五岁前后是掌握语法、 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行动策略:

 5、 6 月-2 岁宝宝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觜形, 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 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

 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 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习母语, 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所以, 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迟迟不开口说话时, 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2-3 岁宝宝

 在行动中发展言语, 此时宝宝还属于动过思维阶段, 也就是说用行动在进行思维。

 宝宝在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与一定得行为联系在一起。在和宝宝交流的时候最好也让宝宝动起来, 用物品、 用身体语言、 用表情, 用一切能表达的东西和语言一起表达出来, 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

 扩充孩子的说的话, 例如, 当你的孩子说:

 “狗”, 你就可以说:

 “是啊, 那条大狗在奔跑”

  4-5 岁宝宝

  4 岁左右一直到 5 岁, 会出现一种自言自语, 他们常常一边拿一个东西, 一边告诉自己怎么玩, 有时会扮演角色自己和自己说话。

 我们称之为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的出现时宝宝语言发展的一种进步。

 说明他们在用语言知道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了, 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鼓励宝宝的独白语言。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说话。

 读书给孩子听, 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 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猜想)

 “你有什么听不懂的? ”(质疑)

 “你觉得这个动物怎么样? ”(评价)

 跟你的孩子看家庭相册, 并动情地讲述或回忆。

 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生活。

 宝贝你今天学了什么? 面对这种概括式的提...

篇四: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年龄特点

 健康与动作 1、小班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成熟,机能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

 2、小班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易扩散,抑制过程较弱,神经细胞较脆弱、易疲劳,大脑对氧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3、小班幼儿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

 4、小班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并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社会性发展 1、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2、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 、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

 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4、他们的情感 、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5、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语言 1、3岁-4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差,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有些不够准确和清晰。

 2、小班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常用词,但对词意的理解较肤浅和具体。

 3、他们已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基本意思,但语言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4、小班幼儿年龄段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艺术 1、幼儿对鲜明、突出的节奏、音响、律动具有浓厚兴趣。小班幼儿阶段是音乐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稚嫩,听觉的分辨能力稍差,他们歌唱时不易唱准音调,且音域较窄。

 2、3岁前的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划,处于涂鸦期。

 3、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这时他们开始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各种形状表现自己的经验,但他们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教师应精心保护这种尝试活动。

 科学 1、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较差。

 2、3岁幼儿往往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他们通过对事物的大量感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3、3岁左右的幼儿能笼统感知元素较少的集合,但多数幼儿还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

 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小班幼儿属于身体发育迅速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主要标志。他们的手和身体的运动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特别好动。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 8—10 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 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

 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就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心理方面

  1、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 3—5 分钟。

 2、记忆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小班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所以不要以为他会背就是懂了。比如有的孩子能从 1 背到 100,家长就以为他识数了,常常会夸他“真聪明” !“来,数给 XXX 听!”孩子得意地数,客人廉价地夸,弄得孩子飘飘然,实际上连桌上有几碗菜都数不清。同样的道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会背多少多少首唐诗,一旦问到孩子“你念的是什么呀?”“这首唐诗是什么意思?”,又有几个孩子能够说得出来。所以大人要掌握孩子的记忆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要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背。

 3、小班幼儿很喜欢想象,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家长要特别注意分清 “想象”和“说谎”的界限,孩子会由于强烈的想象,而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比如说他会很兴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谈论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或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没有去,这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

 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在说谎。

 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 3、4 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4、第一反抗期。当幼儿在 2 岁—3 岁时,孩子会产生与大人不合作的行为,比如用沉默、退缩或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家长觉得“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有点不听话了”,这种抗拒常常在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针对这种情况,大人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适当地让他们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比如让他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床睡觉,自己洗手绢,系鞋带等,还可以创设一些条件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浇花,喂小动物等。

 5、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人、抓人、咬人)。攻击性行为是这个年龄幼儿的普遍现象。一个班中 95%的幼儿都会有这些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所以明白了这个原因,如果孩子之间产生了这种现象,我希望家长能够谅解,因为既然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所特有的特点,所以在小班存在这种幼儿之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老师也不是要推脱责任,作为老师一

