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6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6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7-11 1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6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经验 李海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6篇,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6篇

篇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p>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经验

 李海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进了国家制度优化,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五个统一”,即继承优良传统与推进全面创新的统一,坚定人民立场与改善党的领导的统一,不断增强自信与时刻保持清醒的统一,做好系统谋划与点滴解决问题的统一,实现民族复兴与参与全球治理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7·26”讲话;治国理政 :

 作者简介:李海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科社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对于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非同寻常的五年。在这五年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立新规、树新风、开新局、谱新篇,调结构、深改革、崇法治、重治理、拓外交、强军队,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军队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DOI:10.13903/j.cnki.cn51-1575/d.20170823.002

 网络出版时间:2017-08-23 12:16:30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55.D.20170823.1216.004.html

 2

 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正确认识成就,科学总结经验,对于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 如何分析一个政党在某一阶段的执政成就,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认识,即是否实现了国家安全,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进了国家制度的优化以及是否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概括来说,就是确保安全、促进发展、完善制度与净化自身四个方面。

 (一)党的权力顺利交接和核心重新确立 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在社会主义国家,最高政治权力传承是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苏共的垮台与此有直接关系。在我国,建国后发生的几次重大政治事件都与此相关,并且都带来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动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高度关注“接班人”问题,并持续多年探索最高权力的合理传承方式。① 进入 21 世纪,最高权力传承开始变化,由传统的指定接班人开始向党内高层协商方式转变,由魅力型向法理型过渡,这是权力传承方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实现了最高政治权力的顺利交接,特别是在几年的实践中,确立了习近平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并在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这个重大决定,将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进一步显现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当前来看,通过强化领导核心,强化中央权威,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适度集中,有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最后的几篇文章中,一共有 30 处提到“接班人”问题,并认为这是“最大、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3

 利于强力推进改革,有利于冲破利益障碍,有利于实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责任主体的明确,也有利于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与恐怖主义,具有历史与时代的合理性、必然性。

 (二)新常态下努力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五年来,党中央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上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掌握中国经济发展主动权,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我国经济实力继续大幅增强,2016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4.4 万亿元,稳居世界前列。

 中央提出“新常态”以来,出现了不少误读,例如片面化、标签化等等。理解新常态,需要回到它提出的实践原点上来,搞清楚它的实践缘起和理论初衷。简言之,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规模扩张之后,进入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在这个新阶段,将发生一系列全局性、长期性的新变化,需要有新的作为。中央反复强调“适应新常态”,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适应这个客观的状态,正是在这个大逻辑下,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优势。

 一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主要方法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人

 4

 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这些年,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是空前的,创新的种子已在全国落地发芽开花结果,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构筑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新形势下,我国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扛起了全球化大旗,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投资、金融、技术等领域都拓展了巨大空间。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优化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可以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可以说,这个总目标是在洞察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规律、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5

 的基础上,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战略决策。

 习近平指出:“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而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从先行现代化国家制度进化过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建构期、稳定期、变革期、超越期四个发展阶段。并且在总体上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从封建国家到民族国家,解决国家独立性问题;二是从依人治理到依法治理,解决运行规范化问题;三是从精英治理到大众治理,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四是从暗箱治理到透明治理,解决过程公开性问题。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实现国家自主化、法治化、民主化和透明化。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① 正是基于对人类现代制度文明进化的深刻洞察,我们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制度不是静止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推动着制度的不断进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得以改善,国家最高权力传承和领导人的换届更替开始规范化,党中央的领导权威得以加强;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尊重,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加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方式和渠道不断拓展,城乡居民选举权实现了平等,基层民主训练在实践中效果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主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3 页。

 6

 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法治理念日渐得到认可;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行政审批大幅缩减,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正是由于我们持续不断推进治理现代化,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平稳发展的制度条件,在应对国际经济政治风险中,展现出了中国制度的控制力、适应力和凝聚力,这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局面

 (四)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局面 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连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经过五年努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局面。

 具体来看,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着力从严从细抓管党治党;二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着力清除党内政治隐患;三是严格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严纠“四风”,着力从作风建设这个环节突破;四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着力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五是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遏制了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六是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

 7

 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七是全面强化党内监督,把巡视作为战略性制度安排,着力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八是紧紧扭住治权这个关键,着力扎牢制度的笼子。

 经过全党的不懈努力,我们解决了很多多年来想解决但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加强,党的全面建设成效显著,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

 总起来说,这五年,党中央力挽狂澜、扶危定倾、精心擘画,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步推进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破局开新的五年,是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净化重塑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 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党。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① 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们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都会对一段时期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进行总结。参考这些经验总结的表述,结合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就,突出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特点,我们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概括为“五个统一”。

 (一)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推进全面创新统一起来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优良传统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指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3 页。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继承优良传统的强调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些传统主要包括了三个大类: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传统;三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凝聚起来,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深厚的根基,最丰富的滋养,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时代在发展,问题在变化,没有创新无以应对这些发展和变化。习近平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两个百年...

