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自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4篇

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4篇

公文范文 时间:2023-06-29 11:00:09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4篇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 幼教教育10 2017年2月11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探 谢红艳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华美幼儿园,广东佛山528322 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4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4篇

篇一: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

教育 10

 2017 年 2 月 11 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探

 谢红艳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华美幼儿园,广东 佛山 528322

  摘要: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提高幼儿活动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幼儿园一日活动在时间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挖掘当前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为完善幼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7)02-0010-01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学校、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实践过程中经常看到,有些幼儿园在安排一日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导致活动过程较为混乱,效果不明显,因此了解当前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 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现状

 1.1 时间安排失衡

 对于部分幼儿园而言,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出现严重失衡,体现在集体教学活动比重过大,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严重不足。主要是一日的活动类型不够丰富,仅有集体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的类型也相对单一,多以集体的、规则性游戏为主,区角活动只作为一日活动中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如安排幼儿进行区角活动只是为了等待幼儿父母来接)。这种以“上课”为中心的一日活动安排折射出“知识传递”的价值取向和“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这种重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轻生活体验与活动过程的教育模式,既使一日或殴打能够安排失衡,又不利于儿童的主动发展。

 1.2 时间安排呈现碎片化

 幼儿园一日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也呈现了碎片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活动环节过多,导致各环节的时间安排非常细致且固定。大部分活动的时间在 20 分钟左右,仅仅有很少部分活动能够安排 30 分钟以上的时间。这种快节奏的时间安排导致活动转换过于频繁,容易导致幼儿出现紧张、混乱、拥挤、消极等待等现象。对幼儿的起居行为要求过于细致且整齐划一,表面看来是精细化管理,实则机械。由于我国幼儿园班级规模较人,幼儿人数众多,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所有幼儿完成诸多任务的难度很大。因而,这样的时间表实际执行起来效果不佳。

 1.3 时间安排较死板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幼儿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极其有限。教师对于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选择、幼儿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高控”特征;无论是在户外活动还是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分组或区角选择都由教师来支配,导致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缺乏、为了实现规训和控制的目的,教师甚至会较多地采用批评、惩罚、威胁性的语言。此外,一些教师非常机械的执行既有的时间安排,导致很多行动都显得非常整齐划一,破坏了幼儿自由发展的特质,也忽视了对幼儿个体的尊重。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但是教师为了严格遵循既定的作息时间表,立即停了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

 2 改进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的建议

 2.1 时间安排要均衡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应组织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集体游戏/自由游戏、户外游戏/室内游戏)、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类型的活动,每个活动环节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幼儿园应该进一步丰富一日活动的类型,有序增加自由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减少活动环节,从而保证幼儿能够拥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另外,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审视一日活动安排的均衡性,儿童各发展领域(身体、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的相对均衡,室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相对均衡,成人主导的活动与儿童主导的活动的相对均衡,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2 时间安排应模块化

 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呈现的碎片化问题,幼儿园可以从环节的整合上入手,将多项活动放进块状时间内,从而提高一日活动的模块化水平。而模块化的活动安排能够打破以往死板的时间安排,增加时间弹性,保证幼儿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并且,模块化的安排能够增加每次活动的时间,从而使幼儿获得长时间进行活动的可能性,提升活动效果。因此,在执行上,一是要打破所有人统一安排活动的约束,将部分时间段内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活动,从而避免过于拥挤,减少消极现象。这能帮助幼儿提升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为幼儿提供长时间投入一项游戏活动或学习探索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发展。二是将集体活动缩减次数,增加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改善一日活动的结构,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三是形成“自由游戏(室内)—户外活动(户外)—集体教学活动(室内,静)—区角活动(室内,动)—餐后活动(户外)—自由活动(室内)—户外活动(户外)”这一有规律的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的活动序列。