 定要和小朋友耐心地讲道理,尽量减少这种攻击性行为,把这种行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6、爱模仿。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的和不好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7、3—4 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 岁左右的幼儿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词汇量迅速增多,对词义的理解日趋准确,掌握了许多交谈技能,能借助语言与别人有效地沟通。家长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说话时会用到很多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词汇,甚至会很惊讶,所以家长和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适合时机的教育,在平时生活当中多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语言,不要怕孩子一下接受不了,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听的话和不好的话(脏话)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8、前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指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从识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开始的。

 小班幼儿,从言语方面讲,他们已经能够听懂别人的话或者与别人对话;从感知方面讲,他们的形状知觉和颜色知觉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思维方面讲,他们已经开始能够理解直观画面的局部或整体的内容,并通过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幼儿在识字之前事实上已经能够阅读。但从阅读的材料上看,他们的读物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从阅读的方式看,他们除了自己看图画内容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而这一时期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准备时期,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进入小学后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将它称之为前阅读能力。

篇五: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正确理解《指南》 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

 答:

 《指南》 目标下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选择了某年龄阶段幼儿在目标方面的比较常见的、 易被观察到的、 一般性表现, 是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 甚至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若干表现, 因此,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发展趋势、 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或行为特点。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功能是对 3~4 岁、 4~5 岁、 5~6 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 能做什么、 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是观察、 了解幼儿的参照, 帮助教师与家长了解和把握幼儿在目标方面的发展状况。

 如果通过观察或者其他途径, 发现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与《指南》 的描述有差距, 就需要全面地、 认真地分析幼儿的现状形成的原因, 反思教育, 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幼儿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典型表现” 不能视为这一年龄段每一个幼儿在发展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 一般性、 普遍性, 不排除个别性; 特殊性、 典型性、 代表性, 不能包揽幼儿表现的丰富性、 多样性; “典型表现” 考虑了我国文化的特点, 选择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常见的行为特点; 由于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 某年龄段的表现可能出现在其他年龄段;

 如果幼儿行为特点或能力表现与《指南》 不完全一致, 不能简单地轻率地对幼儿发展的好坏下判断。

 应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表现, 深入地了解其特点, 看看是否有其他个性化表现。

 如果幼儿有自己的特点, 即使《指南》 中没有列出, 也应当尊重“个别差异”, 给予肯定与重视。

  2.说说《指南》 目标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关系。

 答:(1)《指南》 不是“量表”, 不是用作筛选幼儿的工具。

 因此, 目标和“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量表” 或“标准” 中目标与指标的关系。

 (2)

 目标不是“准则”, 是方向指引。

 (3)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不是目标的分解, 是期望, 是了解幼儿的参照。

  3.语言活动的案例中, 王老师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你会怎么做?

 答:

 拿到《指南》 后, 小班张老师把自己班上的 25 名幼儿按照 4 岁组的标准和‚ 指标‛全部测试了一遍, 她自己想出了一种记分方法, 通过一项‚ 指标‛记 1 分, 未通过记 0 分, 最后把全部 6 个领域的得分相加, 每个孩子得到一个总分。

 她想, 这下子我评价班里幼儿的发展情况就有依据了。

 我决定这个做法不对。

 因为《指南》 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幼儿心理及幼儿需求而制定的, 同时也是为教师指引方向用的, 它不是一个死的规定。

 并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不同, 我们也不能说成是这位小朋友没有达到这个指标, 就不能通过测试。

 我觉得我们应该既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同时,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 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 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决不可用一把“尺子” 衡量所有幼儿。

 实施《指南》 时,不可在幼儿之间做盲目的简单的攀比。

 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 特点、 问题、原因, 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

 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如何将《指南》 实施整合在一日生活中?