篇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前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了全面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四个自信”,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一二三四

 第一部分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世情是指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规模影响之大,变化之广泛、之深远,他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由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两岸开始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由传统的G7统领世界的格局向G20转变 世界政治格局一些国家退群,全球化,逆全球化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全球化进程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新冠疫情引发世界之变到什么程度,目前已经十分广泛,将来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全球化的进程,甚至有可能会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现在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十分的深远。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是一对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管控分歧是漫漫旅途中的家常便饭,合作共赢是双方的不二选择,可以说世界秩序的积极演化将由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所引导。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化危为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民族复兴我们就是要强起来,就是新时代要完成的任务。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书记讲重要的是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所以说要沉着应对,要化危为机,如何化危为机要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国情从小康走向富裕 人民生活从大国走向强国 综合国力从边沿走进中心 国际地位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新矛盾1981年6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10月变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挑战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难度加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 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党情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长期存在、尖锐存在我们党还面临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我们有的同志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还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甚至还存在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危险是严峻而复杂的。

 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2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有些地方传统重工业还是比较多的3培育新动能虽然有点新的动静,但是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局面4创新能力虽然我们说也在增长,但是还不够。5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6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第二部分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就极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十九大报告是从十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祖国统一、国防军队、外交、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我们这个成就。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具体在“7-26”讲话中的历史性变革和《三十讲》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一强调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强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 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十八“大之后 ★我们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应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2015年1月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16年1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2016年12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2017年10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2018年12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2019-2020年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第一个成就概括总结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二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成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组长、委员会的主任,都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来担任的。“十九大”之后 开了38次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 开了十几次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委员会的会议 推出了1700多项改革举措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们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特别强调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关键看你增长的质量,要挤水分2019年底新冠疫情肺炎的发生,确实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整体基本上停滞的状态中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通过改革也是在不断完善,社会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尤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尤其是司法体制改革,使得司法的公信力不断提升,最高法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五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01我们加大了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我们对错误思想确实和以往相比敢于亮剑,敢于斗争,针对一些污蔑我们英雄人物的,我们依法进行了处理。02我们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尤其是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3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六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2019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6%,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就剩了500多万了中国的减贫事业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就业、分配、社保,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实施了二孩政策,针对一些大病,我们实施肿瘤药物免税等一大批惠民举措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成就与变革七1 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取得显著成效2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生深刻变革,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3 推进全方位外交,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4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认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内容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第三部分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的复杂国际形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突出矛盾,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的基础上,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叙述其中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面展示了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重大成就。《决议》在总结十三个方面重大成就时,采取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每方面开头都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之初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尾段都概括了新成就、新局面。把这两段对照起来研读,我们就能深刻体悟《决议》使用“历史性”“突破性”“标志性”和“变革性”这些定性词汇的分量和正确性。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读完《决议》第四部分,我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推动工作、锤炼党性等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1、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2、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3、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4、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5、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6、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7、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8、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9、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0、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1、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12、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

篇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培养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

 课堂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什么成就?对!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那么,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如何?有何其他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问题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法治建设有何成就?

 自主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成就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图片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图片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人民法院组织法 》 《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

 问题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形成时期有何成就?

 自主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图片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982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问题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期,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有何成就?

 自主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自主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4)中共十八大以来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自主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图片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诞生

 视频情境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宪法简介宪法简介

 合作探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探究一 我国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提示:特点:高度重视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人民依法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合作探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探究二 “法制”与“法治”的比较材料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材料,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合作探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提示: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法律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法制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健全的法制是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治”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依法治理的决心和目的。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和背景和表现?

 自主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杰出代表。(2)表现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图片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图片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家李四光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背景和表现?

 自主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图片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五讲四美三热爱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提出的?有何意义?