 2.3 灵活组织安排

 教育应当遵循受教育者的节律来进行,一日活动计划与作息安排为教师提供的是一个组织与实施一日活动的行动框架,而不是枷锁。在这个行动框架内,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把握前后活动环节的起承转合,推动一日活动的进程。因此,既定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并非丝毫不可变动,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现场情况的变化灵活把握与调整。比如,教师在户外活动临近结束时,如果发现幼儿仍旧兴趣盎然,在天气适宜、幼儿运动没有过量的情况卜,不妨继续让幼儿在户外活动,推迟下个环节,从而能够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当前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存在安排失衡、碎片化以及死板等问题,建议切实加以有针对性的改进,包括均衡安排各活动时间、实行模块化管理以及提高时间安排灵活性等,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一日活动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于一日活动时间安排,除了以老师安排为主外,也要倾听家长的声音,家校联合共同推动一日活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贾晶晶.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时间利用的个案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孙甲茜.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戴璐,王春燕. 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现状分析——以杭州 G 区幼儿园为例[J]. 学前教育研究,2013(11):68.

篇二: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而幼教效果与幼儿成长息息相关。幼儿园管理在幼教工作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的管理能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析,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促进幼儿园教育健康发展。一、当前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正常的幼儿工作带来恶劣影响。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坚持创新,以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增强管理效果为己任,促进幼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以及幼儿园的和谐发展。1. 管理层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的幼儿园领导不具备从业要求,没有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仅接受过一些基本的幼教专业培训,这样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目标,每天忙于具体事务,分不清主次,对上级单位仅限于完成任务,对下级不够尊重和关心。有些幼儿园办园经费紧张,不得不花大力气筹措经费,耗费不少精力,以至于没有时间加强学习,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不能有效提高。2. 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幼儿园高效管理应从整体目标出发,结合人、财、物、事等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最大化的整体效益。有些幼儿园不能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过度重视部分利益,代替了整体。比如,在保育和教育管理方面,过于重视教育而轻视保育;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过于重视智力发展而轻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融合;在规章制度方面,过于重视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而忽视检查和落实;在人、财、物管理方面,过于重视设备设施和经费管理而轻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各部门之间过于重视自身权益而轻视合作与交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行。3. 管理目标与实际工作脱节。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幼儿园领导过于注重经验,轻视管理目标,导致管理目标与实际管理活动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领导工作偏离目标。虽然制订了管理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目标形同虚设。第二,缺乏可操作性。虽然从幼儿园、中层管理干部、基层教职工都制订了管理目标,但一般概括性较强,没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措施和手段,或者受管理目标与具体实践缺乏沟通的桥梁,无法有效落实到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种活动之中。4.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有些教师认为评价就是领导打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评价只是评判工作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通过有效评价,管理者能及时了解成绩、发现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思路,制订改进措施。衡量幼儿园的办园水平,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手段,但往往有些幼儿园的评价过程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评价标准过于笼摘 要:近年来,我国幼教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园数量激增,办园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落后的管理方法与新的发展形式和要求不符,导致某些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幼教管理效果的显著提升和幼儿园的健康发展。结合实际经验,总结了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关键词:幼儿园;管理工作;问题;解决措施作者简介:缪志红,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幼儿园园长。(湖北 武汉 431400)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36-0125-02幼儿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缪志红教育广角- - 125