 答:

 实施《指南》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 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 《指南》 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 衡量所有幼儿。

 3.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 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严禁“拔苗助长” 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4.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 认真专注、 不怕困难、 敢于探究和尝试、 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 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要将《指南》 实施整合在一日生活中, 要:

 1.转变观念, 以人文本。

 2.重视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3.让教育自然的融入生活中。

 4.重视研究幼儿的生活。

 5.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答:

 学习品质:

 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上的综合表现和能力。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 学习行为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它的价值所在:

 1.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为儿童入学作好准备; 3.有效学习的必需。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 认真专注、 不怕困难、 敢于探究和尝试、 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 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长期一贯的培养和家园一致的协调配合。

篇六: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小班3 岁—4 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

 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

 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 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 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 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 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 3 岁幼儿 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 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 3 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

 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

 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 3、4 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2 六

 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 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中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 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 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 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 小班集体活动 15 分钟 中班为 25 分钟左右。

 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 岁儿童的情绪较之 3 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 2——3 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三、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 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四、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 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

  3 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五、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 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六、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不这样 七、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 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 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 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九、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4、5 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 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

 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 如对小妹妹

  4 说“爸爸走了” 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

 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十、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 至 5 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十一、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 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 6—8 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大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 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 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 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 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

 5 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 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 当成人的评价和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过这时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随意发脾气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如摔跤了也不太会大声啼哭而且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但同时也有个问题 就是他不再愿意轻易的把想法告诉成人了 经常我们会问不出他想干什么。他们的喜好也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经常会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会打打电话。

 2、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加独立了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衣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了也能自己独立地安睡而且非常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幼儿园

  5 里也非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他们会很高兴同时各方面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他们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3、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这时经常会听到“我不睬你了”、“谁叫谁不要睬你了”类似的矛盾。在游戏中他们能很好地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在大班年龄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地出现这时一种锻炼孩子团队行为的活动形式。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这段时间成人要适当引导这对孩子今后的集体意识培养是有益的。

 4、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5 岁的儿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了 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车、滑旱冰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进行一些竞赛性的活动 我们在体育游戏中会更多安排一些有竞争的游戏 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 他们对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他们也不在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他们对百科全书更感兴趣。而且这时的孩子非常喜欢把玩具拆开其实不是搞破坏是他们更满足于探索玩具里面的奥秘 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 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废旧的东西让他们拆。

 5、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5—6 岁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这时其他年龄的孩子所不具备的能力例如在解释乒乓球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他们会解释“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会滚下来”这说明他们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判断“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 我们在日常游戏中会提供很多这类小试验的材料供孩子探索 家长也不妨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生活中较简单的小现象 找找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事物的归类方面他们能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类 例如说到人们饲养的、 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等归为家畜类但是由于手概括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精确含义如有的儿童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但是把昆虫却排除在动物之外。

 6、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6 5—6 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能比较系统地叙述生活见闻而且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语言地灵活性增加能够反应比较快地与人对答同时他们的讲话中会有很多成语、规范语言、完整的词句。大班儿童也对图书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比较长的时间专心地看书不但对内容的理解力非常强也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儿童经常会几个人聚在一起读书中的文字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比较常的带有文字和拼音的故事给孩子看 而且他们对生活中自己认识的字会非常兴奋 往往会大声念出来 我们可以利用更多外出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巩固已认识的汉字。

 7、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表现与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的双手更灵巧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像和创造欲望的多变性玩具他们能长时间地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例如他们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建筑物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等这些活动可能会延长至 1 到 2 个星期 在体育活动中也会很别出心裁的想出玩法。

 他们的歌舞、 乐器、 绘画、建构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还非常热衷于戏剧表演。

 ...