 自主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提出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主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图片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和国国家勋章 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图片情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国道德模范杨善 洲 时代楷模黄大年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究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材料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提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课堂小结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本课小结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 *①韩利平(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理论框架,构建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梳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政治建设 历史脉络 历史成就 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9.06.06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政治建设之路,开拓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给世界上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政治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贡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李健、张光辉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体经历了偏轨(建国初期特别是 1957 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矫正(改革开放以来)和调适(进入新世纪)三个阶段”;[1] 李婧、田克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分为开启与初探阶段、突破与创新阶段、系统提升与创新阶段,[2] 这种划分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质变划分相契合,故本文也采用此种阶段划分。(一)开启和初探阶段: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所有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收稿日期]:2019-06-30[基金项目]:自治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路径研究”(2019BZZ005)。[ 作者简介]:韩利平(1985-),男,山西吕梁人,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现代化和比较政治学。2019年第6期总第271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6,2019General No.27144

 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空前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开启阶段,我们既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又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虽然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建设遭受了不少挫折,走了很多弯路,但这些也是我们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序幕,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透过政治体制改革,消除了已然形成的政治弊端,厘清了政治建设的关键理论问题,对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新的界定,深化了对民主这个政治学重要概念的认识。邓小平站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一是民主给予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有民主的力量才能反映;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党竞争和全民选举不是民主的唯一选项。单纯的政党竞争政治和单纯的选举政治与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模式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决顶住了西方压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阻击了西方“西化” “分化”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图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二)突破与创新阶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梳理了“法制” “法治”以及“人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断。另外,将“民主”和“法制”联结在一起,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关于政治领导力量、政治发展目标和政治发展方式的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系统提升与创新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开启了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凸显出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不断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构建了系统更加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45

 制度体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将政治制度提高到了“决定性作用”的高度,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向前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得以充分发展首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完善和发展了各级各层的选举民主,同时结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将民主集中制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八个可以”高度概括协商民主的巨大优势。协商民主让党和政府的决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让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加顺畅,从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实现政府和人民之间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其次,我国坚持根据自身情况独立自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吸纳中国优秀政治文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风格迥异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的民主真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一以贯之体现无遗的。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协商民主,逐渐形成了广泛、多层和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广泛是指协商主体广泛、内容广泛、领域广泛、区域广泛;多层是指协商层次包括了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是指民主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在各类民主协商平台上,各种意见、建议、诉求得以充分合理地表达,权力的运作需要经过充分协商、多元共议的过程才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样一种民主协商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衡量标准首先,我国政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建立的。现代政治和政治学均产生于西方,一直以来,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半总统制等西方政治制度处于世界的舞台中央,引领着世界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有志之士为了救国图存探索尝试了多种西方政治制度,但因水土不服,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的土壤中不断探索,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变了话语权一直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掌控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评价民主政治制度是否行之有效的“八个能否”标准,分别从有序更替、依法管理、畅通表达、政治参与、有效决策、公平正义、依法执政、权力制约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囊括了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人民等各个方面在政治建设领域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其精神实质旨在于形成政治建设的合力,赋予中国政治文化深刻内涵。这“八个能否”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能够有效地检验并评价我国的政治制度,对于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调节国家政治关系,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这“八个是否”标准,为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践行以人民46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三)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六个维度”制度体系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由六个维度组成,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三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四是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五是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这六个方面从领导力量、人大制度、协商民主、法治力量、深化改革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构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宏观意义上的理论建设。其次,由这“六个维度”构成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当中,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日臻完善,人大的权力不断地得到发挥和落实,切实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平台建设,让人民真正有权。协商民主又是人民民主最重要的一项民主方式,让人民真正不断加强有序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中体现人民民主。法治厘清了各方的权责和惩戒底线,给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化机构改革是不断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动力来源。假使政治体制机制僵化,政治利益固化,一切体制机制都不随条件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人民当家作主势必会变成一句空话。统一战线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又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备条件,没有统一战线,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势必会缩小,人民的整体利益势必会遭受损失。(四)建立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理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的政治理论体系。它由政治价值、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安全、政治原则、法制保障、政治力量、政治保证、政治目标等构成。政治价值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建设领域中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解放人”发展价值取向的当代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价值立场的继承。

 [3] 政治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就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总和;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政治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安全,就是我国主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政治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和核心地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领域的安全;政治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政治原则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法治保障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既是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政治力量就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凡是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种社会力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力量。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同心圆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政...

篇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关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成就和工作经验精选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成就和工作经验时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从政治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来推动,是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积累的重要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新事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造性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也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

 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的重点论和发展的全面论的有机统一,既坚持将经济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又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坚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其他各项文明建设中,又坚持将生态文明作为其他各项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前提和条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显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将生态现代化看作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并列的现代化新领域,而且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整个现代化的理念、原则、方向,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共赢;不仅要将提高自然界的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和生态服务的服务能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要将生产人工生态产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基于这样的科学认知和生态自觉,党的十八大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鲜明地写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部分中,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补充到了党章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当中。显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追求和重要特征,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保证。