 新课程研究 2021.36统,缺乏操作性,不能有效测定。第二,实施评价时主观性、随意性强,量化的各项目权重和分值由评价者主观意愿而定,标准不科学,而评价结果要么是定性评价,要么是等级评价,没有进行量化分析。第三,评价只重结果,忽视管理过程。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影响了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降低了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二、应对当前幼儿园管理问题的措施高效的幼儿园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因此,笔者在分析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园自身发展。1. 树立科学的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幼儿园应结合自身特点,设立合理的管理目标,因为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会最终影响幼儿园管理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应结合教育目标和自身特点来制订操作性较强的管理目标。具体来说,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管理目标做支撑,而管理目标的制订需要教育目标做引领。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幼儿园应该有完善且系统的整体目标,再将其细化、分解,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既是对管理者能力的考验,也是提升管理效果的前提。2. 完善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管理评价以定性为主,不能准确反映管理实效,不利于提升管理效果。为了促进幼儿园发展,应该制订完善且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评价体系要注重过程,突出系统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涵盖幼儿园管理的各个方面,避免陷入传统评价方式的误区,还能以过程性评价助推幼儿成长。另一方面,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什么时候、什么板块适合采用定性评价,哪些方面、哪些种类适合采用定量评价,一定要有依据,而且要合情合理,有说服力。3. 实施目标管理,使管理工作更合理。第一,管理目标要以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进行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是幼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制订管理目标要始终围绕教育目标,以管理目标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而教育目标可以为管理目标奠定基础。第二,幼儿园的管理目标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之中。它包括幼教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到实际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比如目标体系应该有整体目标、分解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等。第三,管理工作要在具体的目标下有序开展。目标管理可以在具体的目标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任务,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4. 有效整合管理资源。在幼儿园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断整合自身资源,用好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幼儿园要结合管理目标扎实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能力、保教能力,以及管理的实际效果。第二,运用现代化设备,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水平。参考文献:[1] 吴邵萍. “互联网+”时代的幼儿园管理[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1).[2] 陈桂兰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幼儿园管理[J].学周刊,2019,(18).[3] 杨春梅;许晨宇.基于知识管理的幼儿园组织结构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5,(10).[4] 庄周赟.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幼儿园管理:挑战与畅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9).[5] 王琦,尹可珍.民办幼儿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基于政策的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责任编辑 郝 婵- - 126

篇三: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巾的高控制现象◎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林雅静六- l- ,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 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9~自我完善的活动,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区域活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它的角色从过去的集中活动的一种延续和补充, 到现在成为幼儿独立学习的有效方式。所谓“区域” , 就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 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 而兴趣、 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但是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 许多教师依然是区域活动的“主宰者” 。

 “高控制” 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我们常常会发现:

 从区域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 许多老师忙得团团转, 介绍新材料、 安排幼儿入区、 参与幼儿间的分工、 维持秩序、 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忙得不亦乐乎, 却收效甚微。

 通过下班观察、 访谈部分教师, 我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 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1. 认识与教学行为脱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 有许多教师虽然在认识上已经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是“观察者、 合作者和指导者” , 能鼓励孩子去动手, 自己尝试, 并在集中评价时对那些有创新的孩子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

 但有些教师新的教育观念仅停留在口头上, 在实际操作中, “权威” 意识又重新抬头, 又继续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 纪律的维持者, 矛盾的调节者” 的角色, 并不太关注孩子间的差异, 也不太愿意放手, 她们往往希望在指导时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很容易就找到切入口, 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去让“孩子自己折腾” 。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很自然地要用自己的“权威” 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尽可能的操控。案例l:

 时间:

 20 0 8 年4 月 17 日上午9 :

 30地点:

 中( 宰)班表演区区域活动伊始, 教师出示新投放的表演材料, 并问孩子这些材料可以表演什么。

 孩子齐声说:

 “三只蝴蝶。

 ” 老师很满意地点点头, 将材料放在表演区。9 :

 50 , 老师巡回到表演区, 发现女孩甲和乙正拿着披肩高兴地甩来甩去, 便拉住甲问:

 “刚才老师让你们表演什么?”甲低声说:

 “三只蝴蝶。

 ” “对, 那你在干吗?” 老师继续问。

 “我…” 甲低下了头不做声, 老师转而问乙:

 “你呢?” ‘我在表演风。

 ” 乙答道。

 “故事里有刮风吗?老师记得是下雨, 好好表演, 不然下次就不请你们两个到表演区了。

 ” 说完, 教师转身离去, 两个孩子互相吐吐舌头, 过了一会儿, 两人开始表演《三只蝴蝶》 , 但脸上已没有了刚才兴奋的神情。活动后, 我找她交谈。

 ( A 为笔者, B 当班老师)A :

 刚才在表演区那两女孩拿披肩在甩来甩去。B :

 对, 这些孩子集中时不认真听, 一入区就乱折腾。A :

 可她刚才边甩披肩边说:

 风来了。

 呼——B :

 她们就会这些, 真正让她们表演就只会站着发呆。A :