篇七: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 3- -4 4 周岁)幼儿年龄特点

 1 1 、学习按指令行动,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小班幼儿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在成人的指导下,他们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会自己用勺进餐,会自己穿衣裤、会解会扣较容易操作的扣子,会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会自己洗手等,这表明小班幼儿已开始能适应集体生活了。

 2 2 、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 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但是较之3 岁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小班幼儿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得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爱抚动作。在幼儿园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程度,会说:“x 老师喜欢我,x 老师不喜欢我。”愿意和喜爱的教师接近,在喜爱的教师身边,往往情绪愉快,行动积极。

 3 3 、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

 小班幼儿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小班幼儿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4 4 、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师交往的意愿。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

 交往。小班后期,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5 5 、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 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电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条,动作逐步精细化了。

 6 6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

 7 7 、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小班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 10 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口手一致。

 8 8 、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小班幼儿的思

 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9 9 、模仿性强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问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问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10 、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

 现在的孩子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虽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儿童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这时的儿童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父母在空闲时间讲,还喜欢一边听,—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叫声。

 11 、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 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12 、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小班幼儿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 l 一 2 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

 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中班幼儿(4 4- -5 5 周岁)年龄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1 1 、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中班幼儿由于其能力比以前略有发展,因此,他们更加好动,而且探索的欲望更为强烈。

  2 2 、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 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小班幼儿已经有了游戏活动,但对复杂的游戏还不太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中班幼儿则大不一样,他们不但爱玩而且会玩,能够自己选择和规定游戏的主题,寻找不同的玩法,游戏能力和游戏积极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中班阶段是幼儿游戏水平蓬勃发展的时期。

  3 3 、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

 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区、游戏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4 4 、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

  步入中班,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研究表明:中班幼儿的交往活动多在一些联系性游戏中发生,而且这些游戏往往是一些非正规的游戏活动,是

 幼儿自由和自主的游戏活动。

  5 5 、幼儿想象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幼儿的想象在其各种活动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到了四、五岁,幼儿的活动内容日益丰富,从语言故事到音乐、图画、手工等,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在他们的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6 6 、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型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也表现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时,幼儿都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满足和实现了幼儿形象思维的需要。

  7 7 、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中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有了明显增强。对中班幼儿而言,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手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工具。由于中班幼儿小肌肉动作水平有所发展,所以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使用一些物体积活动材料。

  8 8 、幼儿活动持久性的增加,需要在活动时间上给与合理的保证

  中班幼儿的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与操作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幼儿在活动区或自选游戏的活动中,活动时间比小班幼儿更长一些。

  大班幼儿(5 5- -6 6 周岁)年龄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 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情感的 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 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 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 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 5、6 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 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 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

篇八: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 如何正确理解《指南》 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

 答:《指南》 目标下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选择了某年龄阶段幼儿在目标方面的比较常见的、 易被观察到的、 一般性表现, 是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 甚至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若干表现, 因此,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发展趋势、 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或行为特点。

 为了让家长、 老师更好的理解《指南》 , 《指南》 对 3-4 岁、 4-5 岁、 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孩子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期望, 指明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这就是《指南》 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

 “典型表现” 不能视为这一年龄段每一个幼儿在发展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一般性、 普遍性, 不排除个别性、 特殊性; 典型性、 代表性, 不能包揽幼儿表现的丰富性、 多样性。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是选择了某一年龄段孩子在目标发展特征或行为表现, 是大多数孩子可能表现出来的, 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 反映了这一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发展水平、 行为特点, 因此它是观察幼儿, 理解幼儿的抓手促进幼儿向着目标方向发展与学习的有意义的参照。

 正是《指南》 有了这个指导功能, 如果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某一方与 《指南》 有差距就要引起重视,分析原因, 反思教育, 有针对性的采取方法, 但是“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但是不排除个别性和特殊性, 孩子受到地域, 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气质性格等不同, 表现出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不一致, 这也不能简单的轻率进行好与坏的判断, 而是要深入了解其特点, 尊重其个性化的特点, 对于幼儿的特点, 我们也要给予肯定与重视。

 但是对于那些超越了“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孩子, 我们也不能不再关心, 也要更深入的了解, 挖掘其长处和特点,促进他们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2. 说说《指南》 目标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关系。

 答:

 《指南》 目标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量表” 或“标准”中目标与指标的关系。

 《指南》 不是“量表”, 不是用作筛选幼儿的工具。

 因此,目标和“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量表” 或“标准” 中目标与指标的关系。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不是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不是测量幼儿是否达到某一

  标准的标尺, 而是对每一位幼儿学习和发展方向的具体期望, 是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的了解目标更好的观察孩子的参照。《指南》 的目标在于导向, 而不是检测,“各年龄段典型表现”意在观察、 了解幼儿, 促进幼儿向着目标希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去评量优劣, 伤害幼儿。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 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 衡量所有幼儿。

 以《指南》 为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性表现, 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帮助幼儿向着目标方向学习和发展。

  3. 语言活动的案例中, 王老师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你会怎么做?

 答:

 王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

 《指南》 “说明” 明确指出:

 1、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2、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3、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4、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而王老师则是为了目标而目标, 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因材施。

 有智慧的老师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变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 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要重视幼儿学习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差异性。

 这样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也是不公平的。

 对孩子们各方面的情感目标都是有损害的, 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提升。

 如果是我, 首先要考虑到本班年龄特点, 考虑他们的兴趣点, 以什么兴趣点入手, 抓住孩子们的眼球。

 通过观察或者其它途径, 发现这些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与《指南》 的描述有什么差距, 然后全面地、 认真地分析幼儿的现状形成的原因, 反思教育, 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幼儿发展。

 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严格的要求” 转化为“快乐的学习” ”, 将“被动地接受” 转化为“主动地需求”, 将“消极地保护” 转化为“积极地锻炼培养” ”。

 同时课的形式要多样性, 里面的一些图片语言都要多样性, 对每个孩子的提问都要善于用技巧, 考虑他们的差别。

 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学到东西。

 4. 如何将《指南》 实施整合在一日生活中?

 答:

 实施《指南》 应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努力创造幼儿快乐的、 主动的学习环

  境, 支持幼儿在生活中、 游戏中学习, 促进幼儿实现全面的、 有质量的发展。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 我们不单要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更要营造使幼儿心理、 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精神环境。

 注重孩子在园时各个时段的表现, 及时教育和指导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 技能、 习惯。

 通过学习《指南》 , 在内容的安排上, 我力争动静交替, 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 保证休息和运动之间的均衡, 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各种技能。

 如:

 晨间活动安排的是消耗体能的户外项目, 第一个教学内容则安排相对较静的以发展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语言或科学常识活动, 第二个内容安排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艺术熏陶为主的音乐美术之类的活动, 第三个内容根据第二个活动而定, 或延伸, 或是运动量较小的游戏。

 午餐后是自主活动时间, 幼儿可根据自己喜好玩自带玩具或游戏, 接下来的午睡时间里, 我认真做好巡视工作, 保证幼儿的睡眠质量, 促进他们的健康。

 起床后安排 10 分钟左右的午唱, 等待帮助自理能力弱的幼儿。

 接着是喝茶吃餐点, 以保证幼儿的生理所需, 然后是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或室内游戏。

 最后十分种提醒幼儿带好自己的物品, 整理活动室及安全教育。

 在习惯的培养上, 要求孩子做到的, 我首先做到, 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 在无形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并时时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有错就改。

 在日常的交往中, 努力做到信任、 宽容、 理解和尊重孩子, 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他们, 耐心细心地关心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动作、表情、 脸色及神态, 掌握并发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对他们的身体状况, 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更要关心过问, 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可信赖和依靠的朋友, 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同时在实施《指南》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严禁 “拔苗助长” 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 认真专注、 不怕困难, 敢于探究和尝试, 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实施《指南》 应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努力创造幼儿快乐的、 主动的学习环境, 支持幼儿在生活中、 游戏中学习, 促进幼儿实现全面的、 有质量的发展。

 比如, 小班幼儿动作比较慢, 生活环节需要较多的时间, 在吃饭、 河水、 入厕、 起床等活动时就不能催促, 要有较多的等待, 这就要求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中给幼儿留有充分的生活时间。