  在创造性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原则,系统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突出贡献,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之大者”的科学思想武器。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五个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规律的科学认知和系统把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在总体布局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既是总体布局的构成要素,又是总体布局的物质支撑。只有坚持“五个文明”的全面提升,才能避免西方式现代化造成的“单向度的人”的弊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重要方略。基本方略是党的基本理论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而要延续这种能力,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进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整合和超越了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绿色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要求维持和保护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途径。在狭义上,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清洁发展。在广义上,绿

 色发展就是要实现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现实中,与生态的产业化相对应,绿色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污染防治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的一大重要攻坚战。生态环境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场域,环境污染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系统要求。通过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战总体战,我们有效遏制住了环境污染的态势,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不仅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而且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可持续支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的一大重要目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提出和完善了党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路线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要通过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以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追求。在贫穷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复兴,在污染的情况下同样不能建成

 现代化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和”。这里的“和”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和。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凡战略地位。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总体布局是系统蓝图,基本方略是实践形态,发展理念是理念导引,攻坚战役是现实任务,发展目标是理想追求。这样,“五个一”就构成一个结构明晰、层层递进、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部署和系统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的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的系统化的治国理政的主体智慧,明确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路径。

  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应坚持将绿色发展看作是涉及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领域的全面的绿色化变革过程,力求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成

 为生态化的现代化。这样,就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其一,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其二,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坚持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持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从整体上完善了生态文明行政体制。其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垂直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大江大河全流域的管理机构。这样,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我们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首先,成功实现生态文明“入宪”,用国家根本大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相继推出了环境保护税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新法律,修订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已有法律,完善了生态文明领域法治体系。同时,健全和完善了生态文明领域的执法机制,加强了生态文明领域的公益诉讼,设立和完善了生态文明领域的专门

 法庭,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守法水平。这样,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的同时,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将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部署。与此同时,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顶层设计文件,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此外,还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制度,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了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这样,就强化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正是由于上升到了“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弥足珍贵。

篇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从当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对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思想引领优势凸显,文化自信愈加坚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这些都为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进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了强大动能。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为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核心要义是“全面”,难点也在“全面”。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不仅仅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硬指标,它还应该包含思想引领、文化建设、舆论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软性指标在内,这主要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向“共同富裕”的,更是指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历史表明,从当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变化,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对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浩荡实践,既创造和铸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使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这些都为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进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赋予了强大动能。

 思想引领优势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确立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并列;围绕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对外传播、媒体融合、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重要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精辟阐述,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可以说,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党和政府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主旨,着力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

 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文化自信愈加坚定。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民族。在千百年自强不息的奋进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的革命文化,以及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号召全党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推动这一党的创新理论“走入寻常百姓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再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 抗洪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扬的时代主旋律。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的生死考验,铸就了光照日月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从中折射出的是空前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在“三大攻坚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实践中经受磨炼,坚定了方向,陶冶了情操,擦亮了眼睛,激发了斗志,更向人们展示了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可堪大用的良好精神面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受教育状况以及国民素质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以教育为例。“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19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 4 万亿,占 GDP 比例连续 8 年在 4%以上。全国 6.4 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98.7%的中小学(含教学点)接入互联网,慕课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有力推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2019 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53.01 万所,在校生 2.82 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51.6%,进入普及化阶段。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2019 年,高校毕业生累计达 3200 多万,中高职毕业生累计达3400 多万。2019 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0.7 年,新增劳动力中有 50.9%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3.7 年。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也必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实施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创建为物质载体,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各项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参与文化建设各项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空前激发。截至 2019 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3189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325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33530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494747 个。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 99.1%、99.4%;人均图书拥有量 7.29 册(张);博物馆总数达 5535 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有新的发展。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 22.02 万家,从业人员 164.59 万人。电影院线拥有银幕 69787块,自 2018 年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后,银幕总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知信息、社会交往以及商务合作的平台;以党报党刊党网为基干的主流媒体直面挑战、积极变革,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重要成果,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大为增强,等等。

 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透过“文化”而展开的“国家叙事”以及价值观的竞争不仅没有消停,反而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等“硬实力”相适应,近年来,我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持续扩大。除了以往“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活动的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以“孔子学院”为基本载体的国际汉学交流以及智库之间的合作向纵深拓展,以中央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升,文化产业领域有序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以“长城”“故宫”“川菜”等为符号的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的良好国家形象通过这次疫情大考得以充分彰显,等等。

 文化治理体系日趋成熟。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政治命题以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并且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节中,

 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和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改革和治理的历史成就、成功经验、基本原则以及内在规律的精辟总结,同时也从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政治高度,确立了“文化治理”的重要维度,明确了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支撑的一整套制度设计及其治理体系,为我国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到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到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七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缔造,特别是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理想终成现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生共进的,必将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