 说不定她们在表演一个有关风的故事。B :

 表演风?待会儿大家都像她们那样, 表演区成什么了?现在孩子表演能力太差了, 整天就那几个动作。显然, 教师对孩子是否按要求( 包括老师要求、 故事要求和工具使用要求)进行操作非常在意, 这除了教师的权威意识在作祟外( “不认真听, 乱折腾” ), 认为幼儿学习是有个严格标准的, 老师的话就是标准; 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能力的怀疑, “现在孩子表演能力太差了” , 在这种思想支持下, 她不可避免地要对孩子进行高控制, 以免“表演区成什么了” 。2. 对区角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种思想下的高控制现象表现在对孩子偏区的干预上。

 我在观察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对个别幼儿一直想呆某个区非常紧张, 想方设法要把他“引导” 到别的区角, 甚至用“一天换一区” 的方法限制他频频光顾某一区。

 许多时候孩子屈服于老师的权威选择了别的区, 但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

 实际上, 这是对区角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

 我们从一些教育专家的文章中会发现:

 偏区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运用教育机智在这一区角中渗透全方位的教育, 而不是强硬安排孩子去别的区角, 如在美工区中渗透该孩子较薄弱方面的东西像“讲一讲你捏出什么” ( 口语)“你画了几只小鸭” ( 数),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二、 幼儿园的管理评价机制上的问题除了教师自身因素外。

 管理者的评价也是造成“高控制”现象的重要原因, 许多教师为避免在领导检查时被指责不按幼儿园作息制度安排活动, 往往唯时间为准, 而非唯幼儿兴趣为准。10 7万方数据

 案例2:

 时间:

 20 0 8 年4 月 18 日上午lo :

 36 地点:

 中( + )班10:

 4 0. 集中音乐信号响起, 部分孩子在老师提示下快速收放好玩具, 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但美工区仍有几名幼儿因作品未完成而继续埋头苦干, “程宁、 林润, ” 老师一边叫一边动手抽走了孩子的画纸, 孩子们茫然若失, 不情不愿地回到座位。孩子在兴头上, 为什么不给他们多一点点时间, 也许他们就能欣赏到自己的杰作了?而非要强制他们放弃自己完成一半的作品。

 带着这个问题, 我和老师进行了交谈。

 老师做了如下的表述:“我们也不是说像以前那样时间一到马上就必须结束活动, 进入下一个环节。

 现在不是提倡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调整活动安排吗?问题是有一些孩子在区角中呆一个上午也不腻. 万一领导下来检查可能就会认为你不称职, 组织不力。

 另外这对班级的常规评价也不利, 你让一个孩子有了这种特权, 以后很多孩子就会有这种要求. 那区域后的集中就困难了。

 别人会怎么评价你们班, 会认为常规不好, 很乱。

 再说了, 现在领导一讲就讲安全。

 万一哪个孩子留在区角中出了什么事, 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可担当不起。

 ”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层的评价机制无形中已成为教师教育行为的最高指示和标准, 它就像一道紧箍咒使教师在“满足孩子学习需要和遵循评价制度的两种选择中左右为难, ” 但是多数情况下老师选择了后者, 可它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的。

 由此可见, 管理层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导致教师高控制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三、 现状局限等其他问题从访谈中我也发现, 除上述两个原因外, 现状局限也不容忽视:

 如班级人数和空间问题、 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等。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小班4 0 人左右, 中大班4 5人左右)。而空间又有限, 活动室就显得非常拥挤。

 为了便于教师组织和管理孩子, 几乎每个班级都形成了一套较严格的区角常规, 如要求不窜区、 规定玩法和次数, 进行人数分配等。

 当孩子的行为跟区角常规不相符时, 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出面干预. 而实际上这些常规是不能满足孩子实际需要的; 另外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成了导致教师高控制行为的一个原因。

 在访谈中有一位老师说:

 “幼儿的父亲老说他在幼儿园什么也没学到, 所以分区时我就让他去数学区, 下午他家长来看到他的练习就会特别高兴, 脸色也会好些。

 ”四、 几点思考从幼儿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言, 高控制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进行改善。1.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因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其自身素质的一种外在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控制行为实质上是一个教师素质问题。基于此,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开展专题讲座、 专题讨论、 案10 8例分析等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1)改变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识。如果教师认定孩子是无能的, 她必然恪守教师权威, 按成人的思维与行为定势去机械要求每一个孩子。

 从表面上看, 这种控制会使孩子的区角学习更齐整、 便捷, 但实际上却阻碍了幼儿个体发展的进程。

 如果认识到不同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方式, 教师才能认同理解孩子的行为, 才有可能让孩子在区角中以自己的方式尽情地探索, 那么也就不会出现类似案例l中的情况了。( 2)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 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

 因而, 各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 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活动探索的同时, 经常性、 认真细致地对幼儿进行观察。

 并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 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 活动水平、 发展需求等方面。

 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 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 能够引起他们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 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

 只有这样, 她才能真正领悟到孩子行为的意义, 才有可能以积极适中的介入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而不是推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2. 调整管理模式。

 完善评价机制( 1)管理中的检查有利于领导了鼹幼儿园教学组织情况的进展, 进行宏观调控。

 但过多过细的检查却不利于教师灵活机动地调整活动。

 不利于教师教育主动性的发挥。

 因此幼儿园应逐渐调整管理模式。

 变检查为探讨, 不以审视的目光去判断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行为, 而应从动机中寻找原因, 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去尝试, 探索最佳的指导策略, 换句话说, 给教师一个学习过程。

 要改变教师对幼儿的高控制现象, 首先就必须先改革对教师的高控制。( 2)应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机制。

 如从教师的教育行为动机、 改革策略到班级的纵向发展。

 教育改革方向等对班级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而不应以统一标准一刀切, 更不能以传统的评价标准去硬套, 这只会使教师在改革创新与维持良好常规中左右为难. 顾此失彼。

 也就是说, 管理层应把握好评价“度” , 要有一个相对可行的评价机制, 使教师能尽可能做到“给孩子机会及维持良好班级常规” 两者兼顾。3. 做好家长工作.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很重要的合作伙伴, 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中也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与幼儿家庭的联系, 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 每学年一次的家长调查问卷的满意率对教师而言是自身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从而使一些教师不得不为迎合这些评价而违背原万方数据

 贵在感情重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摭谈◎仙游县龙华中心小学郑丽霞!C 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沿海地区发展步伐的. 彪!, 加快, 农民工进城打工, 经商的人数与日俱增。

 父母为生活着想, 抛下自己的子女, 远离家乡, 久别亲人, 经受市场竞争。

 而留在家里的子女大都由爷爷奶奶代管。

 这些孩子隔代托管, 大大削弱了儿童管理的力度, 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心理上有孤独压抑感, 致使其中一些学生学业荒废, 成绩下降, 思想品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从如下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 深入调查。

 摸清底数为了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首要的环节是对“留守儿童” 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做到“知人、 知情、 知心” 。

 所谓“知人” , 就是掌握这一群体的人数、 姓名、 父母去向、 监护人是准。

 “知情” , 就是了解家庭教育情况, 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表现及学习情况。

 “知心” 主要了解这些学生想些什么, 有什么意愿和要求。在了解中, 我得到了二个特殊的个案, 并能代表我班一半以上留守孩子的群体情况:案例一:

 蔡同学, 女, 性格内向, 本来在校学习劲头高, 成绩良好。

 自从父母外出二年后, 她不善交际, 变得孤独愁闷。

 上课听讲不专心, 作业没及时完成。

 我找到她家, 她奶奶说了, 小倩父母外出经商, 生意不佳, 这两年没往家寄多少钱。

 爷爷为生活所迫, 整天在外踩三轮车载人运货, 不管小倩了。

 奶奶认为, 即使小倩考上了, 也没钱供她上大学, 就识几个字算了。

 由于父母苦于囊中羞涩, 不敢打电话回家。

 渐渐地, 小倩整天思想恍惚, 认为父母爷爷奶奶不爱她了, 形成了自卑、 自闭、 压抑等心理特征, 与同学之间不再亲密交往。生活也懒了, 学习劲头也松散了, 总想外出帮父母赚钱。案例二:

 蔡同学, 男, 父母外出后, 他逃学厌学。

 小事不做. 经常犯错误。

 他上网吧, 偷钱去吃喝。

 爷爷奶奶对他十分失望, 同学们也不乐意接近他。剖析反思:我想上述两例不同孩子的表现, 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小倩是失去关爱, 解决的办法有助和帮, 一是老师在班上倡导对她帮扶, 对她生活给予照顾。

 我从家里拿出自家孩子穿过的干净衣物给她。

 我的行动带动了大家, 同学们有帮她学习的、 有送书送作业本的。

 班上的男同学不再讥笑她, 都会主动帮助她。

 再者, 我搭建了“谈心线” , 为她父母接通了电话。

 我再找她谈心。

 加强心理疏导, 树立交往自信。

 在师生、 生生心灵沟通中, 逐渐融洽了教师与同学, 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互动成长的过程中, 她张扬了个性, 抓紧了学习, 健康地成长。蔡同学的父母离家后, 缺乏充分的家庭关爱, 组织纪律性差, 法制观念淡薄, 竞偷别人的手机。

 对这样的孩子, 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调整心理问题为突破口, 给他多一些笑容,为他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生存环境。

 二是给他一些善意的建议, 还他一个自我改善的机会。

 三是多给他几句赞赏。

 因为赞扬和鼓励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善于赞赏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 。

 这表明了教育者对事业, 对孩子的诚挚。

 一次。

 在田径运动会上, 他跑得很卖力,我夸了他一句“身体好, 体育棒, 三好中有一好了” 。

 这句话犹如阳光照亮了这位同学的心扉, 从此, 他的行为举止犹如脱胎换骨, 在体育课上。

 我让他当小组长; 在班上, 他当卫生委员。

 他很负责, 不再犯错了。则对幼儿的学习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因此,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 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非常重要。

 我们可通过开专题讲座、 ...

篇四:幼儿园存在的高控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高控制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 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 自我完善的活动。

 所谓“区域”, 就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 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 而兴趣、 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但在实际活动中, 我们常常发现:

 从区域活动开始到结束, 许多老师忙得团团转, 介绍新材料、 安排幼儿入区、 参与幼儿间的分工、 维持秩序、 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忙得不亦乐乎, 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依然是“主宰者”, 而“高控制” 是其中一个突出现象。

 我分析了 幼儿园区域中出现高控制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了改善的措施。

 一、 产生“高控制” 现象的原因

 1. 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

  (1)

 认识与教学行为脱节。

 某些教师新的教育观念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操作中, “权威” 意识又重新抬头, 并不太关注孩子间的差异, 也不太愿意放手, 他们希望在指导时凭借自己的经验很容易找到切入口, 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折腾”。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权威” 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尽可能的操控。

  如区域活动开始, 我出示新投放的表演材料, 并问孩子这些材料可以表演什么。

 孩子齐声说:

 “小白兔和大灰狼。” 我很满意地点点头, 将材料放在表演区。

 我巡回到表演区, 发现女孩甲和乙正拿着披肩高兴地甩来甩

 去, 便拉住甲问:

 “刚才老师让你们表演什么? ” 甲低声说:

 “小白兔和大灰狼。”“对, 那你在干吗? ” 我继续问。“我……” 甲低下了 头不做声,我转而问乙:

 “你呢? ”“我在表演风。” 乙答道。“故事里有刮风吗? 老师记得是下雨, 好好表演, 不然下次就不请你们两个到表演区了 。” 说完,我转身离去, 两个孩子互相吐舌头, 过了 一会儿, 两人开始表演《小白兔和大灰狼》, 但脸上已没有刚才兴奋的神情。

  显然, 教师对孩子是否按要求(包括老师要求、 故事要求和工具使用要求)

 操作非常在意, 除了 教师的权威意识在作祟外( “不认真听, 乱折腾”), 认为幼儿学习有个严格标准, 老师的话就是标准; 是对孩子能力的怀疑,“现在孩子表演能力太差了”, 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 不可避免地对孩子进行高控制, 以免“表演区成什么了 ”。