 而大班幼儿需要独立制定计划, 独立安排自己的工作, 因此在一日生活安排中, 就应充分给与时间让他们自己定计划并执行计划。因此幼儿园的整体工作安排要适应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同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各个具体活动, 都要有具体的要求, 只有这样, 一日生活安排才能真正保证幼儿与教师在学习中都能分享控制权。

 教室按照不同年龄特点设置, 小班、 中班、大班, 教室内都应有不同的学习区域, 有各种可操作的、 开放的丰富的学习材料。变换性的学习环境, 是指学习环境要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 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而变换。

 教室内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年龄班在区域设置上是不同的, 各年龄班大区域设置、 材料的提供也要随着幼儿的年龄、 学习内容而变化。

  5. 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答:

 学习品质指儿童学习的倾向、 态度、 行为习惯、 方法、 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 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

 不存在一种脱离具体学习领域的抽象的孤立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在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等各领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学习品质不作为独立的领域, 而渗透于各领域之中, 避免重复, 也避免孤立地训练。

 1、 学习品质培养能够正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摆脱厌学的情绪, 从根源上解决学习问题。

 2、 学习品质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3、 学习品质培养的能够培养孩子耐心、 细致的良好习惯, 提升抗挫能力、增强意志力、 全面激发孩子的潜能与创造性。

 4、 学习品质培养能够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5、 学习品质培养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 学习品质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自主性与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责任感。

篇九: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 岁小班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活范围扩大

  3 岁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这种变化意味着: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和许多同龄人生活在一起。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和更多的人接近。

  3 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的发展。

  第二,3 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二、认识依靠行动 3—4 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3—4 岁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

  3—4 岁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

 三、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在家依恋父母,到幼儿园后也总是以一个成人为依恋对象,他不会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

 四、爱模仿 3 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 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

 模仿是 3—4 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4-5 岁中班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 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 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 15 分钟,中班为 25 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 岁儿童的情绪较之 3 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 2——3 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三、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 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

 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四、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 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五、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 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六、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不这样? 七、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 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 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 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九、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4、5 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

 十、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 至 5 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十一、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4 岁的儿童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 6—8 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4-5 岁左右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

 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等。

 具体说来:

 1、注意力 2、想象力 3、记忆力 4、思维力 5、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只有家园共同配合好,才能培育出聪明可爱的好孩子,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充分的利用好家庭资源。

 5-6 岁中班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 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 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 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

 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 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 5、6 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 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 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懵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5、6 岁儿童还对创编儿歌感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画、自己的手工制品配上儿歌。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5、6 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篇十: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活动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通过幼儿期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 积累科学经验, 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与技能, 为以后学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为幼儿创设条件、 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 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

 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 构建概念、 发展智力、 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小班的幼儿年龄小, 经验认知不足, 所以在小班开展科技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小班孩子更为幼稚, 他们的世界是游戏的、 梦想的、 艺术的、 童话的世界,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与我们教师在一起共同渡过的, 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就落在我们肩上, 孩子们眼里充满的对知识的渴望, 使我感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责任的重大, 我觉得幼儿科学教育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充足的教具与材料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引导幼儿去探究和发现, 通过观察、 实践获得一些科学知识, 在组织小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时, 教师的方法、 形式, 如何指导更为重要。

  《纲要》 指出: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

 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言, 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们要抓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感知身边事物和现象, 开展了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如何指导小班幼儿开展科技活动呢? 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 活动内容与目 标的制定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向导,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所要确定的总目标。

 在指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 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能力、 水平的差异, 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 必要时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析, 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 都适合促进小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

 应明确每个分目标都是为总目标服务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就可以顺利的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内容及形式能吸引幼儿, 让幼儿主动去学, 并乐于接受, 教师准备的材料要直观接近于生活, 越真实越好, 要让幼儿有更多地选择余地。

 材料丰富多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地选择, 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力, 如果材料单一, 就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及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剥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与条件, 如果材料丰富多样,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做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按自己的新想法去解决问题, 并使得幼儿有成功感。

 例如: 在小班“人工降雨” 的活动中, 我给幼儿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毛巾、 牙刷、 海绵、 塑料瓶子(盖子上有洞洞) 、 管子、 树叶、 喷壶等等材料, 让幼儿探索怎样让这些材料下下雨?活动中, 幼儿对这些材料再熟悉不过了, 幼儿也根据自己

 的某种材料的喜欢程度来选择, 有的选了牙刷, 有的选了毛巾, 有的选了树叶。

 活动最后幼儿明白——海绵可以用来挤; 牙刷可以用来刷或甩; 毛巾可以用来拧、 海绵可以用来挤等等。

 最后在总结时, 还有幼儿发现可用自己的小手捧水, 然后轻轻地洒水。

 很明显, 幼儿通过探索生活常见材料已经迁移经验, 能想到更多的下雨的办法。

  二、 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心理具有不稳定性, 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

 因此, 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 应注意运用导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感知科学奥秘。

 我常用的导入活动方法有:

 经验导入、 材料导入、 故事导入、 游戏导入、 环境导入等。这样会使整个活动中的幼儿处于积极、 活跃的状态, 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过程流畅, 过渡自然、 清晰, 让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富有生命的气息, 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

 1、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 动手动脑。

 萌发幼儿对一些日常科学现象的兴趣。

 针对小班幼儿的感知特点, 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在实践中, 首先要引导幼儿了解人的五官,懂得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然后, 让幼儿在活动中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参与探索,还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我们选用的《请你摸一摸》 、 《小小宴会》 、 《气味真正多》 等, 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各种感官的运用, 在孩子们掌握这些方法后, 逐渐灵活运用。

 在科学游戏《猜猜是什么》 中, 教师出示分别装有糖水、 盐水、 白醋、 白酒、 白开水的五个透明玻璃杯, 请幼儿区分杯中装的是什么。

 小朋友首先用眼看一看, 发现 5 个杯中的液体是一样的, 大家讨论区分的方法, 用鼻子闻一闻, 找出酒和醋, 再尝一尝, 就找出了糖水、 盐水、 白开水,这一过程表明幼儿对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方法的掌握。

 2、 活动形式游戏化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3 岁幼儿想像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 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

 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尽量用游戏来贯穿, 如游戏的口吻、 创设游戏情境等, 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如活动:有趣的风车中, 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玩风车, 感知风力大小对风车的作用。

 如在认识水的活动中, 通过孩子们的玩水活动, 在游戏中, 感知了水的流动特性, 沉浮游戏等等, 在好玩的游戏中, 感知了物体的特性, 在做做玩玩中, 掌握了科学原理等等。

 小班的幼儿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小班幼儿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 去发现、 去了解。

 例如小班的一节认识“春天的小动物-小鸡” 的系列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 我为幼儿准备了实物“小鸡” , 这样幼儿观察起来很直观、 很形象, 并用小鸡的叫声去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听叫声去猜、 去找这些“小客人” 。

 当幼儿发现小鸡后, 非常兴奋, 争先恐

 后地看, 这时我并不着急去讲小鸡的基本特征, 而是随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和小鸡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做适当引导, 让幼儿边玩、 边观察, 并记住小鸡的外形特征, 然后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当“摄像师” , 给小鸡照个像, 说一说自己的“照像机” ――小眼睛看到的小鸡长得什么样, 教师再根据孩子们描述的特征画在黑板上或纸上, 根据小班幼儿的观察特点, 再把幼儿所描述的小鸡的各个特点按顺序组合在一起, 这样一张小鸡的照片就照好了, 幼儿看到后会更加兴奋, 兴趣会更浓, 这一过程是通过幼儿与小鸡一起玩, 请幼儿当“摄像师” , 来完成幼儿对小鸡特征的认识的, 幼儿整个活动兴趣很高, 兴奋点都在小鸡的身上, 这种方法比以往常识活动中看图片来认识要形象得多, 使幼儿更快更好地认识了小鸡的外形特征。