  (2)

 对区角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这种思想下的高控制现象表现在对孩子偏区的干预上。

 教师对个别幼儿一直想待在某个区非常紧张, 想方设法地把他“引导” 到别的区角, 甚至用“一天换一区” 的方法限制他频频光顾某一区。

 许多时候孩子屈服于老师的权威选择别的区, 但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

 实际上, 这是对区角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

 我们在某些教育专家的文章中发现:

 偏区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运用教育机智在这一区角中渗透全方位教育, 而不是强硬安排孩子去别的区角, 如在美工区中渗透该孩子较薄弱方面的东西, 如“讲一讲你捏出什么”、“你画了几只小鸭”(数), 使问题迎刃而解。

  2. 幼儿园管理评价机制中的问题。

  除了 教师自身因素外, 管理者的评价也是造成“高控制” 现象的重要

 原因, 某些教师为避免在领导检查时被指责不按幼儿园作息制度安排活动, 往往以时间为准, 而非以幼儿兴趣为准。

  如随着我的一句:

 “玩具回家, ” 某些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快速收放好玩具, 并迅速回到自己座位上坐好。

 但美工区仍有几名幼儿因作品未完成而继续埋头苦干。“杨胡弈、 倪文轩”, 我一边叫一边动手拿走孩子的彩泥,孩子们茫然若失, 不情不愿地回到座位。

  孩子在兴头上, 为什么不给他们多一点点时间, 也许他们就能欣赏到自己的杰作了? 而非强制他们放弃自己完成一半的作品。

 其实管理层的评价机制无形中已成为教师教育行为的最高指示和标准, 它就像一道紧箍咒使教师在“满足孩子学习需要和遵循评价制度的两种选择中左右为难, ”但是多数情况下老师选择后者, 可它却以牺牲孩子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由此可见, 管理层对教师的评价是导致教师高控制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 现状局限等其他问题。

  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而空间有限, 活动室就显得非常拥挤。

 为了便于教师组织和管理孩子, 几乎每个班级都形成一套较严格的区角常规, 如要求不窜区、 规定玩法和次数、 进行人数分配等。

 另外,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是导致教师高控制行为的一个原因。

  二、 改变“高控制” 现象的措施

 1.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因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其自身素质的一种外在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控制行为实质

 上是教师素质问题。

  (1)

 改变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识。

 如果教师认定孩子是无能的, 她必然恪守教师权威, 按成人的思维与行为定势机械地要求每一个孩子。

 从表面上看, 这种控制会使孩子的区角学习更齐整、 便捷, 但实际上却阻碍了 幼儿个体发展的进程。

 如果认识到不同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方式, 教师就能认同理解孩子的行为, 就能让孩子在区角中以自己的方式尽情探索。

  (2)

 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 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 以至于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

 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 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 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 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

  2. 调整管理模式, 完善评价机制。

  幼儿园应逐渐调整管理模式, 变检查为探讨, 不以审视的目光判断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行为, 给教师一个学习的过程。

 要改变教师对幼儿的高控制现象, 首先必须先改革对教师的高控制。

  3. 做好家长工作,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我们可通过开专题讲座、 开设家长学校、 家长开放日、 家教宣传栏、介绍专家文章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多的了解,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定程度上减弱教师的高控制行为。

 4. 减少班级幼儿人数, 扩大幼儿活动空间。

  班级人数适中, 空间相对宽松些, 安全隐患会少些, 教师不必时时刻刻将孩子控制在眼皮底下, 不必控制幼儿对区角的选择,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有更多、 更自由的学习机会和空间。

  总之, 导致区角活动中高控制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需要教师、领导、 家庭、 社区等的共同努力, 这样才有可能为孩子展示一个更宽松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刘焱. 在游戏中教应当教还是不教. 学前教育, 2001(2)

 .

自通范文网 https://www.476k.com Copyright © 2018-2024 . 自通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自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8025769号-17

Top