 接下来的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请幼儿当小鸡的“爸爸妈妈” 去照顾小鸡, 喂养它们, 这一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实践去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比如小鸡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喜欢吃沙子?小鸡的嘴为什么是尖的?它的耳朵和鼻子在哪?小鸡怎样睡觉?它尿尿吗?……让幼儿去发现问题, 并通过观察、 实践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小鸡的生活习性, 并培训了幼儿的关爱情感, 最后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认识小鸡真正的“爸爸妈妈” ――公鸡、 母鸡。

 这样认识鸡的一系列活动就结束了, 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师只是起了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让幼儿在轻松、 愉快中去学习。

 3、 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正确指导, 这样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的同时,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很好地发挥。科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引导, 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启发幼儿积极思考、 大胆操作、 主动发现。

 教师的提问启发还要具有灵活性, 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围绕教学目标做适当的调整, 不能忽视一些很好的教学机会。

 因此, 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 他是教师的教育观、 儿童观、 组织性、 教育机制的重要体现。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更要突出这一原则。

 我认为, 分组教学, 个别教学的形式非常适应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在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活动中, 能够使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操作材料与操作机会,有利于教师对孩子的组织与个别辅导, 这样就做到了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从而促使幼儿养成独立思维, 敢于操作, 敢于尝试的习惯和能力, 独自享受操作实验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乐趣。

 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的过程, 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去学习科学是最主要, 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如何指导。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经常有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事物的愿望, 教师如果能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做法与想法, 会使孩子得到很好的发展。

 比如在认识水变成冰的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会提出把水放在冰箱里, 如果在冬天, 有的幼儿还会提出把水放在室外, 而个别幼儿会提出把水放在室内, 这时教师如果不理

 解幼儿的想法, 不尊重幼儿的意愿, 大声制止, 将其做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 这样会使细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 抑制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 注重幼儿科技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工作规程》 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 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活动欲望, 促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科技活动环境的创设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 只有为幼儿创设了个他们感到安全、 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使他们感到轻松而无压力, 才能自如、 大胆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物质环境是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 设备和活动空间, 能使幼儿有足够的材料进行感知观察、 操作, 有较宽畅的空间开展活动。

 物质环境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具体保证。

 四、 发挥现代媒体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 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不断在幼儿园运用, 它以形象、 直观、 生动、 有趣、 感染性强等特性为小朋友所接受。

 多媒体教学, 有关科技教育方面的动画片、 碟片、 录相等视听手段, 对幼儿了解粗浅的科学知识、 科学现象, 激发爱科学业的情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设备演示再现, 孩子们一下就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 印象特深。

  五、 提高家长对科技教育的认识, 家园配合。

 科技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小班幼儿入园前, 我们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 会议其中内容之一就是本班作为幼儿园绿色课题的实验班, 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科学教育的作用及一些方法, 家园密切配合的一些情况。

 同时, 我们还请家长如实填写家长问卷调查表, 增强家长对科技教育的意识。

 在平时组织幼儿的科技教学活动时, 只要一出通知, 家长便非常积极地配合教学收集材料, 提供一些饲养的小鱼、 小龟等; 也有一些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家成, 家长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 为科技教育实验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总之, 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教师活动前的设计、 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 教师的恰当指导所体现的幼儿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用自己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去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自己强烈的求知欲, 去鼓励幼儿契而不舍的进行探索; 用自己严谨的态度, 去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进行科学教育从小抓起, 为幼儿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为幼儿创设自由的选择空间, 诱发学习兴趣和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环境是最为重要的, 为使孩子们不断受到科学的熏陶, 享受科学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 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成为未来真正的主人,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更新观念, 做一位称职的“导航” 者。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实际所谈的一些体会, 敬请指导老师点评。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